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放假前几天,Sir没放弃幻想,点开了一部剧。
一集过后,死心了。
豆瓣5.4的《刘墉追案》。
何冰主演,本想着演技派有保障。
可这剧里的刘墉是什么样的呢?
户外野钓。
看到一伙人,抬着一姑娘走过,说是去治病
却不往大路走,往前面荒地去看什么大夫;好好的良家妇女,抬轿的汉子竟然把手伸进被窝;再看,从被子里竟然掉下一串珠宝……
紧接着,我们的超级英雄,啊不,是主角刘墉大喝一声:这几个人不对劲,非奸即盗!
荒郊野岭,四下无人,几个匪徒提着大刀向刘墉砍来。
你以为刘墉身边的家仆武功高强吗?
并不。
两个人被一顿砍瓜切菜。
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样贸然惊动匪徒,智商呢?就为显得大义凛然?
眼看二人要被灭口,嗖地神箭飞来,匪徒悉数毙命。
一看,原来是皇帝的御前侍卫,正好奉命前来召刘墉进宫。
《刘墉追案》才一开局,就出现了两个败笔:
剧情降智,主角开挂。
唉。
翻车的不是老戏骨。
而是一个我们可能要长久告别的剧种
古装戏说剧。
在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代初,它几乎承包了中国家庭的电视机。
如今只能感叹,那种充满趣味与智慧的语言机锋,天地正气又凄凉无奈的心底共鸣,都只能在回味中渐行渐远。
01
何为古装戏说剧?
它并非严肃向历史正剧,也不是言情古偶。
而是在真实历史官员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话本传奇、野史逸闻、融合了悬疑断案、权谋政治、武侠动作、喜剧讽刺等多种元素进行大胆戏剧加工的古装剧。
你大概马上想到了记忆里的它们
《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神医喜来乐》……
古装戏说剧的第一关是语言关。
很多内容就来自于相声、说书,经过口口相传,反复打磨。
所以语言上是幽默又地道。
《宰相刘罗锅》,皇帝考假状元文才。
出上联:一行征雁向南飞。
假状元对下联:两只烤鸭往北走。
皇帝:WTF???
《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在包子铺没钱付账。
就偷偷把人家写的五文十个,加一笔改成五文千个。
振振有词:五文千个,我怎么付你?
《铁齿铜牙纪晓岚》,经典咏流传“是狼是狗”。
和珅找来一狼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陪笑。
“和尚书,下脱的侍郎,上竖的是狗,记住了,上竖(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见况不妙,帮腔和珅。
“狼吃肉,狗吃粪,它吃肉,是狼是狗,毫无疑问啊。”
谁知纪晓岚又道:“狼性固然吃肉,狗也不是不吃,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啊!”
所以古装历史剧有没有味,首先看语言。
《刘墉追案》也有故事底本。
晚清时期,民间说书人就曾基于刘墉创作了长篇竹板书《刘公案》,流行于市井茶肆之间。
但这回编剧是怎么改编的呢?
举个栗子。
针对一桩刘墉刚破获的陈年旧案,与皇帝当年的过失有关,皇上自责说:“朕当时的一时糊涂,竟然酿成了今天的大错,也算是报应吧。”
结果刘墉回的什么?
他说:
皇上圣明。
Sir差点一口水喷在屏幕上。
这发言什么水平?大概是在工作群发完,第二天可以办离职的水平。
皇上自我检讨可以,你接一句皇上圣明是几个意思,是说他确实糊涂?确实该报应?正一品大员就这情商?
看看什么才是说话之道。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有一次下棋赢了皇上。
皇上不悦,敢赢朕,不要命了?
刘墉也不慌,忙说:“对弈,乃休闲之戏,雕虫小技也,您一生旨在万里江山上实现您的雄才大略,绝不会再一尺见方的小小棋盘上,与草民论短长,因此,草民才敢斗胆赢了您。”
皇帝怒气顿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同样是改编民间戏说故事,这一代的古装戏说剧,已经泯然于古偶,没有老练的生活智慧,也没有了说话最基本的眼力见。
《刘墉追案》里的和珅。
皇上拿来一幅新写的字让众爱卿鉴赏,他来了这么一段:“皇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即便是上寝之时,都不曾忘记百姓苍生,实乃我清之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啊!”
“忧国忧民”“百姓苍生”“可歌可泣”“感人肺腑”……怎么样,这一览无余的词汇量,像不像拼命上难度的初中作文。
(别说什么和珅没文化了,人家学富五车,精通诗词歌赋和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再看看《宰相刘罗锅》。
同样拍马屁,某大臣张口就来了这么一段:
臣刚才聆听圣言,已兴奋得不辨东西,不知南北了。自古以来,德才两全之天子,竟无一人,唯我圣主,德比尧舜,才过李杜,实乃是千年万载难得之君主!皇上数言,文思澎湃,字字珠玉,句句经典。老朽我此生能为如此之圣主效劳,真乃是三生有幸啊,龙鹊九重,余音绕梁,德被百代,日月辉煌,生逢明主,万世无双!
真·对比惨烈了。
现在的古装戏说剧一张嘴,就已经变了味。
但更可叹的,是丢了魂。
02
既然是戏说,那当然就要给你点好戏。
演员表演带点夸张,都是典型的喜剧演法。
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美女,给主角们红袖添香。
观众自是喜闻乐见。
但不管怎么戏说,它依然要紧扣真实。
这个真实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生活经验的真实。
按照历史纪晓岚与和珅不太有可能天天斗嘴,纪晓岚比和珅大了26岁,同朝为官时也少有交集。
与刘墉相关的戏说剧里,都演他娶了六王爷的女儿,但史实上这个“六王爷”确切是谁也无从考证。
《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没胆子也没时间这么到民间溜达。
《神探狄仁杰》,是清代市民文化兴起后,在一个唐朝政治家身上编造的传奇故事,后又由荷兰汉学家高佩罗写成福尔摩斯式侦探小说,流传世界。
戏说不追求贴合史实,有大量改编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民间百姓,没人见过皇帝。
大家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给皇帝安排各种各样的故事。
初看,是插科打诨,惹人嬉笑,八卦猎奇。
但细看它又合情合理。
因为它讲述的全是群众心声,是底层智慧。
说是官场。
看我们的生活,不正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权力场吗?
有规则,有潜规则。
有牌坊,有勾当。
有权力的中心,就有无处不在的向心力。
古装戏说一半的魅力,就在于拆解世故中的套路,照出笑脸向迎背后的人心。
就说,和珅为什么受乾隆皇帝宠爱?
民间都传和珅会溜须拍马,最能体察皇上心意。
那马屁怎么拍?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一个“对鱼”情节,很有意思。
纪晓岚提议皇帝、和珅和自己三人以鱼为题,出口成章。
纪晓岚倒是佳句频频,风头出尽。
和珅半天来了一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口水话,你来你也会说。
但和珅真是草包?(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当皇上不在场时,二人再对鱼。
却见和珅出口成章,诗文典故信手拈来。
纪晓岚这下好奇了,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明一肚子学问,刚才怎么是个草包?
和珅一笑,道出其中缘由:
纪先生,论文才你高我一等;论为官,你逊我一筹。有当今皇上在场,我何必抢他的风头?你不是不知道,当今圣上号称古来文才第一帝王,只有笨人,才在他面前卖弄学问。
古装戏说剧为什么引人入胜?
因为它不急于分辨对错,相反,还要以更深层的真实,搅乱你黑白分明的认知。
在戏说剧中。(注意,不是历史上)
和珅贪婪,却圆滑世故,让人亲切;
刘墉(或纪昀)清廉,但又不乏迂腐的一面。
这也是为什么,两人多年斗嘴成CP,让人嗑上头。
他们就像一对猫和老鼠。
无所谓谁消灭谁,可以互相追逐,永动不止。
在《刘墉追案》中呢?
它用一套过于简单和中二的是非三观,代替了世界鱼龙混杂的秩序。
比如刘墉查出山东巡抚富国泰贪赃枉法。
他讲的竟然是如此空洞的说教:
身为朝廷命官
不思利国利民
只顾一己私利
Sir看到的不是刘墉。
仿佛是一个穿越回古代的侯亮平,在给贪官做政治思想工作。
这便是新一代古装戏说剧的幼稚。
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清廉正直就可以站在制高点,指导一切,审判一切。
但其实呢?
忠肝义胆再高,高不过圣意独裁。
而来自最高权力的意志,比孩童的情绪更阴晴不定,无论你怎样正直,自以为正确。
都不得不屈从顺应。
最多,是稍加引导,机智化解。
《宰相刘罗锅》里,一次乾隆皇帝一时气话,让刘墉投湖自尽。
自古君要臣死,哪管你是不是忠臣。
这咋整?
他命家人哭丧,弄出一片自己已经投湖的样子。
实际上是舒舒服服泡了个澡。
然后,湿衣跪到皇帝跟前。
皇帝问,不是让你去死吗?你这是抗旨?
刘墉说,本来自己跳水了,结果遇到了屈原。
屈原见了我就问,你怎么也投水自尽了?他说他当年碰到了无道的楚怀王,刘墉啊,难道你也碰到昏君啦?我这一想不对啊,臣这一死是小,万岁的名声是大啊。我们的皇上是万世明主,你们那个是无道的楚怀王,哪能跟我们皇上相比啊。臣只不过是失足落水而已,我就挣扎着呀,从水里浮出来了。
皇上一听龙颜大悦,不仅免了罪,还赏了他。
看到了没,哪怕你问心无愧,天地可鉴。
但想要立足,才不是一句“利国利民”走天下。
首要的还是政治站位。
在获得认可的前提下,才能对最高权力稍加引导,火中取栗。
这,已经是一个臣子能够做的极限。
所以。
古装戏说的嬉笑背后是正气。
而正气的最深层,实则是无奈与悲凉。
03
如果说电影是梦工厂。
那么这种起源于民间的戏说,提供的何尝不是一场梦
在戏说中,感觉参与了朝堂;在戏说中,感觉我等的疾苦得到了垂怜。
故事有没有发生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投射了底层海市蜃楼般的期盼。
一个有趣的现象,戏说故事里所塑造的那些正面人物,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外形缺陷。
包青天,面黑如碳。
刘墉,背如罗锅(佝偻病),又老又丑。
反而,像是和珅这种奸臣,珠圆玉润,一脸福相。
《宰相刘罗锅》就秉持着这种传统。
和珅笑刘墉罗锅,六根不全,形容猥琐,不配为官。
入朝为官前,和珅仗势欺辱他,丢他考卷。
高中状元骑马这等风光时刻,和珅撤掉马凳,让他当众出丑。
为官数载,和珅背后是一群同僚,而他孤身一个。
和珅笑他孤芳自赏,他说自己砥柱中流。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联合满朝文武,当众给纪晓岚难堪。
现在的眼光看,可不是职场孤立?
在朝堂官场之上,他们是被排斥的异类,是弱势。
可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家世显赫,父亲刘统勋是三朝元老,他也并非罗锅。
而缺憾与低微,是让这些官超越阶级的沟壑,靠近寻常百姓的加工手段。
更是一种塑造人物的高明。
写一个人聪明,就让他看上去不聪明。
写一个人厉害,就让他看上去普通不厉害。
如刘墉所说:
“背虽罗锅,我心不罗锅。”
“好不容易在亿万人之中生出个心地耿直之人,老天却让他长了个弯腰驼背。”
如今古装剧里,正面形象已愈发趋近于单薄和片面。
《刘墉追案》里的刘墉,取消了罗锅这一形象设定。
刘大人,已是一副风光无限,气场惊人的模样,是真的尊贵。
官场上遇到困难,还有老婆这个外挂
王爷之女,皇亲国戚,亲自出面压人。
戏说剧不再戏说。
而是越来越爽剧化了。
新剧中的刘墉,俨然是标准的“正面典型”。
他体恤民情,他效忠皇帝,他还是超级英雄和孙悟空,横扫一切腐蚀朝纲的妖魔鬼怪。
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
或者说,妄想。
《宰相刘罗锅》里,说的才是一片热诚,在浸染官场多年后的清醒。
晚年和珅下狱,刘墉来看他时说,不管阳间阴间,他将永不再入朝为官。
他早看透了。
后期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寺庙。
他谏言无用,回家痛哭。
可身为王爷之女的妻子,听闻修庙的第一反应,竟也是“这不是好事吗?”
刘墉只得悲呼:佛要住店,民要吃粮啊!
乾隆皇帝不知道和珅贪吗?不知道他弄权吗?
他当然知道。
但乾隆需要这样的人。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和珅扫大街,乾隆就故意撒沙子让他们吵架。
吵起来了
自古治国,臣子不吵
皇帝哪有安宁啊
一把沙子就让他们吵翻了天
纪晓岚和刘墉,表面上是在与和珅斗。
但老版戏说最大的批判在于
真正险恶的,才不是和珅。
和珅和纪晓岚的一段经典论战,是关于朝廷的救灾粮里掺了麸糠和草料。
纪晓岚对此是深感愤怒,但和珅却觉得非常合理——
一斤口粮,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纪先生,你见过这个吃观音土活活胀死的人吗?你看,你不知道。
我再问你,你见过这千里平原所有书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吗?
易子而食,你当然听说过,那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我是亲眼见过的呀。这换孩子吃,就是锅里的一堆肉。
你以为我毫无人性是不是?你以为我只知道贪钱敛财是不是?
我亲自到灾区去过,到那一看我心都凉了。
不管朝廷发下来多少救灾的粮食,永远也不够。如果我不设法变通一下,那你在灾区看到的就不是灾民,而是白骨咯。
纪晓岚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他要批判贪官,希望人人清廉。
和珅则有他的道理:天下贪官多如泥沙,按照贪官的规则行事,才是现实。
说到底,问题到底出在哪?
在那个皇权系统里,就算有一个清官,也是救不了老百姓的。
那么清官能做的是什么?
《宰相刘罗锅》结尾,刘墉辞官告老,就像民间大爷一样衣着朴素,走街串巷。
发现有几个小孩,正在滚小球的游戏,地上的小洞叫“皇上”,最后一关的大洞,叫“大皇上”,能滚进去就叫“进皇上”。
刘墉也热情加入,他就守在最后一个大洞面前,孩子的球一滚过来,他就给打回去。
孩子们站在远处无可奈何。
刘墉这时才说:
“我就在这守着,不让你们进。我赢不了,你们也输不了,我就在这看着,让你们离皇上远远的。我就看在这,让你们离皇上远远的,离皇上远远的。”
他明白。
贪婪无度的不是和珅,践踏平民的也不是和珅。
因为和珅,可以斗,可以扳倒。
但不能说,不能纠正,更不能扳倒的,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存在……
《刘墉追案》中刘墉说的是:
我做的一切都为了百姓,为了皇上。
而老版戏说剧在说
我能做的一切就是让那个皇帝“远远的”。
它少崩坏一分,让它少肆虐一分,百姓就活得容易一分。
Sir也还记得《宰相刘罗锅》从片头就盖章自己不是历史,是民间故事。
但片尾曲的歌词又唱:
故事里的事
也许是真事
故事里的事
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
本来就是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