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烘焙干燥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由梭筒篾篓茶(家庭常用茶烘焙)到焙笼,再到七星灶。 在宋景炎年间,山西王氏族人为躲避战乱从山西落地到安化,安化深山谷穷,无不种茶。农民大都以种茶为生,到了明末清初,茶业越做越大,成为了最大的家庭茶商户。每年到了安化黑茶加工的季节,送茶的茶农特别多,而当时是用焙笼干燥量少,导致茶叶不能及时干燥,延误了时间,影响了茶的质量。
正在心急如焚,考虑如何批量烘焙干燥办法时,从安化茶农用三孔土筑大锅灶做饭,炒菜等用途中受到了启发。把焙笼改焙灶增加烘焙干燥茶叶的数量,就试着把土灶上的大锅搬开,放一张焙摺,焙摺上面放茶叶,松柴放在灶孔边燃烧,火苗不直接在焙摺下面,只让火温渗入焙摺,有三孔灶能烘焙茶叶100斤以上,适时将上层茶叶翻到底层,能达到干燥的效果,于是请业打灶师父共同研究,这是七星灶的雏形。
至清乾嘉年间,茶叶业务越来越大,三孔灶有烘焙干燥量少,火势难以把握,火温散发不均匀等,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了。而茶叶干燥是形成黑茶口质的重要工艺之一,这时王氏族人又开始探讨三孔灶改进。能否增加烘焙数量增加,安全易操作。细心研究发现,烘焙干燥的三孔关键在于灶孔数量的设置,于是联合其他茶行,建筑分别为三孔,五孔,七孔的灶进行干燥试验。经过比较,唯有七孔的灶具有烘焙茶叶量多,无烟,且温度基本一致的优点,烘焙干燥的茶叶,色泽黑褐,滋味醇厚,有天然的松烟香。
七星灶又寓意北斗七星,将七孔定为七星灶。安化黑茶经过七星灶烘焙,“将日月星辰纳入灶里,将天地山川容入茶叶”。“七星灶”从明代至清代由焙笼演变成七星灶,成为了烘焙安化黑茶独特的干燥工艺,传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