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28日发表题为《与中国的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上周,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发表了一次演说,很多人把这次演说比作对中国的冷战宣言。他说,自尼克松政府以来盛行的与中国“盲目接触的旧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资料图片:4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记者会上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蓬佩奥的演说清楚地表明,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近几个月已经到达最低谷。但这种对抗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以下是一些看法。
不同于上一场冷战
理查德·方丹和埃利·拉特纳在《华盛顿邮报》上称,回顾冷战历史在更大程度上会令美中关系变得模糊而不是明晰。最初那场冷战是由北约和华约成员国之间的对抗所界定。他们指出,这两个集团之间几乎没有经济活动,战略地区的不结盟国家相对较少。今天的情况并非如此,世界各国同美国和中国都有牢固的安全和经济联系。就连蓬佩奥都在上周的演说中承认,“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
美中两国之间的联系也比任何时候的美国和苏联都紧密得多。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历史教授马里奥·德尔佩罗在《卫报》撰文称,两国之间的互动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推动力:美国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工厂,并依赖中国购买其国债,而中国依赖美国接受它的出口并教育数十万大学生。他写道:“这种相互依赖现在定义了美中关系,并揭示了这些联系是多么特殊和坚定。”
因此,中美之间任何冲突的展开和解决都很可能与冷战不同。
“脱钩”将重创经济
纳撒尼尔·塔普林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由于中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令它们“脱钩”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美国人使用在中国生产的iPhone手机和个人防护用品,他们上的大学也因为几十年来投资不足而靠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学生维持。
塔普林写道:“如果‘脱钩’继续进行,那么美国或许需要为基础研究以及美国科学和数学教育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联邦资金来填补缺口。这可能意味着提高税收,以及为抵消可能出现的中国人才流失而对来自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才实行更友好的移民政策。最后,美国消费者需要准备好为一条安全、多样的供应链支付更高价格。”
汉普夏学院和平与世界安全研究荣誉教授迈克尔·T·克莱尔在《民族》周刊撰文指出,令美国供应链多样化的过程将漫长并且艰难。虽然目前由中国工人从事的工作可以转移到墨西哥、泰国或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制造业中心,但他预计这种转移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他说,从短期来看,“一场不断加剧的冷战所带来的第一个后果可能是从新冠肺炎经济崩溃中复苏的速度不如预期”。
合作才能防范危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雷特·斯蒂芬斯写道,哪个国家会赢得这样一场对峙,这一点目前不得而知。他说,由于腐败和无能,美国海军的状态已经下滑。他问道:“如果美国和中国在某次由南海某个环礁引发的事件而大打出手,我们有信心获胜吗?”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的国际安全问题研究员蕾切尔·埃斯普林·奥德尔说,防止这些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合作,而不是零和竞争。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生产、出口和安装量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它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也是世界最多的。因此,要想尽快部署尽可能多的清洁能源,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加以限制将带来反效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