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培华 通讯员 陈苏
迷上女红,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提前心爱的女红,年过五旬的张觉民兴奋得像个孩子。“那年,我爱人从箱底拿出一件绣花小棉袄,是从她奶奶手里传下来的,美得不得了。”张觉民说,这些衣服带着手工的温度,就是曾经的生活。
“时过境迁,传承女红已是一种奢望,如果能将散落民间的女红收集起来,留给后辈们一份更多的温暖记忆,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张觉民对遗落民间的手工之美有一种强烈的偏爱,他曾收集了一千多个民间制作糕点的工具——糕模。
二十多年前,张觉民还在嘉兴秀洲区文化馆工作。“那时候,秀洲区有25个乡镇,下乡演出就是我寻觅宝贝的好辰光。”下乡演出,张觉民负责搭台,每次一搭完台,张觉民总要挎上相机,穿梭于周边各个村庄,网罗女红。
“我收的是女红,藏的却是一种遗失的美好。”张觉民说,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上千年的民俗文化有时候就会具体到一件件女红之上,让人摩挲,令人回味。
传统民间生活是可触、可感、可亲、可爱,活生生的文化之宝。“我们应当去了解她,亲近她,让更多的人爱上她。”张觉民看来,文化不是遥不可及,应当是触手可及,让人亲近。
不让民间风情压箱底
满满一大箱,从嫁衣到虎头鞋,从喜幔到绣球,让张觉民看傻了眼。
几年前,张觉民打听到嘉兴塘汇一位老太太有一箱亲手做的女红,因要移居而决定卖掉。等张觉民上门时,已有几波人上门求购,老太太心怀不舍,开价很高,吓走了这些求购者。
“我说我是文化馆的,我买去做研究,以后还要展出给更多的人看,不是倒卖赚钱。”张觉民短短一席话打动了老太太。
打开泛黄的皮箱,对每一件女红的来历、故事,老太太都如数家珍。“我从11岁开始跟着母亲做女红,整整做了15年,到结婚那年把自己结婚用的一整套女红全部完成。”再次翻看自己的作品,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让张觉民兴奋的是,他头一次看到了成套用于婚床的挂件。“这些实物对研究江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很有价值,可以想象一个年轻姑娘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制自己的嫁衣,画面多么美好。”张觉民说,这样的风情压在箱底实在可惜。
这样的风情,在以前的嘉禾大地俯拾皆是。女红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春秋时期嘉兴地属吴国,故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嘉兴民间刺绣也属苏绣。刺绣是嘉兴历代民间女子必须学习的一项活计,其成品分为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
“日用品是主流,包括衣裙鞋帽类,如绣鞋、巾帕、袄裙、被褥帐枕类和佩饰小品,一般用于婚丧喜事和日常服饰。”张觉民说,母女俩在灯下,几上放有丝绸、布帛、彩色丝线、膨体线、绣花针、剪刀、糨糊,然后一件件刺绣就会巧然天成。
风景渐行渐远。嘉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绣花代替了手工绣花,民间刺绣慢慢退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年轻妇女已不再学习刺绣。目前,在嘉兴经济开发区塘汇街道秀才村,会刺绣的中老年妇女人数还很多,大多数是从小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刺绣,出嫁时以亲手刺绣的生活用品做嫁妆。现在刺绣虽然已经不再作为妇女的必修课,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定的需求,主要用于老人过世时的寿衣、寿鞋,小孩的鞋帽,以及寺庙中供佛用的帐幔等。
如何让别样风景重归人们视线?今年,张觉民在嘉兴美术馆举办了“嘉兴民间美术——南方婚俗文化展”。一件绣品、一个木桶、一只红箱,不仅是女红,一件件原汁原味的南方婚俗用品,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年代。
掀起婚俗用品红盖头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近些年《十里红妆女儿梦》的走红,将南方婚俗带入今人的视野。
前段时间,走进嘉兴美术馆,便可亲眼目睹这些传说中的婚俗用品。喜幔、喜服、喜枕、桌椅、箱柜、食盒、子孙桶、熨斗、针线包……几乎涵盖了结婚礼仪与新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件清代手工苏绣的婚床帐沿,是张觉民的心头爱。帐沿绣的是百子闹春图,舞龙、狮子滚灯、击鼓、刺绣、凉亭等景致。“你看,这上面一共绣了40多个形态各异的儿童。”张觉民曾仔细数过:“女主人手工很巧,或者出身富贵,雇绣娘绣的。”
看着这些鞋桶、果盘、米斗、竹编藤篮、盆架、衣架、箱撑、筷桶、童车、茶桶、油灯……张觉民体会到工匠们的认真以及高超技艺之外,也感叹父母对女儿的深刻爱意,“过去人生活得比现在人精致细腻”。
20多年的收藏,张觉民发现“民间婚嫁用品”的嫁妆部分多为生活实用器具,一件绣品,一个木桶,一只红箱,材质普通,但做工讲究,雕刻相间,器形多样。除了喜庆的朱金色彩,图案也常用人们熟悉的谐音寓意,如鱼图案,表“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石榴图表“多子多福”,牡丹图表“荣华富贵”等等,将美好的祝福和愿望都寄托其中。
“有钱没钱,人们在婚嫁中多少都要撑面子,都希望生活美满。”这一点在女红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中国女性从小开始学女红,从十多岁到结婚前,她们大多花费近十年时间把日后生活的家当做好,从女人、小孩到成人的内外穿着,到枕头、扇袋等生活用品。
“这太不可思议。百年好合、同福同寿、举案齐眉、和合二仙,她们把这一生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这一针一线里,她们的勤劳聪慧就是从这些物品里体现。”张觉民说。
对于婚嫁的美好愿望,还寄托在种种婚俗中。张觉民了解了不少嘉兴婚俗,许多已不再流行。结婚前“请期”时,女方煮好了粽子让前来商量结婚日期的男方带回去,寓意“传宗接代”;新娘进门时地上铺麻袋,寓意一代接一代;王江泾一带结婚,在木桶上放两个碗、一个杯子,让新郎舀水进去,叫接水,就是接风,寓意“有财进家”……
对于民俗的细节,张觉民一直孜孜不倦。他在展览前言中说:民间婚俗文化中的婚嫁用品是中国民间婚俗的重要载体,所呈现的嫁妆和女红是民间美术其中的一部分,最直接地承传了原始艺术,它与其他美术形态既不能相互代替又无法分割,体现出中国传统美术演变的层次关系,折射出文化发展的流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