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

空调制热的图案图片(空调制热的标志图案视频)

空调制热的图案图片(空调制热的标志图案视频)

更新时间:2021-12-12 11:05:14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这是古人对严寒的直观体验和感受,也是古人对严寒的直述性描写。

御寒取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生存问题。在今天,人们可以选择的御寒取暖方式有多种,如空调、电热风机、暖宝宝等。然而,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在那个没有电力、热力技术的时代,古人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取暖呢?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人那些常见的防寒取暖要术。

1.初级版:薪火取暖

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石。历史上,关于火的传说记载并不少见,如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冒着巨大的风险给人类盗取天火,如中国典籍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在远古时期,火种的保存,主要出于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为了烹饪、烧制鲜美的食物,二是为了御寒取暖。古人取暖几乎是围绕“火”而展开的,燃烧木材取暖是最原始,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中,存在大量的人类使用火的遗物,这些遗物包括被火烧过的石块和骨头等,其中单是火烧出的灰烬堆就有十几个之多,且这些灰烬堆大多是平整的。从中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使用火来御寒保暖,以此度过漫漫的寒冬长夜。

当然,不仅是金牛山人洞穴遗址,还有许多出土的考古遗址(如周口店遗址灰烬)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

远古时期,人类白天外出打猎、采集食物,而晚上夜幕降临,危机四伏,除了要防御野兽攻击,还要面对寒冷的长夜,烧柴取暖成了最直接奏效的方式。

2.升级版:使用贮火器具取暖

在旧石器时代,因为没有条件,人们只能用薪火来取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到新石器后,社会生产力也在逐渐地提高,这时期人类有了更多的取暖方法,如出现了放到特制的贮火器具中取暖的方式。

贮火器具取暖,有哪些常见的方式呢?

01火盆取暖

火盆取暖,许多人都比较熟悉,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能看到。其实,这种取暖方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沿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问刘十九》中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诗人备好自家酿制的米酒,备好小火炉,邀请好友到家中小酌一杯。这里提到的“小火炉”,可以看作是带“门”的火盆。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诗人和朋友围坐在一起,在火炉边上烫酒、取暖的场景,这是多么的惬意与暖和。

白居易的酒情

(此外,还有熏炉取暖,和火盆取暖相似,只是和火盆相比,熏炉多了一个盖,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02 手炉取暖

手炉(也称“火笼”),由火盆演变而来。手炉很小,可以直接捧在手中。当然,别看它小,其构造却不简单,主要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手炉等组成,且多为铜制,外形精巧玲珑,形状多样。

手炉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关于其起源,目前说法尚未一致,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手炉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当时,制炉工艺尤为完善成熟,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巧匠,如名匠胡文明,人称“胡炉”,擅长铸造铜炉;如名匠张鸣岐,人称“张炉”,所造的手炉铜质纯净无暇,精致细腻。清朝时期,手炉一度成为皇家的御用品。

03 脚炉取暖

脚炉,和手炉一样,皆为冬日取暖的用具。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手炉体积比较小,可以放置在袖中,而脚炉的体积比较大,且炉壁也更加的厚实,以供人踩在脚下烘烤取暖。

《红楼梦》第九回中,描写宝玉到学堂读书:“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从中可见,手炉、脚炉是大户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04 “汤婆子”取暖

“汤婆子”(也称“脚婆”),这类取暖用具和今天我们常用的暖水袋很相似,在“汤婆子”面灌入热水,可以达到取暖的目的。比如黄庭坚曾在诗中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寒冬夜里,在被窝底下放一个“脚婆”,就能一夜睡到天亮。这在古代,已经算是非常舒适美好的事情了。

3.高级版:“地暖系统”取暖

01 火炕取暖

受地理位置影响,中国北方的冬天气温普遍比南方冷。每到冬天,南方人姑且还可以穿厚棉袄、盖厚棉被来抵挡寒气入侵,而在北方,气温可低至零下几十度,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仅靠穿厚棉袄来防御也难抵寒气侵袭。为了御寒保暖,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想到了用火坑来取暖。如今,火炕,依旧是北方人最为熟悉的一种取暖方式。

火坑的结构

传统的火炕,由炉灶、炕体和烟囱三个部分组成。

  • 炉灶:也就是灶口,是炕产生热量的最初“原动力”。传统的火坑,主要是通过烧柴来达到传输热量的目的。
  • 炕体:这是火坑的最核心部位,也是人们取暖、坐卧的地方。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习惯和风俗不同,火炕的平面布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有万字炕(也称“转圈炕”)、顺山炕等。从形式上分,有花洞式、直洞式、横洞式等。

注:万字炕是满族人的一种特色火炕。

  • 烟囱:即炕体的排烟通道。

从整体的结构设计以及作用原理来看,火坑是一种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取暖方式。也正因如此,火炕在中国北方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最终形成了我们现今看到的“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文化习俗特色。

火炕的传统习俗文化

  • 按照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炕的居住,有高低贵贱及长幼尊卑之分
  • 一般来说,西炕为尊,主要用以供祖先和神明,人不能坐;南炕为大,为年长者、位高权重者坐、卧之处,北炕则为晚辈所居住
  • 火炕并不止是中国的“特产”,中国的邻居韩国也用火炕取暖。不过,在中国,火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意义。比如,在中国,人的一生与炕是紧密相连的,许多人生在炕上,临终时也睡在炕上。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在炕上生孩子。中国人认为,炕是热乎的,温暖的,孩子生在炕上,能健康成长,这也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是红红火火的。
  • 另外,我们都知道,床是私人化的东西,一般不可随便坐,随意躺。但是,在中国,炕成为了人们招呼客人的一种方式,一句“来,快上炕,炕头热乎!”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道

02 火墙取暖

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其取暖原理和火炕相似,主要是借助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来达到采暖的目的。

火墙墙体为中空结构,和灶炉相互连通,灶炉所产生的热量,会随着热空气上升,而到达整个墙体,并辐射到整个室内。

和火炕比起来,火墙的供热效果更加立体,但是,其对墙体的选材以及设计等要求也更高。

在古代,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会有意在一些墙上留下通道,将其修成空心状,以便于在冬日通过烧炭的方式来加热房屋,从而起到保暖御寒的效果。比如,秦朝的咸阳宫,就有这样的火墙设计

1.普通百姓:粗麻厚衣、地炕及“灶灰”

古代冬天,普通的老百姓最能做到的防寒保暖方式,就是尽可能多穿粗麻厚衣服。比如靠穿“褐”来防寒。褐是一种粗布或粗布衣服,其美观性和保暖性都比较差。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这里的“短褐”,指的便是用褐这种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富人穿貂皮大衣)。

除了穿粗麻厚衣服,北方的普通老百姓家中,几乎都会用上火炕来取暖。

另外,稍讲究一些的穷苦人家,常用灶灰取暖,条件更稍好一些的家庭,则能够使用上泥制、陶制的盆来装“灶灰”取暖。

不过,总的来说,小老百姓,其取暖的方式比较单一和朴素。

2.富裕人家:手炉、脚炉为冬日不可或缺的取暖用品

在古代,富人、达官贵族,因为家庭富裕,社会地位高,因此在取暖上往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手炉、脚炉为其常见的取暖用具。

手炉、脚炉一般只有富裕家庭的人才能使用上,原因有二:

其一,手炉、脚炉,多为铜制用品,价格比较高。

其二,手炉、脚炉主要是通过借助炭火来取暖。在古代,木炭却是一种非常值钱的东西,尤其是在冬日战争时期,炭价堪比黄金。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卖炭翁》一诗中,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卖炭翁衣服单薄,伐木烧炭,好不容易烧出了一车炭,自己没舍得烧来取暖,拉到市里卖,本想以炭易口粮,却不曾想到被宫里来的侍卫以低价给强行买了。诗中深刻地揭示了小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由于木炭昂贵,古代社会,官府曾一度将其当作薪资奖赏,用以发放给官员,这和现代的公务人员每月所领的薪资福利补贴相似(薪水本和“木”有关)。比如宋代时期,最高级别的宰相,每人在10月份可以领到200秤(一秤相当于20斤)的木炭,作为冬天的“取暖费”

所以,在古代,能用得起木炭取暖的,一般都是有钱人。相传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家里所用的炭,是用炭屑和蜂蜜塑成的,烧炭取暖时,会辅以昂贵的白檀木,使其铺在炉底,继而一尘不染,可以说这取暖做法是相当的奢华了。而穷人家买不起炭火,一般用核桃代替燃料取暖。

3.皇宫贵族:“椒房”与温室殿及火地取暖

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热力、电力技术来达到大规模集中供暖。而在古代,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如此大规模的集中供暖。为了给皇宫建筑供暖,古人想到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取暖:

01 修建“椒房”

花椒,是一种常见的取暖材料,皇后所居住的椒房殿,便是用花椒来取暖的。

《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用花椒捣碎和泥一起刷墙,可以使房屋芳香而温暖。不过,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为此也只有皇宫贵族才能做到,一般百姓无法达及。

02 修建温室殿

汉朝时期,宫内修建了一座温室殿,供皇帝居住所用。《汉书·霍光传》记载:“(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这里提到的“温室”,指的就是这温室殿。

温室殿和“椒房”的建筑用材基本相同,也是以花椒为原材料,用以和泥等混合涂于壁上,壁面上挂锦绣,以香桂为主。同时,设乌骨屏风,鸿羽帐,地上再铺上保暖的毛毯。从温室殿的设计就足于看出,皇室贵族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

03 火地取暖

火地取暖,即在地面下铺砌火道,通过在灶口烧炭的方式,来促使地面发热,以达到取暖的目的。

古时候,宫廷的建筑师会根据建筑结构,来设计这样的地暖系统,比如紫禁城的地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宫廷里的火地取暖设计,其灶口烧炭处设在殿外,其开口度和深度都比较大,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炕,平时不用时,炕上会被放置木板,用时再打开木板,且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烧炭。

火地通过炭火来提供热量,炭火热气会沿着各个烟道而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继而确保各地面受热均匀,各个房间热量均衡。

总而言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与寒冷作“斗争”。为了抵御寒冬,人类想尽了无数的办法,回看历史,无论是原始的薪木取暖,还是贮火器具取暖,亦或者是地暖系统取暖,从小到手炉、脚炉,大到火炕、火墙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古老的取暖御寒物件渐渐被取而代之,或是消失殆尽。但是,不管怎样,这些方法技术永远具有启发意义,且这些经历数百上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这些凝聚了中国古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见证,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参考资料:

魏新著,《历史有魏道》,上海文化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