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树功
济南市章丘区有个美丽乡村叫三涧溪,大名鼎鼎,无人不晓。可说起三涧溪的古地道,许多人其中包括不少章丘人都会立马瞪大眼睛,疑惑并惊讶地反问:瞎掰吧?三涧溪还有什么古地道?
我就用憨直的章丘铁匠直筒筒的语言回答这些人吧:章丘同名的村庄不少,但三涧溪却只有一个,就是你们熟知的那个三涧溪。它不仅是山东乡村建设的示范村,而且还确实遗存惊人的古地道,在章丘上千个村庄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只是鲜为人知罢了。
众人的疑惑和惊讶其实并不奇怪。说起地道,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那部老电影《地道战》。片中令小鬼子胆战心惊的神奇地道,原型是北京、河北、山西等华北平原很多抗战之城的共同创举。目前,在华北平原几十个“地道村”中,北京焦庄户、河北冉庄和山西定襄县西河头村,是彼此齐名的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这种绝妙的战争方式的群体创造,在电影中做了充分的艺术展示。
我熟悉并参观过的著名地道,还有两处。一处是山西阎锡山老宅的地道。偌大个阎府,阎老西却在一个极为僻静的小院选了五间最不起眼的低矮北房,作为自己的居室和办公室。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安全,挖了地道,在房间的西南角留了地道口。地道初进狭窄,里面却很宽阔,可谓别有洞天。既通其父墓园,又通火车站,还能远达西汇别墅及周边的山区。洞内有作战指挥室、弹药库、会议室等等,构思之缜密,建筑之宏伟,令人称奇。
另一处就是安徽亳州的曹操古运兵道了。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最初用于在地下偷偷地运送士兵,是中国目前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地道。
运兵道由青砖筑成,总长度达8000多米,现在对游客开放的地道一共有700米左右。开放的700多米地道中包括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等地道形式,由此可知当年曹操兵道的功能是多么的强大。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
三涧溪的古地道,对我而言同样也曾有疑惑和好奇。朽翁青少时从老家张庄步行去明水章丘四中读高中,每周都要路过这个村子,却从无听说过如此传闻。只是近一两年偶尔听说三涧溪有什么古地道,却又有信息说,没有开发不对外开放。这愈发增添了我对神秘古地道的好奇心。
我是个喜欢旅游的人,说走就走是我的出行风格。景点不对外开放历来不会成为阻碍我到此一游的理由,只要兴致盎然,想去必去。
早春一日,我回老家张庄。当公交车路过三涧溪时,忽然想起了那传闻的神秘古地道,便当即下车欲探个究竟。走进三涧溪村委会,叶贵芬主任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明白了我的来意,不仅满足了我的要求,还十分爽快地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刘主任啊,济南的李老先生来咱村了,想看看古地道哩,你陪同一下哈。”
刘主任是位典型的山东大汉,高大魁梧,满面红光,虽已古稀,毫不夸张地说却像六十岁左右的样子,行有风,声如钟,立若松,威风凛凛,令人赞叹!他叫刘维福,原来在明水粘土矿上当过主任,回村后乡亲们一直称呼他刘主任,现在专门负责看管村里的各种文物。见我也称呼他刘主任,便忙不迭地纠正说:“俺早就不干那个差事咧,还是叫俺老刘吧,叫老刘听了心里舒坦。”
老刘显然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是个村史通,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讲起古村和地道的历史。他介绍,三涧溪建村于元末明初,因被诸多沟涧泉溪环绕,被分隔为东涧溪,西涧溪,北涧溪三个自然村。最早的住户姓牛,至今还剩有几户。其后马赵叶李姓氏分别从山西洪洞老槐树和江西等地迁来,逐步人丁兴旺,发展成现在三涧溪的四大姓氏。
据专家考证,元末明初,兵荒马乱,土匪横行,居民开始挖掘地道作为藏身避难之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又进一步延伸拓展,是当年战乱时代村民有效实用的防御工程。抗日战争时期,地道又根据战争需要做了进一步完善加固和延伸。当时住在桑园胡同的农救会主任马守贵,用蒸馒头做买卖为掩护收集情报,多次利用地道把情报送给我党抗日武装,很受部队和村民的爱戴和拥护。
我俩边聊边走,相谈甚欢,轻移漫步,不觉来到古村的文化广场。但见广场中心有一仿古朱亭,突兀伫立,状呈方形,卷檐青瓦,脊雕二龙,翘首戏珠,栩栩如生,红门朝东,横悬匾额,金字闪耀,紫气东来,上书“三涧溪古地道亭”。
老刘说,这儿就是古村的中心地带了。原先是处乱石岗子,并无住户。后来此处现一塌陷,缘由一段地道坍方所致。村里便在坍塌处建了这座亭子,现成为三涧溪古地道地面上唯一的标志性建筑。
三涧溪古地道以西涧溪石岗子为中心,东到东沟沿,西至交通壕,北达北沟边,南抵南门外,全长5000余米。涧溪三个自然村在地下联成一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蜿蜒曲折,立体分层,还与老村多口古井古池连通,结构复杂,设计精妙,甚至胜过地道战的故乡——河北冉庄地道。老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满面春风洋溢着自豪和骄傲,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尽写在红彤彤的脸庞,让人一览无余。
石岗子下面的地道最为集中和奇妙。这儿的地道共分三层,第一层主要是联结家家户户的交通网络。第二层修筑了防御和攻击的设置,比如陷阱,翻板,卡口,伏击口,秘道,立交桥,连环洞,指挥部等等。第三层则在进一步增强防御下注重了长期生活和生存的功能,构筑了迷魂洞,梅花桩,滚木擂石,藏宝洞,炊灶洞,地下碾磨,取水井池,甚至还有专门的枪械所和地道客厅,生活设备一应俱全,被人们称为地下古村。
地道亭塌陷处现已改造成为一个地道口,但因还没有完全修复,不方便下洞参观。我们来到村北一处气势非凡的大院,高大的门楼墙上镶嵌一块铜制金黄色的济南市文物局标牌,上书“马负图故居”。
资料证实,明成化年间,马氏三始祖马成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西涧溪,历经多年艰辛创业,垦田置屋,人丁繁衍,家业日盛。子孙晴耕雨读,家道愈加兴旺,渐成西涧溪大户,列本村马赵叶李四大姓氏之首。五世祖马负图,于明万历年间,考中举人,开创马氏族人科举入仕之先河。金榜题名之时,四乡八邑轰动一时。马负图曾任河南府通判,继晋升署知府,授朝仪大夫,从官四品。一代才俊,荣宗耀祖,马氏一族,遂为名门望族。
走进马负图故居,偌大个标准北方四合院,方正宽敞。北面五间正房更是高大宏伟,气宇轩昂。正房的东北角设有地道口,顺斜坡拾级而下,约10几米深处便见有一宽敞处,足有好几十平方,两边各放一排大酒缸,这儿已辟为三涧溪品牌白酒的藏酒库。酒库右壁上有一上锁的栅栏门,开门进入便是曲径通幽的古地道了。
原认为名不见经传的古地道窄小低矮,其实不然。地道宽足有1米半,高超2米,单人直行绰绰有余。两人迎面相遇,亦勿须避让。细看地道的顶部和两边墙面,还清晰地遗留着镐头刨过的一道道痕迹,那是几百年三涧溪人艰辛岁月的印记。地道内新增设了电灯,把黑暗的地道照得一片通明。
走着走着,地道出现多股分岔。前行就是逶迤联通家家户户的地道网了。右行是生活用水地道,直通不远处的一口水井。左行则又是一宽敞处,为避险生活区,大约能容纳百十口人的样子。附近地道的顶端有一束亮光,走近举目仰视,原来是一口竖井。老刘说,这就是马负图故居地道的第二个进出口了,设在四合院的天井里。
三涧溪具有独特的地质结构,几十万年形成的沉积岩为洞顶层,坚固异常。古地道虽历经几百年,其攻防区、集会区、生活区、躲避区等等,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古地道,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心灵不禁被三涧溪先人不屈不挠和勤劳勇敢智慧所深深震撼。
老刘一边引导我参观地道,一边介绍说,古地道内终年恒温15℃,夏季进入凉爽宜人,冬季进入温暖如春。家家相通的地道网,户户都有地道口,有的还如同马负图故居一样不只一处,故通风很好,地道内空气始终自然清新。难怪我们在古老地道漫游许久,始终没有觉得丝毫潮湿,也无半点憋闷之感呢。
刚入村时叶主任曾告之我,地道还没有全部修复,能够参观的部分也就是耗时半个多小时。但我和老刘边看边聊,两个小时过后,仍兴致未减。老刘说:“俺村里还有个规划,待地道修复完毕,将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那时你再来就不是现在这般模样啦。”我顺势建议道:“村里不妨成立个旅游公司,下次我邀文友来参观,您还要免费当导游哈。”
夕阳西斜,两位章丘古稀之人爽朗的欢笑声回响在古村那悠悠的古地道。我们相约,不久的将来,再次握手相见于古地道。那时,相信闻名遐迩的三涧溪将锦上添花,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在黄土地下默默沉睡了几百年的古地道,也必将焕发青春。无论它是否远胜冉庄打鬼子的地道,还是稍逊或齐名于阎老西的军用地道和曹操的千年运兵道,它都会一鸣惊人,大放异彩,不仅饮誉齐鲁,也会名扬天下。
(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章丘故事)
作者简介:李树功,生于一九四八年,早年从军,转业后在济南省直机关和省属企业工作,期间考入山东大学专科毕业。喜文小作,先后在《战友报》《中国人民大学校刊》、省府机关刊物、省社联通讯、《齐鲁晚报》《老朋友》杂志发表多篇通讯、论文、小说、散文、诗歌。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