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燃气灶>

万家乐燃气灶点火后有哒哒声(万家乐煤气灶点火一直哒哒响)

万家乐燃气灶点火后有哒哒声(万家乐煤气灶点火一直哒哒响)

更新时间:2022-03-09 15:12:04

方山县实现光伏扶贫收益贫困户利益全覆盖,累计收益1.26亿元。图为刘家庄村18兆瓦光伏发电站。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通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图为社员们在车间交流柳编技术。

隰县玉露香梨栽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优质果品俏销全国。图为村民们在收获果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出路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大同黄花、吕梁红枣、忻州杂粮、上党药材……产业扶贫中,我省合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不断完善“五有”机制,因地制宜将特色资源打造成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将特色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目前,我省脱贫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销衔接更加紧密,龙头企业带动格局基本形成,群众脱贫成色不断巩固,增收步伐明显加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夏的5月,早晨的阳光暖暖地照着黄土高原,隰县黄土镇无鲁村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满目苍翠,一片片玉露香梨树又到了疏果的关键时期。

一大早,脱贫户曹新闻来到梨园给梨树疏果。他说:“2016年,县里给我家的梨树进行了高接换优,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果园里,施肥、剪树、除草,从春到冬忙个不停,收入也一个劲儿地往上涨,是玉露香梨让我摘掉穷帽,过上了富裕的好生活!”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立足实际,按照“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路径,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等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有力促进和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实施“特”“优”战略,强化产业培育。注重规划引领,组织编制“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58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和10个深度贫困县农林主导产业培育规划,形成了“1 58 10”的产业扶贫规划体系,构建了“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脱贫产业格局,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带贫主体,建立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所有贫困村都建立起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机制;依托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五大出口贸易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五有”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机制创新典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在静乐县职业技能服装缝纫培训班里,“哒哒哒、哒哒哒……”缝纫机的工作声和学员的交流声汇聚在一起。大家学得都很认真,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拿到证书就可以到县里的扶贫车间应聘做缝纫机工。

“我们县创新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开展‘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职业培训,实行‘需求储备式培训’模式,重点对有就业需求人员开展市场需求集中度较高的工种定向培训。这几年全县共组织举办了裁缝、电商、护工、手工编织、小杂粮面点师、家政、烹调、月嫂等18个工种实用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户5256人次。”静乐县人社局的高志红介绍。

注重就业服务,叫响劳务品牌。在实施培训就业扶贫专项行动中,我省紧盯贫困劳动力技能普遍短缺、就业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持续做好技能提升工作。2016年到2020年,全省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人社部门积极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采取市场集中招聘、乡村流动招聘等方式,现场提供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人岗对接平台,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截至2020年底,我省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总数91.81万人,超过上一年10万人。其中,省外务工14.92万人,省内县外务工25.52万人,县内务工51.37万人。

保贫困劳动力就业就是筑牢了防止脱贫群众返贫的坚实防线。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我省将继续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坚持需求导向,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的低收入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本报记者李全宏

【脱贫户的心声】

浮山县东张乡尧头村 尹治良

以前,咱就知道种麦子、种棒子。后来,扶贫工作队给咱带来新产业,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临汾市里的植保、肥料专家给我们讲解怎么治虫、怎么施肥,教我们怎么管理。我的3.5亩桃园,挂果第一年就收获鲜桃9500多斤,每斤售价2.2元,总收入达2.1万元。如今,桃园就是我的“宝贝疙瘩”。

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 魏宝玉

这几年我参加了微商培训。在老师指导下,注册了自己的微店,没想到在培训课堂上就接到了来自广州的订单,20斤小米卖出了200元。第一单生意给了我巨大信心,于是便一门心思搞起了微店。小米、核桃、土鸡蛋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一单小米卖到了法国。2017年5月18日第二次直播种谷子,我用上了播种机,边施羊粪肥、边播种。播种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直播后,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现在我每年都要直播种谷子、收谷子,让城里人知道小米是怎么种出来的。

临县石白头乡柳家山村 柳有奎

没有临县阳府井电商公司,我家的红枣怕是不好卖。公司还发动我们农户采摘嫩枣芽(叶),用以制作生产阳府井枣芽茶,嫩枣芽(叶)收购价5元-160元/公斤,仅此一项就带动了我们这里的300户枣农转型为“茶农”,户均增收近3000元。

本报记者王秀娟整理

【特写故事】

就业就在家门口

“在这里,我学会了拉胚、修胚、画画等技能,不仅有了工作,还有了手艺!”天镇县万家乐扶贫产业园区国陶非遗传习馆里,宋海芳边拉胚边讲起自己与陶艺的故事。

来陶艺馆之前,宋海芳只是个普通村民,在超市里收银、理货,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一个月900元的收入很难养活两个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村里大喇叭播报天镇扶贫产业园陶艺馆招人,为了多挣一份钱,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跑去报了名。“那会儿想着,反正也不要钱,多学个本事也不赖。”没想到6个月下来,宋海芳掌握了制陶每一个环节的工艺,成了制作团队的骨干。“自从学了制陶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每做出一件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技能培训是最快速提升就业质量的手段。2017年,山西百陶汇陶瓷有限公司落户天镇县万家乐扶贫产业园区后,根据就业扶贫政策的要求,对当地贫困居民进行免费陶艺技能培训,之后通过订单回收等方式收集大家的作品,统一销售。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培训脱贫户600多人,培养技工骨干46人,其中不少人还成为全国各地制作黑陶工艺的技术师傅。“这里零基础入门,工资是保底加计件,一个普通技术员的月收入一般都在3000元到5000元。你做得越多,工资就会越高,这几年,我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已经摆脱了贫困。”宋海芳熟练地将拉好的陶胚从轮盘上取下。

现在陶艺馆生产的黑陶工艺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产值有5000多万元。“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因此馆里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参加培训并正式上岗的人可以选择周围的人作为徒弟,每培养一个徒弟奖励500元。这样不仅能带动周边村民的积极性,还能为我们下一步扩大规模做准备。”陶艺馆相关负责人赵宝庆表示。

如今,宋海芳由农民变身技术工人,每天除了干活,还带着几个徒弟,在家门口赚钱,生活得很是惬意。

本报记者张丽媛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

路旁绿树成荫,屋舍青砖白墙。5月16日,记者走进偏关县新关镇高家上石会村,感受这个村庄的点滴变化。

“现在变化可大哩,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家里的烂窑洞也换上新门窗了”“种谷子还给上保险咧”……说起变化,村民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这个曾经靠山山穷、靠水水浑、缺吃少穿的小山村,经过全村人齐心协力脱贫攻坚,开启了“脱胎换骨”模式。

高家上石会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如今,7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9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了50万元,全村584口人见证了村庄的巨变。

偏关县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立足当地实际,高家上石会村发展特色种植600多亩,主要以渗水降解地膜谷子、脱毒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镇里还协调县财产保险公司为贫困户免除玉米、马铃薯自然灾害险个人缴费,并通过政府补贴保费等政策扶持,对谷子产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险。特别是协调保险公司对谷子产业提供收益保障保险,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过去村里就有梨园780亩,但因为果树管理水平落后,一直只能自产自食。驻村扶贫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牵线聘请原平农校梨树专家对村里梨农进行种产销一体化培训,新修剪梨园300余亩,新栽嫁接玉露香品种220亩,投资85.5万元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铺设管网9000米,实现了新老梨园灌溉设施全覆盖。现在全村梨年产量达到30万公斤,梨产业成了村里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村人均增收1370元。

如今,高家上石会村已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好日子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只要肯吃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脱贫户高长后说起自己生活的变化很有感触。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本版图片:肖继旺 霍飞飞 李全宏

(责编:温文、马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