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像个大工地。”
这是2021年底,很多上海市民的“普陀区印象”——区政府旁、大渡河路,地铁14号线刚刚建成通车;不远处,亚洲最大、高达百米的两座干式气柜正在拆除;镜头再拉远,全区数百幢居民楼,电梯加装工程启动……
在“上海普陀”微信公号上,“开工”“开业”“开建”消息不断。上海“西大堂”显露出与其他中心城区不同的“热闹”。
区委书记姜冬冬,将之比喻成一口开了的“火锅”,“热气腾腾,充满可能,各种资源,争相涌入。”
如何避免“泥沙俱下”,保证“火锅”“菜品”质量?他回答:强化创新驱动。
“壮士断腕”,产业的退与进
“在上海中心城区,普陀一度以晚、散、破、乱著称。”2019年,全面反映区域发展历史的《上海普陀城区史》面世,序言里,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熊月之这样写道。
是年,普陀地区财政收入排在上海16区最末,甚至低于几个远郊区,一度引发热议。
亚洲最大干式气柜开拆。巨云鹏摄
“排名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不是全部”,普陀区发改委主任赵永尊说,区域发展要看横向,也要看纵向。
他绘制了一幅普陀区20多年来财政收入增速折线图,弯弯折折中,最醒目的是1998到2002年,普陀地区财政收入增速从12.16%迅速跃升至34.31%。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1996年,铜川路水产市场开业,地处市中心,紧靠沪宁高速公路,距离虹桥枢纽亦不远,不过几年,这里成为上海最大水产品交易市场;1998年,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的棚户区 “两湾一宅”迎来动迁;2000年后,位于桃浦镇的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逐渐成型,全国各地集装箱卡车由此把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上海城市能级快速提升,10年,产业结构瞬息万变。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出台,要求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时,物流、房地产、商贸,曾为普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明显不适应中心城区定位,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型,迫在眉睫。
“2013年我调入普陀,第一印象,这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此后几年,赵永尊眼中的“变化”渐渐具体:桃浦地区31家停车场、1001家低端物流企业和404家仓储企业依次关闭,122家重点企业调整,曹安路蔬菜批发市场、曹杨路果品批发市场、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普陀多个“最大”商品集贸市场相继关停。
2016年10月底,铜川路水产市场关闭
集卡没了,市场也没了,“壮士断腕”普陀,直面地区财政收入增速连续5年下降,直至2019年最低点——负3.5%。
另一种变化同时发生:马路平了、环境好了、污水没了,普陀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9年,现代服务业在区级税收比重连续两年超过房地产业。
这一年,中以(上海)创新园作为中国和以色列开展的国际创新合作项目,在普陀落地;上海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设立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落户普陀。
一退一进,普陀走到城区发展的关键当口。
“人靠谱、事办妥”名片响亮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压力山大。
这年2月底,普陀区一家服装企业要举办订货会。然而品牌全国关店,企业几无收入,能否办成订货会,直接关系下半年营收,更关系面料采购、生产加工、代理零售全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普陀区干部调研时了解到,订货会办不起来,关键是没有合适场地。几经比较,辖区内因疫情严重亏损的一家酒店承接了此次订货会。会议前后,普陀区市场监管、卫生防疫等多个部门派员到现场,每天巡检企业会场和住宿房间,指导消毒灭菌、体温检测。
最终,订货会圆满,酒店、企业双赢。
主动介入、纾解困难、满足需求、提供帮助,姜冬冬把这种政府服务作风总结成六个字,“人靠谱,事办妥”。
“谱”“妥”,这个谐音梗戳中不少干部、群众、企业家的心,迅速成为普陀最知名的一张服务“名片”。
“开始只是想在普陀成立一个电商分公司”,德龙电器是意大利知名咖啡机品牌,德龙电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宗延平说,沟通中,他感受到出色的政务服务水平,动了把公司总部搬到普陀的念头。
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公园掠影
“洋气”的意大利咖啡机和“又破又大”的普陀,似乎不合拍,但在宗延平看来,判断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不是看外表,最重要的是“人靠谱、事办妥”。
半年,十几个部门共商方案,通过外资企业跨区吸收合并方式,德龙成功完成总部迁移,宗延平也成为普陀的“自来水”,“有采访,我就要点赞这里的营商环境!”
持类似看法的,还有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周庆丰。作为清华系新型研发机构的资深工作者,他的脚步遍布全国,“见多识广”,他对普陀最初的印象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科创资源也很丰富”。
中心运营之后,一幢地处中心商务区的办公楼供免费使用,垫资 8000多万元推动重大科研平台启动,前5年总投入预计近1.5亿元,他说,从一个区的角度,普陀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上,“能做的都做到位了”。
“科技创新,要‘耐得住寂寞’”,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说,科技部门不能急功近利,要善于挖掘企业好苗子,扶持潜力企业,“对不同研发主体,要有各自针对性政策。企业有需求,我们就要竭尽所能满足。”
近年,普陀制定“3 5 X”产业政策体系,“3”指“服务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人靠普,才无忧’”3项普惠政策;“5”指涉及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文化服务业5项重点产业的专项政策;“X”指涉及商业、贸易、法律服务业、质量提升和知识产权运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动态特色专项政策。
“耐得住寂寞”带来想不到的变化。2021年1到11月,普陀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实现区级税收24.53亿元,同比增长41.64%,占产业区税比重接近30%,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全年预计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25.56亿元,同比增长13.5%。
历史机遇,由市场主体来判断
12月初,作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创新机构,上海海纳工程院在普陀区揭牌成立,与杭州云栖工程院、无锡雪浪工程院“三兄弟”,共推长三角城市间的协同创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这是近3年继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后,落户普陀的第三家高层级新型创新机构。
2021上海数字创新大会在普陀举行
普陀传统科创资源丰富,17家部属、市属科研院所,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一条“武宁创新发展轴”底蕴深厚,新型创新机构为何也会接踵而至?
“普陀优势正在显现”,普陀区干部如数家珍。
一是区位,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普陀向西辐射作用变大,与苏浙联通密切;二是空间,随着区域转型,几大中心城区,普陀的土地资源最丰富;三是交通,穿过普陀的地铁线接连运行,近30个站点在区内,北横通道通车,武宁路改造顺利。
“科创资源汇聚,我们要推动流动和融合,释放更大能量”,姜冬冬说。
12月底,“携手零距离 共画同心圆——普陀区‘靠谱’区域化党建年度峰会”上,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与上海印钞有效公司签订芯片研发合作协议。此前一次党建活动,双方发现彼此在芯片上的需求和研发专长,促成合作。区域化党建为企事业单位间的资源精准对接、高效转化服务,助力清除壁垒、打破围墙,已在普陀形成生态。
普陀是否迎来历史机遇,市场主体嗅觉更敏锐。360华东大安全总部、阿里数字产业供应链中心、京东上海中心相继落地,海纳小镇、金沙岛(中新合作)科技城、左岸中和城建设拉开序幕,桃浦智创城载体形象初显,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面对未来5年,普陀区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路径: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国际创新合作,推动集成电路等领域科技研发与转化,打造地区创新策源主引擎,提升科技创新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动力、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发挥地处G2、G42大动脉入城口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主动对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积极探索长三角沿线城市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系统集成,实施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革举措,更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充分激发城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势能涌动,服务迎需而上,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发展更顺心、生活更舒心、扎根更安心。
上海西北的普陀,热气腾腾……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普陀区提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