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油汀>

油汀取暖器和加水取暖器

油汀取暖器和加水取暖器

更新时间:2022-01-20 03:22:15

这次寒潮终于使成都进入了真正的冬天,成都真正的冬天是以什么为标准呢?笔者还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当耳朵冻得疼或者听到有人感概:好冷哦!感觉要下雪一样!就可以说成都真正进入了冬天。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个说法,北方的冬天好过,南方的冬天难受,乍一看似乎是说反了但事实也却是如此。北方的确冬天普遍都有集中供暖,在室内确实很舒服,而在南方就没有这么好的福利,只有各自想办法解决,要么就只有靠自身的体温来硬扛了。

好在现在我们国家的科技和生产技术都很发达,不断面世的取暖产品五花八门,可供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空调、地暖、暖风机、油汀取暖器、实木烘脚取暖器、踢脚线取暖器、小太阳电烤取暖器、水循环暖气片、浴霸取暖器、五面烧烤型取暖器、电热毯、办公室桌下暖脚器、暖手宝、加热鼠标垫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南方室内寒冷的普遍现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取暖费用较高,花钱花得有点心疼,不像北方的暖气入户,可以敞开来用。

不过,在真正寒冷的时候,这各式各样的取暖家伙还是得用上,费用高也得用。转儿想想,在没有这些个取暖器之前,老成都的人冬天用什么来取暖呢?

80年代以前,生火取暖是最主要的方式,那时烧的主要是钢炭以及焦炭。钢炭,不熟悉的人会以为是与金属有关,实际上它是一种木材烧制的,以前的语文课文中曾有过老三篇,其中一篇是纪念张思德的文章,张思德的主要工作就是烧钢炭,从此文中我们学到了钢炭是怎么得来的,印象很深。

炭火盆

用钢炭取暖需要一个取暖盆,通常是铸铁制成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草帽,只是很厚很沉,当然,没有专门的取暖盆用普通的金属盆代替也可以,钢炭放入盆内,最下一层先垫上一些纸和柴火,把钢引燃,等柴火的烟散完以后才端回室内用于取暖。钢炭的火没有那么猛,这是相对于焦炭来说的,但它的二氧化碳比较少,炉具简单,容易点燃,但用来煮东西就不太给力,也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钢碳纯用于取暖,而且多见于单位,如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当年笔者读小学时,教师办公室内就有炭火盆,应该不止一个,全校教师都在那个大屋子里,估计以前是个大庙,其中一个火盆摆的位置至今仍还记得,啥子原因去的已不记得了,当然不会是站办公室。

炭火盆在成都的居民家中用得较少,多数用的是焦炭炉。炉子都是自制的,一般是用一个旧铁桶,在侧边的底部挖一个炭灰出口,桶内壁糊一层厚厚的泥,在下部高于出灰口的位置设置一金属网,起兜住焦炭的作用,只让灰烬可以落下去。那时很多人家里都做了个这玩意儿,冷天取暖真管用,火力足,烤火煮食可以兼得,但它也有缺点,生火没有钢炭容易,冲人的气味有的时间候也会闻到一点,

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炉烤火、聊天,也是十分温馨的时候,一般来到说,炉子上也不会空起,往往会垛一壶水,一来可以免于空气太过干燥,二来多余的热量也充分利用了,每当大人把水垛上去,小时候的我们还是有一丝不情愿,这当然没有直接烤火来得畅快,有时,我们也不依着套路,会放一些红著、马蹄、花生什么的在炉边烤了吃,但也没有试出来哪样食物烤出来更能产生特别的好口味,足见那时我们也是多少有点闲得无聊。

有时笔者家里也会在炉子上煮火锅,当然不是现在这种红锅或白锅,而是很简单地将肉片拌上淀粉和酱油下入开水锅里煮,加点花椒、姜片等简单调料,再烫入一些叶子菜,边吃边烫,那时觉得很好吃。那个时候没见成都市里有火锅店,没有餐馆有这种吃法,直到快要到八十年代中期,成都市都没有火锅店,也没有麻辣烫,没有这种商业形式,笔者顺便在这里闲聊一下火锅的起源,现在那些个有名或没有名的火锅品牌,动不动就吹虚它有多少多少年的历史,他们往往都把起始时间推前到民国时期甚至清朝后期,以笔者所见,差不多都是在自吹自擂,重庆也如此,好些人说火锅起源于抗战时的重度码头,其实笔者在七十年代也去过重庆,虽然那时小,但也没见过有火锅这种形式的餐馆,到是领略过那时重庆的夜景,有山的感觉,现在只有楼的感觉,以前每个灯火下都有人,现在的灯照亮的仅是一个个空无一人的楼,当然,两种夜景都很奇特。

刚才借题发挥了一下,现在还是扯回我们正在说的炭火炉。当年,作为居民,用焦炭而不是用钢炭,或许是焦炭更便宜一些吧,但再便宜也还是要花钱买的,正因如此,遇到不花的焦炭你是不是也想拿回家呢?对了,还真有这样的事,这就是笔者要讲的一个小插曲。

笔者小时候居住的单位院里有锅炉房,是烧煤的,煤的灰烬里不知被告谁发现了里面还有煤烧过后的中间产物:焦炭,当然它不是工业烧制,样子比商品炭丑百倍,数量也很少,个头不大,如果没有人说,多数人也认不得它,几个大娃娃说它是炭花,也就是没燃完的焦炭,还煞有介事地说哪些好哪些不行,他们捡,我们也似懂非懂地跟着捡,好像不捡就吃亏了一样,那时玩的方式少,跟他们去捡炭花也是混时间的方式之一,真正有价值的炭花实际上也不多,热闹了几次也没有再去了,但第一次去的时候还真有点给家里作点贡献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很朴素的想法,可惜也没有如愿。在这里想起了一个消失了的成都话词语:刨炭花,不作解释了,懂的人就懂。

烘笼儿

现在回想一下,那时成都的取暖方式最主要的就是炭火盆和焦炭炉了,当然,也还有一些其它方式,比如考烘笼儿,成都人读来一定要用成都话的调加上儿化音连读才够味,当然也土得掉渣,这个烘笼儿更多的是出现于农村地区,城里的人较少用,但都懂得起,而且也很上口,把这个词用得溜熟,不过现在诂计在农村也快绝迹了吧?有意思的是,那个炭火盆笔以为现在也只能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了,如昨天在还在央视七套里播的《觉醒》中看到过,在这部剧中的很多集里都有过它的出现,没想到这个东西现在淘宝京东里还卖得火,实在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是不是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

另外,那年代还有一种取暖的物件叫热水袋,是一个可以密封的象胶袋,灌上热水,可以放入被告窝或怀中暖身子,但也不是每家都备得有,主要是有些老弱妇孺才使用它,也是很有那个时代特点的东西,现在多半是绝迹了,后来还出现过不锈钢的热水壶,不知道它是否已完全遭淘汰,不过,它很早就升级为充电式的暖壶了,不再需要加水了。补一句,当时还有用输液瓶代替热水袋的,省了钱,物尽其用,也很实在,不知你是否也用过?

怀炉

另外还有一种取暖器物估计很少人见到过,那就是怀炉,它的确是一种比较小众的取暖物件,大小可以置于掌心,不绣钢外壳,圆饼的外形,使用时里面点火,用酒精为燃料,可以置于怀里,但没有火苗窜出孔外,可以放心使用,不会烧着衣物,玩这个有点另类,也有点调调,笔者也仅在一个世交的家里看到过,据称是洋人发明的,初见还是有点好奇,现在这东西估计快成文物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