小区一家饭店门口,每天一清早有个老人摆馄饨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每天清晨七时,她就开张了。刘阿婆在此卖馄饨已30年,都以为她是餐饮出身,其实是纺织女工。七岁她去日商纱厂做小工,“从鸡叫做到鬼叫”,常常挨打,身上至今还留着几处伤疤。
一年后,她做了挡纱工,纱断了要接头,总是断了来不及打结成了乱纱。工头不许她下班,最长一次,她两天两夜站在机器旁,腿都肿得不会走路了。她说,那个苦,没法说!从童年直到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她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囫囵衣服。他们一直住在滚地龙里,苏州河涨潮,地铺上的破絮都会漂起来。茫茫黑夜,不知哪天是个头!
1949年,新鲜事越来越多,她终于感到日子与以前不一样了。工厂变成了国棉六厂,再不会挨打了。父亲成了公交工人,母亲去了制衣厂。弟妹进了学校,还免费!她终于明白共产党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了,只有拼命工作,才能回报这份恩情。她浑身充满了劲,她带徒弟,向年轻人讲旧社会的苦;千方百计让纱锭转得更快,产量更高……
1952年,政府造起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他们家是第一批搬进来的住户,望着抽水马桶煤气灶,她觉得简直上了天堂!她一直记着是党救了她,这种朴素的感情,贯穿了她的大半生。
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她说要听党话,毫不犹豫把两个儿子送去农村。小女儿本可以留沪,她把工矿名额让给别人,女儿去了安徽农场。三个子女都下乡,日子有点难,但她从不抱怨,因为这是政府的号召。直到女儿快30岁了,不肯在当地成家,她才开始急起来。结果血压升高,病倒了。她去找下乡知青办公室,才知按政策,她可以因病申请提早退休,女儿顶替回沪。
她提早三年退休,退休金比别人低一大截。女儿进了厂,后来两个儿子也回来了。令她忧虑的是,儿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家徒四壁,怎么娶媳嫁女?她想到了摆馄饨摊。1984年,擅自摆摊是不允许的,但大家知道她的困难,从来没人去为难过她。一年年地,她坐在这里卖小馄饨,除了春节,一天都不休息。有不少吃她馄饨的人当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的孩子还会来买。到了九点,如馄饨还没卖完,路过的行人会抢着把“剩货”买回去;如遇下雨,她会推销:“买一份送一份!”走过的人都笑着买。小小的馄饨摊成了社区“网红”,她被大家称作“馄饨王”。小摊上充满温情和欢声笑语。她用小馄饨把三个儿女的婚姻大事办好了,把孙辈养大了,心里很满足。
2014年,馄饨摊终于“打烊”了。老伴去世,她猛然感到自己老了。她说,我也去跳广场舞,大家笑她,80岁学“吹打”?她乐呵呵地说,享共产党的福,退休金每年加,越活越开心。
今年,刘阿婆84岁了,她每天到原来的摊位附近走走,与她的几代“粉丝”叽叽咕咕聊天,嘻嘻哈哈说笑。说着,笑着,她就会说那句说了几十年的话,共产党好!(叶良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