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

格力空调为什么比松下便宜(松下空调和格力哪个好)

格力空调为什么比松下便宜(松下空调和格力哪个好)

更新时间:2022-03-06 20:17:28

随着白电三巨头2020年年报相继出炉。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三大白电巨头业绩也悄然生变,海尔智家营收自2019年超越格力电器后,2020年营收更加拉开距离,美的集团一如既往的保持稳定。

2020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2842.21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72.23亿 元,同比增长12.44%。海尔智家2020年实现收入2097.26亿元,同比增长4.46%;归母净利润88.77亿元,同比增长8.17%。格力电器2020年营收1681.99亿元,同比下滑1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75亿元,同比下滑10.21%。

原来白电三巨头老大格力电器,在2019年营收首次被海尔超过后,差价逐渐拉大,目前营收更是只有美的的60%,不少投资者对格力电器最近两年的表现感到疑惑,为何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从老大慢慢掉到第三。其实,格力逐渐掉度主要在于以下原因。

一、空调业务遭遇瓶颈,多元化进展不顺。

由于国内空调业务面临增长瓶颈,格力高调布局多元化领域,销售出身的董明珠虽然销售策略上足智多谋,但其上任后曾高调放言的“造手机”、“造汽车”、“造芯片”等等,目前看来,都没有激起多少浪花,进展不顺,特别是珠海银隆新能源大股东外逃事件,更是让董明珠在跨界多元化道路上又一次栽了大跟头。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格力电器做多元化,缺乏大量的人才,格力的多元化能否成功可能取决于能否找到自己的“余承东”或“张小龙”,而非依靠董明珠。而目前情况是,董明珠由于太过强势,导致其他管理层被相应弱化,企业太过依赖董明珠,具有全局战略观的管理人才难以成长起来。

二、国际化进展缓慢,国际化程度远低于海尔和美的。

格力电器引以为傲的先款后货模式,在国内大获成功,然而在国际市场操作上遇阻;为何格力电器先款后货的模式在国际上不被认可?主要的原因在于格力空调在国内空调行业是公认的老大,消费者认可度很高,格力向经销商压货,经销商不担心货卖不出去,而到了国外,格力空调名声不如松下、三星、海尔和美的知名。海外经销商不愿意为一个在本地不强势的品牌挤占过多的资金。还有一个阻碍格力国际化进程的是,和美的激烈竞争,格力信奉,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与美的十年内战,迫使格力降低了国际化战略的优先级。
三、与海尔和美的的成熟机制体系相比,格力治理机制有待完善,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激励体系。

海尔的张瑞敏很早就认识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并非常推崇稻盛和夫先生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通过对阿米巴经营模式摸索了解后,创立了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自我成长力量强大;海尔通过推行人单合一企业治理体系,培育出了大量的管理型人才和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经有4000多个小微、4家上市公司、5家独角兽企业、23家高成长型企业。

美的集团在2013年9月18日上市后,仅4个月便推出了针对2位高管和693位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期权计划,之后每年滚动推出期权激励。美的通过各种激励计划,搭建了经营层与全体股东利益一致的股权架构及长、短期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激励体系,激活了组织了组织活力,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美的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极具美的特色的多层次激励生态圈。

而格力虽然拥有先进的一流研发技术,研究实力在国内也属于顶尖水平,但在公司治理体系和管理层和员工激励体系上却存在较大短板。在以前行业顺风顺水时候,这些问题容易被掩盖,但当行业发展进入到瓶颈的时候,这种问题就会开始显现,目前,这些问题毫无疑问的开始制约了格力的发展。格力之前由于属于国有企业,因此有许多国企政策的条条框框会束缚格力的发展,导致格力与同行相比,不能灵活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时缺乏有效的培养人才体制。作为格力的原控股股东珠海国资委也看到了这些,为了企业的继续稳健发展,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格力竞争力,加速公司灵活发展等综合因素,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15%的格力电器股份。通过市场资本帮助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和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让公司管理层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会更加趋于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