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一位高中同学为儿子举办婚礼,我应邀前往赴宴致贺,见到了好几个久未谋面的同学老乡。席间,大家闲聊,一位同学说到她现在几乎不看电视,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自嘲电视机一年都不开一次的,有感叹当年的金牌栏目衰落的,有感慨著名主持人衰老的,有吐槽现在电视剧太烂的,不一而足。看着大家有说有笑,我不禁想起互联网上常说的一句话:“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电视,堪称恰如其分。
我第一次听说“电视”这个词,大约是在75、76年。那时候村里人看电影,都是在露天的打麦场或舞台下,正片之前往往会加演《新闻简报》,内容多是中央领导接见外宾之类。有次在舅舅家,表哥的孩子刚从城里回来,和我们说起城里的见闻,提到“我们看到《新闻简报》的时候,里面说的事情都不知过去多长时间了,人家看电视当天就能知道。”但电视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这在我心里留下一个急切想破解却又无从破解的大大的问号。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大家习惯上称为铁业社的机械厂,刚买回来一台9吋黑白电视机。为了让村里老百姓也能看到悼念周总理的新闻,他们把自己的这个宝贝搬了出来,摆在大门口,放在一张桌子上,供过往的行人免费观看。也许是怕人们靠得太近挤倒桌子摔坏电视吧,我记得厂子的铁栅栏大门是上了锁的,村民只能透过栏杆空隙往里面看。纵是如此,人们也还是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也是在此时,我才得以一睹电视的“庐山真面目”。
1983年,我考上了大学。这时候,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家里,我和许多同学一起见证了中国女排第四次夺得世界冠军的荣耀时刻;在学生食堂,我们又共同追看了学校专门提供的每晚四集连播的电视连续剧《新星》的录像。三十多年过去了,李向南们的命运早已淡出了我的视野,但一代代女排姑娘的倩影却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每次听到她们的消息,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牵挂;每次观看她们的比赛,我都会随着比赛的进程而兴奋、紧张和激动。这一切,都肇始于1985年中国女排与古巴女排的一场生死大战。那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四界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与古巴女排的比赛被认为是提前到来的冠亚军决赛。从比赛一开始,双方就针锋相对,打得难解难分。第一局中国女排曾以10∶14落后,再失1分便会丢掉此局(当时还是每局15分的发球得分制)。这时,人称“铁榔头”的主攻手郎平挺身而出,只见她一次次高高跃起、一次次狠狠砸下,终于帮中国队将比分追平,并最终以16∶14将这一局拿下。错失第一局的古巴女排,心气受到沉重打击,最终以大比分1∶3落败。这场比赛,是已过巅峰期的郎平和如日东升的路易斯,联袂为全世界排球迷贡献的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对决;也是世界排坛第一个实现五连冠壮举的中国女排和后来完成八连冠伟业、建立十冠王王朝的古巴女排,携手在世界排球史上书写的流光溢彩的光辉篇章。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是,也正是这场比赛,成为了压垮郎平身体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有关资料,在第四局比赛中间,郎平的鞋子被踩掉了,在系鞋带时,她的手竟不停地颤抖;在赛后吃饭时,体力消耗极大的郎平突然晕了过去,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抢救才恢复了过来。这场比赛,是我第一次通过电视机收看的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我也从此成为中国女排的铁杆粉丝。
1987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著名国企的子弟中学,开始了自己迄今已30多年的执教生涯;两年后,和女友携手步入婚姻;经过两年多的节衣缩食,终于,我们抱回了属于自己的电视机。——当年我们结婚时,没有电冰箱,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当时大家都有的组合柜,更没有后来新娘必不可少的三金,是真正的裸婚。这样的婚姻,今日怕是绝迹了吧。
有了自己的电视机,看电视便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堪称电视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栏目,《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可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4月1日开办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其开头语“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我现在还能脱口而出。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一期节目,叫做“追寻紫茎泽兰”。说来惭愧,看这期节目之前,毕业于大学生物系的我,竟然从未听说过紫茎泽兰这个名字,更为关注过外来物种入侵这回事。当片名字幕和片头背景出现的时候,我还觉得这儿的生态环境真好,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但随着镜头的拉近,我感觉不对了,因为,漫山遍野的竟然都是同一种植物!时至今日,我在教学中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总会提起这期节目。
《实话实说》从1996年3月16日开播那天起,便走进了每一户寻常百姓家,曾创造过高达62%的收视率,令今天的电视人难以置信,更难以望其项背。有两期节目,分别邀请《常回家看看》和《为了谁》的词曲作者,现场披露这两首当年脍炙人口、至今传唱不衰的优秀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更是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以至于时至今日,每当听到《为了谁》的旋律,我还是忍不住会心潮起伏,甚至潸然泪下。还有那期关注失独问题的“思念在天上”,即使现在拿出来也不失其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记得这期节目是一天下午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时看的,当时就看得我稀里哗啦的。几年后在一次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上,因为说到人口问题,我又想起这期节目。刚给大家介绍了没几句,我便说不下去了……。
除了《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这两档金牌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改变了中国人收视习惯的《东方时空》,为主持人海霞量身打造的《现在播报》,杨凤池老师经常作为特邀嘉宾出镜的《心理访谈》,都是当年荧屏上的佼佼者。除此之外,中央三台(即现在的CCTV3-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前身)当时有一个栏目《AB剧场》,可能许多人都没什么印象,但我却至今难忘。
这个栏目之所以叫《AB剧场》,是因为栏目每期播出一个短剧,而栏目组为每期节目都设计了A、B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我之所以难以忘怀这个栏目,则是缘于一期涉及两兄弟借钱的节目。前面的剧情是弟弟曾借给哥哥一笔钱,现在哥哥患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弟媳怕将来说不清楚,想让哥哥打个借条,弟弟面对病床上瘦骨嶙峋的哥哥,实在张不开口。后面的两个结局分别是:(一)弟媳屈从了丈夫的意见,没有让哥哥打借条。哥哥去世后,弟弟两口子提及此事,之前对此一无所知、此时正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嫂子悲愤交加,痛骂“你哥哥尸骨未寒,……”两家从此形同陌路。(二)弟媳不顾丈夫的阻拦,自己进入病房。面对病床上的大伯哥,弟媳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把心里话说了出来。我记得很清楚,弟媳先是问大伯哥是否还记得以前借钱的事,得到肯定回答后,她非常诚恳地说:“哥,我知道你现在你看病需要花钱,并不是现在就让你还钱,如果需要,我们还会再借钱给你,我只是希望你能给我们打个借条,可以吗?”哥哥去世后,嫂子主动从丧礼收的礼金中拿出钱还了弟弟。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弟弟手里拿着钱,望着嫂子离去的背影。弟弟的那种眼神,我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阵阵酸楚。看完这期节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哥有一大笔钱借给了他小舅子,但没有借条!可我几次话到嘴边,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常言道疏不间亲啊,我要是让人家给我哥打借条,嫂子还不得恨死我!而且,那时的我对人性还抱着一丝丝希望,总觉得他不至于吧?时至今日,每念及此,我就追悔莫及、万念俱灰!本来,我们家可以有另一种前途!本来,我的哥哥和侄儿们可以是另一种命运!本来,我的老父亲可以享有另一种晚年!这一切,因为我的软弱和怯懦,全都毁了!好多年,我都一直生活在追悔和自责中。
除了这些金牌栏目,中央电视台提供给观众的电视大餐,还有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和现场直播。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五一二”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这些堪称新闻报道教科书的节目,直到今天还不时为人们提起。
因五一假期后出了些状况,致使这篇东西写写停停,拖至今日。最后,就把这些年看过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电视剧分享给大家,算作结束吧。
自己买回电视后看得最早的两部:《悬崖百合》和《送你一块红地毯》。点评:这两部的风格都是温馨中带点淡淡的忧伤,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农村题材“农村三部曲”(“女人命运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1989)、《辘轳女人和井》(1991、)《古船女人和网》(1993)。点评:茂源老汉给儿子们分家时说的那句话:“香草还小,你们几个作哥的拉她一把……”让我流泪了。
历史题材:《唐明皇》(1990)、《武则天》(1994)、《雍正王朝》(1997)、《康熙王朝》(2000)、《走向共和》(2003)、《大明王朝1566》(2007)。点评:可能我对历史题材有点偏爱。
改革题材:《外来妹》(1991)、《情满珠江》(1994)。点评:这两部的片头片尾曲及插曲,都是卡拉OK厅的必备曲目。
都市题材:《渴望》(1990)、《编辑部的故事》(1991)、《新结婚时代》(2006)、《父母爱情》(2014)。点评:《渴望》热播时,我还没有电视,是后来看的。《编辑部的故事》让我记住了葛优,《新结婚时代》则让我意识到门当户对的重要性。《父母爱情》在中央一台首播时我没看进去,不想后面竟追了几次,我觉得小孩比大人演得好。
谍战题材:《潜伏》(2009)、《悬崖》(2012)。点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觉得《悬崖》比《潜伏》更好,更真实。
抗战题材:《亮剑》(2005)、《雪豹》(2010)。点评:《雪豹》中王奎荣先生饰演的周继先,临死前对儿子说的那段话,我看一次哭一次。
青春励志题材:《士兵突击》(2006)、《恰同学少年》(2007)。点评:《士兵突击》是女儿向我推荐的,并特意提醒要耐心看下去。刚开始觉得挺搞笑的,看进去之后好几次泪流满面的。《恰同学少年》让我惊叹,主旋律也可以拍得这么唯美!
古装宫斗题材:《甄嬛传》(2011)、《琅琊榜》(2015)。点评:《甄嬛传》里甄嬛对四阿哥说的一句话:“永远不要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浪费时间和精力。”使我省却了许多生活中的烦恼。《琅琊榜》代表了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平,也是胡歌演艺生涯难以逾越的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