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2月22日电(记者刘伟、管建涛、杨思琪)松花江畔,寒风呼啸,冰封雪冻。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傲然耸立,见证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一次又一次奋起。
22日,在冬至后的第一天,千万级人口大市哈尔滨宣布: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有序恢复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
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以开放、大气、时尚著称,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冰城”等美誉。
然而,今年9月份以来,这座英雄之城经历了3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对一次次突袭的疫情,英雄之城的英雄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勇毅前行。
按下“暂停键”,只为快速打赢“阻击战”
12月2日,哈尔滨发现此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
奔跑在振兴路上的哈尔滨人渴望速战速决,打赢后还要接着奔跑。
冬季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随着天气转冷,从9月到12月,三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哈尔滨原有的节奏。
城市慢慢静止,店铺大门紧闭,饭店暂停堂食,聚餐活动禁止,流调排查、隔离管控、病例救治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2月5日,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上,市民拿手机进行外卖下单。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本该喧闹的时节,在本该人来人往的冰雪旅游旺季,为阻断疫情传播风险,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牺牲。
疫情严峻时期,哈尔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提出“非必要不进(出)主城区”、快速推进全民核酸检测等举措,为快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如此严格管控?流调结果显示,本轮疫情呈现出散发、多发、聚集性等特点,确诊人员活动轨迹区域跨度大、流动时间长、涉及场所多,遍及哈尔滨市主城区,而主城区人员密集、流动性极大,风险扩散隐患高。只有工作前置、缩小包围圈,才能最大限度遏制疫情扩散风险。
交通阻隔时刻,哈尔滨市夜晚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在位于城东的先锋路出城口,哈尔滨市道外区园林局工作人员张隆昌,正配合交警部门查验驾驶员的核酸检测报告、大数据行程卡和健康码,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通行。
身处没有遮挡的空旷地带,张隆昌和同事们被寒风“全方位”侵袭,他们每天要在室外站6个小时以上,不时需要跺跺脚以抵御阵阵寒意。
“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不会放弃和懈怠。陪同这座城市渡过难关,应该是每个市民的职责。”张隆昌说。
12月3日,在哈尔滨市一高速公路出城口,工作人员在查验车内人员核酸检测证明。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社区封锁阶段,数百个楼宇小区、数万名居民处于封控、管控状态。尽管有过失落、焦虑、迷茫,甚至无助,400多万主城区居民依然认真配合各项防疫举措。
开启弹性办公、线上办公,按通知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尽量少外出、不聚集……每扇紧闭的房门背后都是一场特殊的战斗。
12月1日深夜,人们像往常一样进入梦乡,哈尔滨市道外区龙信家园小区的物业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小区内出现了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第二天一早被确诊为阳性病例。
道外区大有坊街道四级调研员刘亚红成为驻守封控区的“逆行者”。
每天早上6点天未亮,包括刘亚红在内的20名“战士”就开始了例会,部署一天的工作。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连线,及时掌握居民体温和心理状况,根据百姓所需配送生活物资,到每层楼进行巡逻检查、环境消杀、垃圾收集,按日期上门采集核酸……这就是封控区的日常。
“每一件都很琐碎,但每一件都很重要,不能有半点闪失。”刘亚红说,小区内老年人比较多,有的不会用手机买菜,他们就用自己的微信下单,再第一时间送到老人家门口;有的一周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他们进行全程闭环交接,确保治疗不耽误;有的一人在家害怕,他们就上门沟通,在老人手机里存上自己手机号,告诉老人有事打电话……
这些“战士”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竖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每一条及时的信息反馈,每一次准确的核酸采样,每一回贴心的上门服务,都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环,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战“疫”英雄。
从黑龙江省到哈尔滨市,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过任何一个传播链,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以强有力举措遏制疫情反弹。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一天晚上,哈尔滨市一处因疫情封闭的小区,居家隔离的居民合唱《歌唱祖国》,用激昂的歌声、响亮的口号,为这场战役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心有大我:每个冰城人都是英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疫情大考当前,人性的光芒更显耀眼。
争分夺秒,跑过病毒,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是冰城人共同的追求与信念。
——挺身而出,不舍昼夜,白衣执甲彰显担当。
作为哈尔滨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第六医院一病区科主任肖芙蓉每天都在“战斗”,“两点一线”“白 黑”不停地工作。
12月7日,本该是49岁的肖芙蓉轮休的日子,没想到这一天却格外忙碌。接收病例、查房、会诊、监测各项关键指标,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哈尔滨市此轮新冠肺炎疫情共确诊43例,这些病例全部收治在哈尔滨市第六医院。
肖芙蓉说,有时患者半夜转送到医院,她和同事又立刻从宾馆赶回去,等脱下防护服准备休息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三点钟。为了病患早日治愈,医院两个病区30名医生、45名护士一起忙碌。
疫情突袭,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第一时间成立应急专班,20多名“急救人”在隔离宾馆、救治医院与社区之间往返奔波。他们随时待命,“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
面对患者,哈尔滨市配置精干力量集中救治,坚持“一人一策”,采取中西医联合查房、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药联合的综合救治方法,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12月7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医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加工中药代茶饮。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幕后战场,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医医院的药师加班加点熬制中药,打包贴条,配送到需要地方……每天赶制上千袋药剂,他们经常熬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
全员核酸,在一个个临时采样点,大门始终敞开,室内外温差高达30多摄氏度,医护人员连续作业,平均一小时采样100人份,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千余次……
“我报名!”“我有经验!”“我可以!”“我能参加!”……这场战斗中,白衣天使铿锵请战,逆行出征。
他们当中,有的人脸上布满勒痕,有的双手被冻得发麻胀肿,有的累得精疲力竭,在墙角、桌边一站都能睡着,却始终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
——迎难而上,不辞辛劳,冰城人胸怀大义。
除医护工作者,还有广大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铁路民航人员……在防控一线筑成一个个“抗疫堡垒”。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些天吃住都在单位,累了就在折叠床上躺一会儿。”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强街道文化社区工作的王琳玉常常忙得“脚打后脑勺”。
既要安排核酸检测、对接流调信息、解答居民疑问,又要为居家人员做好健康监测、物资配送……记者采访期间,王琳玉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党员,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必须发挥作用。”作为一名下沉干部,黑龙江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邹平每天步履不停,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社区减轻负担。
回到家,看他汗涔涔地躺在地板上,家人忍不住打趣:“在家都没见你这么干过活!”
“能为抗疫做点事,我心里敞亮。”作为一名网格员,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街道国庆社区居民杜凤林,是百姓熟悉的“老杜”。
每轮疫情期间,杜凤林都准时化身核酸检测点的“大白”,提前到现场安装灯控设备、维护人员秩序,协助管理服务封控单元,积极为封控居民送物资。
——一呼百应,不言放弃,点点微光积聚强大正能量。
大难当前,那些曾经的“孩子”仿佛一夜长大,冲锋“疫”线,展现不一样的青春。
从大门、前台,到衣柜、储物柜,凡是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地方,“90后”河北小伙儿贾士忙都一处不落地做着物体表面核酸样本采集。自从9月看到一则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一干就是三个月。
“志愿者可以随时随地结束任务,但是每天睁开眼就知道身边又有人因疫情隔离在家、不能来工作,我就不想着走了。”在他看来,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有些事情不做,就没有机会了。
流调对于掌握感染者信息、精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着关键作用。流调员被称作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12月2日,1980年出生的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校教师董鑫平,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流调志愿者”。
“流调要争分夺秒,我们快一点,风险就少一点。”董鑫平顾不得中间休息,第一天工作就拨打了近180个电话。“累得都顾不上饿了。”他打趣道。
尽管天气严寒、道路湿滑,一些老年人也走出家门,用行动温暖着冰城。
12月9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兴业社区一核酸检测点,市民排队等待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核酸检测现场,66岁的杨罗洛身穿防护服,穿梭在排队的人群中间,维持现场秩序。作为南岗区曲线街道春明丫丫艺术团的一名成员,她已多次支援社区抗疫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连轴转,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虽然退休了,能发挥点余热,就很高兴。”她说。
静止的城市里,一个个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在大街小巷间不停穿梭,为人们配送物资;在不那么繁忙的车站、机场,一位位全副武装的交警、地勤等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成为“寂寞岗”,也依旧恪尽职守,不敢有一丝马虎……
从青春“Z时代”,到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再到年逾花甲的“银发一族”,他们都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有着共同的名字——冰城人。
没有冷眼旁观,没有消极懈怠,他们都如同一颗颗小小的星辰、一个个有爱的“超人”,闪耀着独特的光,焕发着无穷的能量,陪伴这座城市驱逐黑暗,追赶希望。
坚定信心:让冰城“热起来”“动起来”
苦难不可避免,但人们总是在战胜苦难中汲取力量。
“一年几轮疫情,哈尔滨真的挺难,但我们都扛过去了,未来我们也不怕。”随着“解封”的消息传来,一名医护人员终于松了口气,发自肺腑的话语感动着身边的人们。
从“哈尔滨加油”到“致敬抗疫英雄”,从“战‘疫’必胜”到“我们又挺过去了”,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微博里的呼声换了又换,也见证着这场战“疫”背后的艰辛与喜悦。
好消息不断传来:12月12日以来哈尔滨无新增本土病例,首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确诊病例均为轻型、普通型,无重症、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封控区、管控区被解除,越来越多小区降为低风险……
城门“开了”,街道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中央大街欢腾了,人们享受着马迭尔冰棍,品尝着哈尔滨红肠,驻足、参观、拍照;烧烤店开张了,撸烤串、喝啤酒、嗑瓜子,这些熟悉的烟火气重新回到了冰城……
“零新增不等于无风险,疫情防控时刻不能放松。”地铁、小吃店、商超的入口,坚持登记、扫码、测温,人们戴口罩、常洗手、用公筷,看病提前网上预约,出现发热及时就诊……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些严要求、好习惯已经成为“文明冰城”的标配,冰城人的脑海里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从小我做起,慎终如始,共同筑牢疫情防线。
站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前,人们清晰可见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哈尔滨是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回望历史,光荣璀璨。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有13个落户哈尔滨。电机厂、轴承厂、锅炉厂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共和国长子”企业随之崛起,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
疫情之下,哈尔滨多家“大国重器”企业抗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围绕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攻坚、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上百名党员职工以“驻厂模式”保障高端合金生产……
放眼当下,蹄疾步稳。面对东北振兴的重大考题,哈尔滨近年来向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三块“难啃的硬骨头”发力。
破除体制机制藩篱,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向发展动能转化;坐拥国内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不断加深对俄合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让“软环境”成为“硬实力”。
迎战未来,征服梦想。东北振兴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关键阶段,光荣的历史将继续为哈尔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担当作为的勇气、奋发向上的干劲,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把放缓的进度抢回来,哈尔滨必将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奋进之势,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千万英雄人民与英雄城市共进退、同坚守,用勇敢、智慧、大爱,在一次次磨难中奋起,在一场场逆境中前行。
12月6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太阳岛风景区内,一年一度的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正在施工建设。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战胜多轮疫情的冰城哈尔滨,取消了“暂停键”,启动了“加速键”,重新“热起来”“动起来”!
2022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冰上滑、雪里浪的舒爽和快乐撩拨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心弦。
作为中国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即将盛大开园的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冬奥会与冰雪文化元素相结合,主题为“冬奥之光 闪耀世界”。
这里有冰的晶莹、雪的轻盈、童年里的嬉笑、童话般的梦境……会满足国内外游客对冰雪的美好期待,对奥运赛场的无限遐想。
我们期待,这个冬天,一起相约哈尔滨,喝一杯啤酒,撸一把烤串,创造不一样的回忆与惊喜,畅享不一样的“速度与激情”。(完)(参与采写:刘赫垚 孙晓宇 王建 张涛 侯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