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全国人民都处于“火热”之中。
然而在中国西南,有一座城市却分外惬意凉爽,不见一丝暑热的踪影,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7℃。
这里的夏天,家家都用不上空调、电风扇,晚上睡觉需要盖棉被,避暑的游客要随身带件外套,当地人自我调侃说这是一座“来了就感冒”的城市。
论中国夏天最凉快的城市,这里绝对身居榜首,这就是位于黔西一隅的中国凉都——六盘水。
六盘水有多凉快?当武汉、长沙、重庆等城市为了“火炉”之称争得不可开交时,六盘水“中国凉都”的名号早有“官方盖章”。
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从气象、环保、医学三个方面,对六盘水进行了论证,充分肯定了这里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适中”的独特性,可以称为“中国凉都”,并颁发了证书。
于是,我国第一个以气候优势命名的城市,诞生了。
中国凉都的名号,绝非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制造出的唬人噱头。“你在火炉露着腰,我在凉都裹棉袄”的避暑实况,让六盘水人在全国人民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六盘水平均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13-14℃。在气温最高的七八九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9.7℃,历史上的“极端高温”也只有30.2℃。
2017年盛夏,“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赛前,一位肯尼亚运动员夏天在六盘水街头穿羽绒服的照片,还上了新闻,刷爆了当地人的朋友圈。
“往来游戏日当斜,行也清凉,坐也清凉。”这是当地人夏日的惬意生活。
而比起万能的空调房,六盘水不但凉,还很爽。
在空调房里躲凉躲久了,难免口干舌燥,但在六盘水,你可以惬意“深呼吸”,这座被群山环绕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3%。
连绵的绿色,从磅礴乌蒙的崇山峻岭向乡野、城市延伸,城区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3090个/立方米,空气舒爽,如同一个天然大氧吧。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这句话,从六盘水人的嘴里说出来,有凡尔赛的味道了。
有网友说,贵阳如果是“爽爽的”,那六盘水就是“爽爽爽爽的”。
千岩万壑一凉都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期间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给磅礴乌蒙留下了大地缝。
云贵高原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六盘水也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十分显著的地区,有山地、丘陵,也有峡谷、盆地、高原。
山与水,共同雕琢出了六盘水的模样。
六盘水的底色是险峻的,营盘乡境内的野钟大峡谷,两岸山势雄奇,秀丽险峻,悬崖上钟乳石密布,北盘江在其中穿行而过,山与水如同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大峡谷的西北面,则是著名的乌蒙大地缝。
穿行这条大地缝需要绝对的胆量,15公里中,缝宽2到10米,深度有200到500米,虽然缝底平缓,但抬头望时,难免被两旁刀削斧砍般的缝壁震撼到。
行走在幽深的地缝世界里,时而钻入山洞不见天日,时而夹沟紧闭,抬头只见一线之天,时而一转弯又豁然开朗,总之,人类只会折服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险峻之外,六盘水也有幽深的一面。
北盘江支流六车河峡谷北侧陡崖10公里处,静静卧着一处“深渊”——花嘎溶斗。
溶斗在民间俗称“麻窝“或”天坑”,花嘎溶斗的口部面积35.49万平方米,为中国之最。“天坑”本身是巨大洞穴顶拱塌陷后,在地表形成的封闭负地形地貌形态。
站在260多米的深度面前凝望,不禁让人畅想,如今的天坑如同耸立高山环抱着的一颗宝石,显得那样宁静安详,而它形成之时,又是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
这样的“深度”在六盘水并不罕见,在盘州还有一口深不可测的白雨竖井。白雨竖井也是自然形成的垂直洞穴,它深达560米,居世界第二。
白雨竖井就像是大地张开的一个巨口,深不可测,又像是一个幽玄世界入口,只有凭非人的勇气才能直降进入。
在六盘水,你总能遇见一座又一座奇绝的山峰,群山逶迤,森林茂密,千岩万壑一凉都,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新的名字,新的发展六盘水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它历史悠久,名字却很新。
盘县大洞考古证明,早在2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春秋时,这里属牂牁国,战国时属夜郎国,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属于巴郡,归辖汉阳县,唐朝时属羁糜州,宋时实施土酋藩王制,六盘水地区由三个酋王分割。
尽管历史悠久,但六盘水这个名字,却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当时取六盘水市下辖的六枝县、盘县与水县三县的第一个字,合称“六盘水”。
六盘水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多种矿产,煤炭资源尤为丰富,上世纪60年代,六枝、盘县和水城三县境内开始建立三线建设的重点煤炭基地,就此,拉开了六盘水的发展之路。
一批批建设工人,跋山涉水来到这座西南城市,扎根六盘水,不畏艰苦,建起一座座煤矿、企业、学校、科研单位。
贵州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六盘水用这些成就,把新名字写在了历史的画卷上。
如今,六盘水的煤炭远景储备850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煤层气储量达1.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国家级特大型气田,不负其“江南煤都”的美称。
在交通上,六盘水本身就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但由于地势险峻,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建设一直是都是高难度,一向算不上“通达”。
如今,六盘水202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4741公里,几乎是县县通公路,绝对是“一路开挂”。
甚至还有了世界第一的高桥——北盘江第一桥。
这座桥面距江面垂直高度达565.4米大桥,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还高了快100米。
北盘江第一桥跨越了600多米深的尼珠河大峡谷,两岸均为高达500多米的高陡边坡,地势十分险峻,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施工时常常面临风大、雾、雨、凝冻等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
如今,它伫立在尼珠河上,结束了贵州水城与云南宣威不通高速的历史,让两地的行车时间从4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之内。
现在的六盘水,西能入滇,南可下海,东达百越,北连三秦,是名副其实的四省立交桥。
曾经的西南小城市,从要靠脚走路,到如今的县县通公路,靠的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三线建设精神。
最地道的烙锅,也在六盘水提到贵州美食,不少人会想起贵州烙锅。
而最地道的烙锅,就在六盘水。
烙锅始于清代,是水城县特有的美食,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烙锅的锅,要选用中间凸状的特质黑砂烙锅,这种带沿的中间高边沿低的烙锅,可以让多余的油脂自动流向锅边,且随时都可以将它往原料上面浇。
锅烧热后,从锅顶浇上风味浓郁的菜籽油,牛肉、蔬菜、豆腐、洋芋等等新鲜的食材,被贴至锅壁,不断经受着热油的烙、煎、浸、烤,逐渐散发出滋滋的香气。
烙锅的特色,可以说是无所不烙——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总之荤素不忌,一锅容天下。
最后再蘸上当地特色的辣椒面,放入口中,香味四溢,辣得爽快。
如果有人疑问,所有食材都放进一个锅里油炸,能炸出什么美味?这就是对“烙”字的误解了。
炸和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炸是用油高温快速烹饪,而烙,则是细水流长。
有不少吃货认为,水城烙锅的灵魂在于那一碗“五香辣椒面”。烙锅的辣椒面不仅辣,还要麻香,它并不细如粉末,反而是夹带着粗糙的辣椒粒,沾在食材上放入口中时,瞬间俘获人的舌头。麻辣生香中,带着一丝粗粝的口感。
六盘水本地歌手有一首歌名为《水城烙锅》,其中一句歌词是“水城烙锅,市井生活,油盐酱醋,生活的颜色”。
烙锅无所不烙,对一切食材都一视同仁地包容,耐心细致地烹饪每一道食材,这不也正如六盘水一样吗?
在凉爽乌蒙大地上,穿行于险峻的山峰间,六盘水人靠朴实的双手打通所有阻碍,融合出新的生活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