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中国电视技术发展史(电视技术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中国电视技术发展史(电视技术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更新时间:2022-01-10 23:55:52

在你看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电影背后的故事?与朋友茶余饭后谈到电影与艺术的时候,身为一个科技宅,是否为自己浅薄的艺术底气而感到有口难开?平日与基友开口谈经济,闭口说科技,与心仪的姑娘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却连“蒙太奇”是什么都不知道,也难怪你单身到现在。好了,各位科技宅男与理科生有福了,看完这篇文章,足够你跟姑娘们吹一年!

今年的优秀电影作品《刺客信条》

你爱看电影么?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现身在近代的影像技术呈现出异彩纷呈,光怪陆离的世界,茫茫多题材和奇思妙想的剧情,让我们深深的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电影艺术被称为第七大艺术体系,同时与前六者不同,是一项诞生于科技时代,受到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体系。

电影艺术的题材非常多

电影与电视的技术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主要的关系就在于影像技术的呈现方式,与最终呈现的相同化中,要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回归到电视诞生之初的意义,即:“将电影院搬入家中”这个最初的愿望,说的简洁点,电视之所以诞生,就是人们想要在家中观看在电影院及剧院才能看到的节目。

电影与电视的差异,在于技术层面上不仅仅是一个用胶片,一个用录像带的不同,也不仅是胶片一次性使用,而录像带可以反复去拍的差别。胶片和录像带在技术上的差异,常常会影响到艺术形式与风格上的不同,如胶片那种颗粒的细腻性、对色彩的还原度、声音的高保真,以及画面的巨大,都使得电影在对现实世界的还原与重构上具有了极大的幻真性。但是相反的...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 “更大,更清晰”诉求从何而来?

但是相反的,电视录像带的颗粒就要粗糙得多,所以其无论是在色彩的还原度上,还是在声音的保真方面,都远远不如电影。而电视画面的缩小,严重地影响到了其视觉冲击力。电影技术的进步,与对大屏视觉冲击的追求,也决定了电视产品“更大,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电影效果要比电视效果更佳优秀

视像技术从诞生之初,就对电影及电视两种视像传播媒介,定下了标准。即便进入了数码拍摄时代,电影及电视视像技术依然受其影响。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影采用更专业的设备与更高成本,其呈现的标准,无论任何时代都是要高于电视的。

影院级级标准永远是高于电视媒介的

举例说明:影院级4K分辨率为4096×2160,家用级4K分辨率为3840x2160,而其他还有亮度标准及色彩标准,涉及面更广泛,不在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要想更深入的了解电视与电影之间的区别,我们就要按照两种技术出现的时间节点,来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来说说先于电视出现的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继人类六大艺术体系(建筑、音乐、绘画、诗、雕塑、舞蹈)之后出现的,第七大艺术体系。

第七艺术体系 最廉价的艺术形式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上述所有的艺术体系诞生之初,都服务于生活,比如最初的建筑体系,在比如比文字更早出现的绘画、音乐、舞蹈艺术,都是从原始社会体系中衍生而来,诗词的诞生契机是文字,当语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诗词也随之诞生了,而雕塑服务于建筑,这后两者的从属关系,跟电影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在某些意义上是非常相似的。

闻名于世的建筑艺术范本

自从18世纪90年代卢米埃尔与奥古斯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比较完善的摄影器材,电影艺术正式开始了它的旅程,电影本身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也因为技术的进步在100年里快速的向前发展,它的发展速度却要比它的前辈的们迅速得多。

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仅记录了一段火车进站的短片

电影在诞生之初,并不能够称之为艺术,仅仅是一种记录的手段,但凡是一门艺术就都要有自己的规律,与艺术语言,在器材与技术不断成熟之后极短的一段时间里,电影就逐渐开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且在早期形成的很多拍摄手段还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就包括文头提到的“蒙太奇”,这些我会在后面提到。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娱乐项目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100多年,相较于绘画、音乐这种付出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才能参与其中的艺术,已经成为了最廉价的艺术呈现形式。一张名画价值无量,一场音乐会票价无双,但在周末与喜欢的人看一场电影,最普通的可能也就几十块钱。并不需要花费时间来学习入门,且多数为非常通俗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这也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前面我们说到电影诞生之初仅仅是一种记录的技术手段,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它真正成长为一门艺术,而在不同地区国家诞生的电影艺术与抚养它的文化土壤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技术到艺术 诞生于无声的世界

电影之所以在诞生之初,被当做一种记录手段,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人们对于摄影器材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且摄影器材的技术发展也没有具备能够形成体系的必要条件,一项技术诞生之初,人们对其的不断探索下,在之后就形成了16格一组画面的规则,以及最初的黑白无声电影阶段剧情的唯一表现手法“蒙太奇”,在无声世界中诞生的一系列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卓别林默片时代的大师(也是我最喜欢的演员)

由于美术学的介入,让电影在美术学的帮助下,形成了最初的镜头语言以及对于镜头的运用,以及电影场景的风格,随着这些手段的成熟,电影艺术也就逐渐的开始成型,并且具备了规则,从这一阶段开始,正式成为了一项艺术被人们所接纳,同时也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影响。

电影艺术受绘画艺术的影响(构图、光影、着色)

艺术生长的环境,从根本上影响了这片环境中的艺术风格,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在电影诞生初期,以苏联为首的三个国家地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电影表现风格,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一列举。

欧洲:在默片时代的先锋文化

欧洲先锋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

在无色彩的默片时代,欧洲走上了贵族式的先锋主义艺术道路,当时的欧洲毫无疑问是自负的,文艺复兴的自豪感依旧存在,在当时的电影艺术体系中,欧洲的电影人始终在探索新的拍摄手法以及艺术手段,在后期的在三次电影运动期间,英国电影也是有很大起伏的。基本上电影运动时期是发展的高潮,而低谷时期的英国电影比起国内更加不堪。

苏联:远离繁荣中心的独树一帜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国地区电影代表作(于2015年翻拍过一次)

在黑白电影时期,当时世界的经济繁荣中心是美国与欧洲,在远离这两个地方的苏联,也同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与电影文化,苏联的电影具有非常强的空间压迫感,苏联时期电影的代表作《这个黎明静悄悄》至今还是电影学院的教材。而更加被人熟知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也是出自俄国,并影响世界的影视表演文学作品。

影响世界的芭蕾舞作品《天鹅湖》

尽管在政治上饱受诟病,但是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忽视苏联的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学史上,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等都丝毫不逊色与欧洲的文学作家,同时苏联在音乐与舞蹈方面也有《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世界著名的作品,在文学与艺术上的造诣丝毫不落欧洲美国的下风,并且难得是他们还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国:电影艺术从小到大的商业化

卓别林大师作品《摩登时代》

电影艺术自从在美国落地生根后,在美国迅速的商业化,在默片时代美国的电影文化,与商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期诞生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卓别林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也拥有《大独裁者》、《摩登时代》、《城市之光》这样的伟大的电影作品。

美国文学代表作《老人与海》(“生存主义”文学代表作)

美国的艺术文化,与欧洲的贵族式艺术文化不同,这一点从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就能看出来,《老人与海》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美国的文学、电影、艺术充满着当时美国街头的粗粝,生存是美国早期文学作品的主基调,与欧洲的贵族供养式艺术不同,美国在当时依旧带残存着奴隶制与殖民阴影下的艰难生存痛楚。

电影艺术诞生的初期,艺术形式固然是新颖的,但破去新浪潮艺术的外衣,世界上迥异的电影文化,在哪里生根发芽,在哪里开花结果,最后的决定其归属的始终都是地域的文化土壤。无声时代的电影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再到“声色俱厉”又经历了哪些变革?

蒙太奇 静音时代银幕艺术的唯一手段

在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了“蒙太奇”,这其实就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它同时也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的“剪辑”,这个现在人人都知道的影像处理方法,在默片时代,却是处理映像艺术的唯一手段,无声的世界,每个镜头下的信息量少得可怜,怎样用信息量的镜头组合成一个大信息量的电影,默片时代的大师们作出了大量的探索,苏联当时凭借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走到了当时电影艺术的顶峰。

蒙太奇与库里肖夫效应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

画面剪辑:制作这种艺术组合的方式或过程是将电影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俄国蒙太奇学派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在黑白默片时代,需要庞大的镜头基数来撑起整部电影的时长,通常一部电影的镜头数都在1000个以上,所以就需要精妙的蒙太奇手法来打造电影,因为那是当时唯一对电影进行后期处理的方法。

有声有色 更丰富的表达与色彩冲击力的形成

整个世界的电影史也不过就是100多年,在黑白默片时代之后的不久,有声电影技术的问世,将电影艺术进行了又一次的革命,因为声音与台词的加入,每个镜头里的信息量变得空前的丰富,再到后期的“一镜到底”,完全没有剪辑及拼接的电影问世,也不过经历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

有了台词的加入让电影镜头传递的信息丰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音画技术进步的同时,胶片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艺术在第三次革命中完成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华丽蜕变,在黑白电影阶段恐怖效果都是由意像形态与氛围烘托出来的,直到更有冲击力的色彩到来,电影才变得更加真实。

中国默片时代大师“阮玲玉”(扮演者:张曼玉)

笔者在前面也提到过,“电影本身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胶片技术也好,声音技术也罢,电影艺术在变革中变得愈发丰满,而电影技术革命的最后一次变革,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录像带的诞生 电视节目自此而丰富

最早的电影拍摄,所依托的是胶片技术,由于设备与电影胶片本身的高昂成本,让拍摄电影与放映电影的门槛变得异常高,一台设备通常需要几十万美金,你千万不要以为胶片本身非常简单,挂在摄影机上就可以拍摄。本身胶片产品就存在非常复杂的体系,笔者知道的胶片就有四种,室内片、室外片、日光、夜光等等,庞杂的体系与高昂的成本,让电影制作方更加注重票房的收入,因此在早期的电影作品放在电视上公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录影带等手段就相继出现了。

录像带的诞生带动了电视的发展

录影带的诞生,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秀特性,让播放成本与录制成本都相应的降低了许多,但在映像艺术早期,电影作品是决然不会用录像带录制的,因为在画质与音质上,两者相差太多,相比于胶片细腻的画质,电视录像带的颗粒就要粗糙得多,所以其无论是在色彩的还原度上,还是在声音的保真方面,都远远不如电影。

35mm电影胶片(图为柯达5222日光片)

录像带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才是真正意义开启了电视辉煌时代的钥匙,从这点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视像类产品,自出现开始就与内容密不可分,硬件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容资源的支持,再优秀的硬件也仅仅是个摆设而已,这也是电视3D功能的死因,并且也是现在火热的VR技术的硬伤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说,积极的内容布局或许是视像类产品永恒的必要条件。

胶片时代的电影摄像机

后胶片时期的电影艺术,局限于成本门槛,将很多心怀梦想并且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拒之门外,因为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资金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导演一部电影,而在技术全面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映像艺术,又发生最后的一场变革。

胶片摄影机的消亡,电影与短片的拍摄成本开始变得空前的低,也正式开始了全民导演的时代,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电影艺术创作门槛变低的时候,又有谁变成了这场疯狂大潮的受益者呢?

银幕艺术已经进入了最疯狂的时代

胶片与录影带的正式消亡,为数码拍摄与数字存储时代拉开了序幕,电影与短片的拍摄成本前所未有的降低。在胶片时代的“片比”与,投资方提供的胶片数量,都让电影的创作人员束手束脚,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整个剧组与演员的功底要求非常苛刻,根本不可能出现当下市场上被粉丝效应捧红的“鲜肉”们,一个镜头拍摄三四十条的情况出现。

数字时代的摄影机

不光是电影艺术,音频技术也发生了巨变,从前的模拟录音设备,对于演唱者的要求也十分高。现在全线转向数字化后,现场录制的歌词甚至每个字都能扣出来重新组合,数字化时代将映像艺术创作门槛降低的同时,成为“表演艺术家”的门槛也降低了,演员素质也低的令人发指,“精湛的演技,还不如一张漂亮的面皮”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话,这就是数字时代双刃剑的“逆刃”所在。

电影技术的每次革命,都形成了更多的拍摄方法,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电影艺术开始走向了两种极端。

小成本电影用单反就能拍摄

其一,是电影成本由高变低所形成的“小成本电影”,由佳能5D2为代表的单反相机,已经具备了一定拍摄电影的能力,前几年风行的“微电影”与“网络大电影”,就是在这股浪潮下催生的产物,作品劣质与否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但电影艺术的门槛,毫无疑问的是被降低了。

由几十上百万的入门成本,降低到了几万元的单反就能拍摄,这是一种质变,很难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后,手机是否也能参与到电影艺术的创作中来,届时全民电影的疯狂时代将会正式拉开帷幕。

特效成本上亿的好莱坞商业特效片代表《变形金刚》

第二种极端,就是以好莱坞商业大片为代表的高成本特效电影,在胶片正式宣布退出舞台之后,同时电脑特效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以往用作胶片拍摄的成本,被运用到电脑特效上,以追求更极致的视觉体验效果,这同时也侧面的证明了,电影艺术在成本控制上,是有非常大操作空间的,五毛特效跟上亿元特效的区别就在于此。

写在最后:

电影电视艺术,已经正式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时代,门槛的降低势必会挖掘出一大批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创作者,当然也难免会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出现,但是这对于映像艺术毫无疑问是有推动作用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开始不愿将现在的电影与电视两种媒介区分开了,因为门槛降低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电影也已经落下神坛,但艺术体系始终是艺术体系,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其叫做“映像艺术”,它服务于视觉和听觉,是感官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今天这个疯狂的全民创作时代,你脑子里有没有好的创意呢?还在等什么,或许你我都是下一代导演的好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