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油汀>

美的油汀开关拆解视频

美的油汀开关拆解视频

更新时间:2022-01-21 03:20:06

据多国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北半球国家大概率将迎来一个比以往更加寒冷的冬天。

近年来,在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不同城市根据其地理气候、社会生活习惯等特点,正发展着属于自己的“取暖策略”。

如何平衡好人群舒适度、能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要素?取舍之间,有些道道。

冬渐深,一年一度,“城市如何更好地采暖”成为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思考题。

网上随手发照片、看视频,你也能当城市供暖小能手

窗外飘雪,屋内地上,一家人围坐矮桌,桌边被子笼一方暖意,其乐融融……这一“被炉”场景常见于日本影视剧中,也是当地冬日家庭生活的写照。

日本的被炉,又被称为暖桌,旧式的被炉是一个正方形的小矮桌,桌子木架上铺一条能笼罩整张桌子且及地的被子,以防热量流失,然后再放上桌面板,桌子正下方有个数十厘米深的炕,炕的最下方有火炉箱,火炉箱里放着火炭或煤球,火炉箱上铺上木地板。

这一取暖方式有其渊源。日本地震多发,以往以木结构等轻型建筑为主。这部分建筑往往保温性不佳,也不利于暖气工程。据了解,目前日本的“被炉”仍然存在一定市场,并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源于既有建筑存量大、和式住宅(榻榻米)及老年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目前被炉的市场规模仍有每年180万台左右。

随着科技的进步,被炉技术不断改造,小矮桌变成了长方形,桌腿被加高,有的甚至还配了凳子;火炉箱也变成了电发热器,免去需不断往火炉箱里添炭所带来的麻烦。还有的新式被炉提升了可移动性。与此同时,日本还流行使用一种叫油汀的取暖器,外观与暖气片散热器类似,但两者工作原理不同,前者采用烘烤的方式进行散热,通过加热散热器的叶片,来让室内温度升高。

去过韩国的人,往往对其屋内的“高温”印象深刻。当地传统习惯使用暖炕——通过房屋下的管道给房间供暖,类似于中国的地暖,只不过韩国暖炕是全铺式,覆盖全屋。与其他使用“地暖”的地区相较,这里的地板温度设定较高,甚至有些会达到35摄氏度。

走出亚洲,来到欧洲。匈牙利或许是世界上唯一将纸币用作燃料的国家。该国央行为依规回收销毁的旧纸钞找到了新去处:被压制成“钱砖”。当严寒降临,该国央行将一块块“钱砖”送给通过抽签选中的福利团体,作为取暖材料。

“钱砖”易燃易生热,只需加一点木材,房间里就非常温暖。2008年,“烧钱”计划刚开始时采取的是直接烧旧钞方式,经多次实践调整,才最终选定形态——旧钞票先被裁成1毫米至5毫米的碎片,然后由机器压缩,全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可燃性几乎与褐煤一样,还可加入混合燃料的燃炉中使用。

一路向北,瑞典作为北极周围国家之一,冬季漫长而寒冷。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供暖多了一种途径——新绿色能源供暖,即通过数据中心所产生的热量为这座城市的住户提供暖气。这个数据中心名为“斯德哥尔摩数据公园”,由市政府与当地供暖公司联合运营,各大数据中心都在相继加入。例如,在热门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人们发照片、发生日祝福、看视频节目等,服务器随之飞速运转,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冷却设备,烧热了大量的水,通过管道分流四散,保障住宅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并不是唯一尝试以数据中心为新绿色能源供暖的国家,芬兰、加拿大等都有类似的项目测试,与瑞典“从首都扩散”模式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基本在小城镇逐步落地。

“被动房” 新技术的应用迷思

20世纪以来,在环境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以“被动房”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城市“取暖”的一支新兵,从发源地德国,逐步拓展到更多地方。

“被动房”,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需要“主动”提供采暖能量的建筑。“主动房”也包含了一些“被动房”理念,比如气密性、较好的保温性能等,但是“主动房”更加关心居住者对建筑的“主动”控制,具有更多自动化机械(暖通)系统,帮助用户实现更高程度的舒适性,因此造价相对较高。

“被动房”的概念是,通过特定的建筑材料和设计,让建筑本身得以从其内外的热源获得热能,并使屋内向屋外扩散的热能大幅减少,从而实现“被动”获能。德国完善了高性能保温材料、门窗和缜密的施工技术,并形成相关工业化体系。

从技术层面而言,“被动房”通过连续完整的外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各种管道穿墙孔的封堵,强化保温层,尽最大可能避免热桥产生,使屋内热量不易传出,房间不易结露、发霉。同时,配置三层玻璃的专用高性能门窗,既达到保温性能又保障采光需求。此外,此类房屋采用热回收机械通风系统,达到24小时不间断置换空气,不开窗也能呼吸新氧。

1991年,世界第一栋依照“被动房”标准建造的公寓楼在德国黑森州达姆施塔特市建成。30年来,全球建成的“被动房”超过6万栋。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被动房”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配置光伏发电系统,能量来源更为稳定和充沛。这样的“被动房Plus版”,甚至让曾经不可思议的“电表倒转”成为可能——只需在屋里装一只双向电表,不仅记录电力的输出,还能显示电力的输入,一旦房屋的发电量高于耗电量,“倒转”水到渠成。

“‘被动房’确实带来了理念上、技术应用上的进步,但实际应用推广过程中,不应刻舟求剑。”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教授认为,如何节能供暖,使用何种技术和标准,规划中尤须灵活掌握,确保与建筑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供能结构、社群习惯等相适应。

如在一些地方,简单照搬了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并为此加强通风设计。建成后发现,普通建筑在室内温度过高而室外温度适宜时,通过开窗通风就能快速排出热量,可这栋几乎开不了窗的大楼,只能靠空调降温。一栋老年公寓里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使用热水量不多,导致设备很多时候空转,单位能耗反而飙升。

再如,高寒地区和四季分明地区取暖需求不同,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的供热、空调负荷特征及需求不同。因此,应避免狭隘地理解和分割建筑的技术体系,机械固守某一标准;同时,还须更加积极探索被动技术与主动技术的融合,兼顾舒适性与能源效率。目前,在许多地方,“被动房”理念逐步被“超低能耗”取代,从能源供需的本源出发,解决问题。

新的小题待解:如何应对“最冷冬天”

在学界,城市采暖“金字塔”有三层:塔尖是对能源路径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其中最核心的,是对用能模式的深入思考。不同功能的建筑能耗组成不同,技术选择侧重各异。

举例来说,一般公共建筑(非住宅类建筑)的能耗大头在空调上;机场建筑要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又须有效屏蔽飞机起降的噪声干扰,所以要解决冷热舒适的问题不能选择自然通风路径。

就家庭个体而言,主动技术的选择上也有讲究。生活中常用的电热毯、小太阳灯等电加热器,能效系数约为1,也就是1份电产生1份热;用得最多的分体式空调,能效系数约为2,也就是1份电产出2份热。这些设备的缺点也明显,前者只能作用于较小范围,后者升温不均匀。这是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的方式问题,热风对流方式(壁挂空调等)容易形成热气流堆积空间上方,既不舒适也是低效率,而辐射采暖(如地暖)舒适性高。已经逐步成熟的新技术地源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资源,能效系数最高可达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供暖技术的突破不再囿于“如何发热”,而是向“如何有效传递热”拓展。如在日本等一些国家,空调企业搭上智联网技术快车,开始致力于让产品更聪明——在感应元件帮助下,及时掌握地板温度等环境要素,空调器根据人在房间内的位置、动静等不同状态以及个体爱好、习惯分布,调整模式,定向送暖。如此,提高舒适性的同时提升应用效率,未来进一步结合智能家居,可能催生传统业态的全新生长。

近几年,“城市取暖”这道大题多出了新的小题:如何应对极端气候?谭洪卫教授认为,在“日常模式”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储能”环节的强化需要加入考量,其背后,是包含电网柔性对应在内的城市能源网络的深刻变革。

可曾想过,当下高速发展的电动车产业,其产品可以看作城市中分散移动的数万辆“电池”?若能满足通过充电桩实现“与建筑双向充电”的技术条件,在智能化信息集成大背景下,可以为应对城市用电峰谷等极端情况,增添一支重要力量,无惧“最冷冬天”。这并非妄想,事实上,双向充电技术已在欧洲的实验室里逐步实现,真正投入应用场景虽尚需时日,但已在望。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彭德倩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彭德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