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中国第三金!2月8日,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上夺冠,3轮比拼成绩都超级完美。最后一轮,谷爱凌突破自我,完成“1620”,拿到94.50分高分,收获金牌。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12名顶尖选手参与角逐。经过3轮较量,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总成绩188.25分获得冠军,法国选手泰丝·勒德摘得银牌(187.50分),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获得第3名(182.50分)。阅读全文>>>
谈及最后一个动作为何选择“1620”,谷爱凌透露,这是一个她从来没有做过、挑战过的动作,“第一个动作1440还有第二个动作,我都非常满意。第三跳前,我已经确定可以站上领奖台,如果做1440,可以拿银牌,或者尝试没有做过的,拿金牌。”
其实早在首轮比赛,法国选手泰丝·勒德也完成了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在谷爱凌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为她感到高兴。与此同时,对手也在无形中激励了她尝试1620,“我参加冬奥会,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其他运动员,而是打破界限,滑到我的最好。希望这种体育精神能展现给世界,激励更多的人。”阅读全文>>>
针对谷爱凌1620这个动作,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战术分析师吕志瑶认为目前算是女子难度天花板了。但吕志瑶以花滑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为例,花滑女选手现在已能完成四周跳,有美国的空中技巧女选手目前也能完成翻3周转4周的高难度动作,“所以说,1620也不一定是女选手的终点。”阅读全文>>>
实际上,在冬奥会开始前,谷爱凌已圈粉无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她金牌拿到手软的骄人战绩,以及街边随处可见的广告牌。来到冬奥赛场,有幸亲眼见证谷爱凌夺冠的观众、志愿者、记者、工作人员,无不近距离感受到了“青蛙公主”的魅力。
谷爱凌常被称赞为“天才少女”。除了滑雪、弹钢琴,谷爱凌还有时尚、篮球等众多兴趣爱好,即便是平时再忙,她也总能平衡好,“最重要的是热爱。只要热爱这件事情,我不觉得烦也不觉得累,不感觉是工作。所以,我特别喜欢滑雪,就把它当成我的职业,我特别喜欢时尚,也把它做成我的职业。”
谷爱凌透露,为了平衡日常生活,她每天晚上一定会睡够10个小时,“吃好睡好,同时保持热爱,做一件事情时,就要百分之百投入。”
“我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冰雪运动,尤其是青少年。我每天能做这些动作、顺利落地,能有这样的大赛经历和感受,我觉得非常幸运,”谷爱凌鼓励大家去大胆尝试冰雪运动,“滑雪人群里运动员的比例很小,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热爱。真的,去试试,不要有压力,打破自己的界限吧。”阅读全文>>>
挑战是阻挡弱者的高山,更是淬炼勇者的熔炉。谷爱凌做到了,而且还在她并非优势的项目上。由此,她也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激发起更多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这正是体育竞技的魅力所在。阅读全文>>>
拿到1枚含金量十足的金牌,谷爱凌的北京冬奥会之旅才刚刚开始。2月13日、14日、17日、18日,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人见人爱的“青蛙公主”还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创造,她的独特魅力也将为更多人知晓。阅读全文>>>
同日(2月8日),花滑男单自由滑开始短节目争夺,中国选手金博洋完美演绎《卧虎藏龙》,拿到90.98分,以第11名的成绩跻身2月10日的自由滑。谈及这4年的转变,金博洋说这不再是一套简单的节目,而是他自己。
金博洋短节目曲目是《卧虎藏龙》,开场招牌动作勾手4周 后外点冰3周完成得非常干净。整套节目除后外点冰三周扶冰外,金博洋其他动作都漂亮完成。
节目结束时,金博洋已掩面而泣,这在平时非常少见。金博洋打趣说,他是一个把快乐留给别人,把悲伤留给自己的人,“在镜头前可能是大大咧咧的状态,但在房间时就比较emo(情绪起伏低落)。”
金博洋说,4年前这套节目更多是代表中国滑一套中国风的曲目,如今不仅是带着祖国的情怀,节目的每一秒每一帧都是他这4年的过往,“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套节目,就是我自己啊。”
同时,他认为,今天这套短节目的发挥对得起这4年的所有努力,“希望这种动力能够在后天的自由滑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加上团体赛,金博洋开赛后已经滑了3套节目,他希望这两天好好调整,自由滑时把最好的表现留在首体。阅读全文>>>
2月7日,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任子威拿下金牌,李文龙拿到银牌。这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该项目上的首枚冬奥金牌。中国队包揽金银的“神剧本”背后,彰显的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回顾这场比赛,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预赛到半决赛,因为抢跑、超越蓝线触碰别人身体、危险超越、冲撞、多次犯规罚黄牌等原因,导致之前在其他比赛中多名世界排名靠前的选手,都被淘汰,这是在比赛之前,任何人都无法预测的。
决赛过程也是反转再反转。先是场上突发意外重新比赛,而后两名运动员在冲刺前“拉扯”,再到裁判经过漫长时间研判,给出最终裁决,可以说,无论是久经沙场的运动员,还是观看这项比赛的观众,不到最后裁判公布结果的那一秒,永远不知道比赛结果。
这就是短道速滑的魅力,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不到最后一秒,永远不知道谁是冠军。
奥运会赛场上,结果瞬息万变,只有拥有绝对实力和运气,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而这种“神剧本”,为比赛增添了十足的魅力。
“抢跑、非法变道、触碰”,在高速摄像机下,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动作一览无余。无论如何,从预赛到决赛,裁判也一直在用结果强调一个事实,不犯规就不会被判罚。竞技体育不放过任何投机,一切都要公平公正,这彰显的正是奥林匹克精神。阅读全文>>>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开赛以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1.2万平方米晶莹剔透的冰面上,尘封多年的冬奥会纪录屡屡被打破。“最快的冰”下隐藏的是什么“硬核新科技”?新京报采访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带你直击冰层之下的秘密。
这是人类冬奥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替代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制造的冰面。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多年来一直研究与开发“跨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让温室气体化身高效资源,在赛场上实现环保节能最大化。
参赛选手们不关心用什么技术造冰,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成绩。而成绩和冰面的硬度有关系。张信荣解释称,冰的硬度和温度相关,冰面不同区域温差越小,冰面的平整度和硬度越均匀,滑行速度就能越快,这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好成绩。
经过研究与设计团队的努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块通过二氧化碳制冷制造的冰面温差最终控制在0.5℃,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标准,硬度均匀。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份举行的国际测试赛上,6名运动员中,有5位在这块冰面上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这跟冰的质量绝对相关。”可以说,这一次“打造了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
国家速滑馆这块冰成功造出后,中国在跨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方面一下走到了最前列。对此,张信荣表示,“我们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果断决定采用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将来对于我们实现‘弯道超车’非常重要。”阅读全文>>>
编辑 艾峥 李佳蓉 校对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