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熨斗>

80后旧式电熨斗(80年代电熨斗多少钱啊)

80后旧式电熨斗(80年代电熨斗多少钱啊)

更新时间:2021-12-04 15:48:20

“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时代在发展,中国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最终只存在于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

一、磨剪子镪菜刀

磨剪刀是无本生意,不需要投资,技术虽简单,但要懂行。懂得怎么开磨,否则刀不仅磨不光亮,又不具备锋利性。磨好后刀柄的铆钉若是松动活络了,用小榔头敲紧固了。镪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用砂轮打,软的用镪刀镪,完了再用磨刀石磨。镪刀的工具是一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钢的镪刀,用它将刀的两刃刮薄,再磨锋利。一把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条直线,刀口上面有一条黑线。

“磨剪子来,镪菜刀……”声音悠长,且有韵味,间或手中两把菜刀磨擦蹭蹭作响,这就是独特的吆喝声,磨剪镪刀的工钱,根据刀具不同、磨工难易、工时取价。这行游走在城市每个角落,不要交税,又不受约束,磨一把结一把工钱,不存在拖欠工资。悲伤之处则是磨剪和磨刀的人越来越少了。

二、老裁缝

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老裁缝或走街串巷,或一件小店铺。他们敬奉轩辕氏为行业的祖师,所用量布的尺也名为“轩辕尺”;学做裁缝要先当三年学徒,从做“滚边”和各种花色的纽扣到烫熨斗开始,量体、画线、裁剪、锁边、缝纫、订扣、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称“一手落”。凡事都得用心用功。一剪子一把尺,一针一线,一划粉一熨斗,全凭手工操作,稍后也配置了缝纫机。做工必得精巧细致、式样新颖应时,又须量体裁衣,舒适合身,稍不满意,当场退货,还要赔料。现如今,个体的裁缝已渐渐为各类服装厂所取代。

三、铁匠

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铁匠一般都有自己的铁匠铺,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主要就是菜刀、铲、斧子、锄,镐,锨,豁子头等生活和生产工具。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匠也渐渐退出了现实生活了。

四、弹匠

弹匠也称弹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弹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艺了,传统的弹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的纤维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活,丝缕理清才能拢成棉被形状,然后铺底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点缀花草,书写主人姓名,就能铺另面的网线了,最后扎角,均匀的碾压成型。如果是旧棉被翻新,那还得多一道工序:撤除旧有的网线。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晴论被、九孔被,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五、篾匠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篾匠的工具不复杂,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韵,起到打磨的作用。篾匠根据不同的蔑制作成不同的用品,如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篾席等等。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渐没落。

六、剃头匠

剃头是老式的叫法。古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剃头匠们一根扁担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一般来说剃头的师傅有必备的十六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补(梳)、接(骨)、舒(筋)。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套服务,全套服务结束再帮你做些简单的按摩,手艺没有现在专业,但在当时整个人会觉得很舒服。解放后,随着理发店的开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类美容美发厅的兴起,传统的剃头日渐衰落。

七、称匠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源远流长。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16两为一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制秤时,先将取好的木材刨圆,刨成一头粗一头细,再用细砂布沾水,将它打磨得又光又滑,经过着色后再制定刻度、钉秤花。这个环节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细的过程。一杆15公斤的木杆秤要钻将近300个秤孔。之后,用紫铜片将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牢固,使其美观耐用。而后配制秤铊、秤钩。随着电子衡器、机械衡器等新式衡器的兴起,特别是在市场管理方面,硬性规定不得使用旧式的杆称,使用杆称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

八、修伞匠

我国用伞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日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所以常常需要修补。修纸伞顶比较简单,在破洞处涂上桐油,贴一块用竹子作原料造的纸,再涂一遍桐油即可;修布伞顶或换上一块布或整个全换。修伞骨架比较麻烦,简单的方法是用现成的竹篦替换。以后出现了金属的伞架了,修伞匠的工具也随之改变:尖嘴钳、铁锤、剪刀、钢锉、螺丝刀、成卷的铁丝等。哪怕散成一堆钢丝骨架的伞,不必花费多长时间马上整理成形,再简单的几针缝补,坏了的伞便还原如初。现在随着伞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修伞的活儿也越来越少了。

九、箍桶匠

箍桶匠俗称箍桶佬、箍桶匠,现代称呼为箍桶师傅。旧时汉族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在木匠手艺中有“方凿”和“圆凿”之分。学“圆凿”的擅长制作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又称圆作木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箍桶匠最忙算夏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闲置的澡桶拿出来修理一番,不能用的要新打一个,遇到有板烂掉的要换上新的,漏得很厉害的要请桶匠把箍紧一紧,最后再用桐油油上几遍。最让箍桶匠高兴的是到那些为女儿出嫁准备嫁妆的人家干活。随着塑料制品出现,特别是现代卫浴洁具的出现,箍桶匠的活儿越来越少了。

十、补锅匠

曾经,家家户户烧饭都是用灶头和铁锅,通常是补了又补,因此补锅的行当曾红极一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看见补锅匠身影。他们背着风箱、炉子和钳子、铁勺等工具以及煤块等燃料,补铁锅时,他们点燃燃料,拉动风箱,待火烧得旺盛一些后,拿出碎铁皮或铜皮放进坩埚,碎的铁锅片熔化成铁水,然后用一只小勺从坩埚里舀出铁水,飞快地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了一粒橘黄色小圆球。然后,他把那粒橘黄色的小圆球对准需要补的地方,从下往上、从外往里轻轻一挤,另用一块毡子迅速对压下去,飘出一小股淡烟,毡子拿开后,铁水就凝固在漏洞处,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冷却后,铁锅就补好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改用高压锅、电饭煲、电磁炉,用铁锅的越来越少,补锅手艺濒临消失。

十一、修表师

手表,上世纪70年代的“家庭三大件”之一,在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表成为寻常之物,带热了修表行业,街头的修表摊遍地开花。修理时。要用绒布小心翼翼垫住手表,轻拿轻放,用专用的开表工具拆开,探寻故障原因。修表业内,有一项技术可用来衡量一位师傅是不是顶尖高手——栽尖补齿。就是把手表上断了的把心或齿轮重新补好,一般的把心直径只有0.3毫米,齿轮则更细。手表的高端化,带来的是普通表修理行业的日渐萎缩。现如今,经常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摆摊,或是开小型修表店,同时兼营电话卡和手机之类。还有的人会去大型超市租个小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