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关于电视机厂的电视剧(国营厂题材的电视剧)

关于电视机厂的电视剧(国营厂题材的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1-20 18:14:03

看电视追剧可能是一般家庭现在最平常的活动了,电视机也是寻常百姓家庭最普及的家用电器,有的家庭甚至有多台电视机,连卫生间装电视的都有。电视节目也是丰富多彩,各个卫视、上星频道,各种综艺节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可是四十多年前,电视机还是很稀罕的、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一般家庭几乎都没有,或许一些大的单位可能有,但都当宝贝一样供着,不是节假日或是重大活动日一般不让看。当时电视节目也少得可怜,人们记忆中只有“台”的概念,一般只有一两个台,除了中央台就是各省的省台,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

那个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娱乐生活还很贫乏,电视为人们打开了一道接触外面世界的大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和改变影响巨大。所以大家对电视是趋之若鹜,千方百计地打听哪里有电视看,要是能看上一回电视,那要津津乐道好久。

第一次看电视

我爸妈都是长沙市一中的教师,当时学校有一台比较大的电视机,平时一般也是不让人看的。记忆中第一次看电视,好像是1977年,我妈带我在贺建文老师家看的。贺老师后来是我读高二时的班主任。

当时她们家可能是一中最早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了,因为她们家9吋的黑白电视机是贺老师的先生李叔叔自己组装的。李叔叔很能干,不仅组装了电视机而且还装了一台小冰箱,因此在他们家不仅能看电视还能喝到冰水。

在贺老师家看电视的次数也不多,记忆深刻的有两次,因为这两次她和我妈都去教研组备课去了,李叔叔也不在家,是把我一个人扔在屋里独自看的。

一次看的是一部由老牌影星冯喆主演的国产片《金沙江畔》,说的是1936年红军渡过金沙江,穿过藏区北上抗日的故事。冯喆也是我后来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他还主演过《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桃花扇》等多部影片。可惜他后来婚姻不幸、命运多舛,文革中受到迫害自杀而亡,令人唏嘘不已。

电影《金沙江畔》剧照

另一次看的是一部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现在要问大家我国播放的第一部外国电视译制片是哪一部,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是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那就错了,其实1977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播放的这部《巧入敌后》才是第一部,因那年铁托总统访华。这是配合的宣传活动之一,也是中央台首次对外国影视剧的译制的初次尝试,由于当时电视还没普及,所以这部片子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无人提及。

其实这部《巧入敌后》还是后来8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前南电视剧《黑名单上的人》的续集《黑名单上的人归来》中的一集。

《黑名单上的人》是一部令人怀念且充满敬意的经典影视剧,是前南电影史上的轰动之作,在1974年首播后,至今为止已在塞尔维亚电视台播放了11次之多,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在总人口只有七百万的塞尔维亚依然有着三百万以上的收视率,真可谓是个奇迹。

《巧入敌后》剧照

该剧一共13集,每一集一个故事,都拍得紧凑动人、曲折起伏、充满张力。特别是英俊帅气的铁希和机智幽默的普尔莱两位主人公给人印象深刻。在该剧的演员中还能找到很多后来大家从一系列前南影片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缩小包围圈》中所熟悉的身影。

该片的片头曲也颇为吸引人,节奏紧张、躁动,令观众一开始就被一种压抑、恐惧、黑暗、刺激的情绪所笼罩。

买了第一台电视机

80年代初电视机开始逐渐进入普通人家,那时候先买电视机的人家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情节一样,夏天一到晚上就把电视机搬到屋外,架好天线,招呼左邻右舍大家一起看。不管放什么节目都是人满为患,有时附近街道的人们都闻风而来,一个小院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记得一次我一个住在出版局的同学叫我晚上到他们家小院看电视,那天晚上放的是由王心刚主演的《勐垅沙》,可是那天来的人实在太多,他们只好把小院的大门关上不让外人进了,但还有很多人还在扒门缝、爬墙头不肯离去,我被堵在外面进不去,急得放声大叫我同学的名字,最后是他妈出来把我接进去的。

80年代,左邻右舍围坐一起看电视

我们家买第一台电视机好像是在1981年底了,这是我妈托她的学生搞了一张电视机票,在解放路那时的大华商场买的一部日本乐声牌的12吋黑白电视机,花了400多元,我妈当时还是找人借了点钱才凑齐电视机款的。

记得买回来不久,电视里就开始放由祝延平主演的国产电视剧《武松》,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播放的那晚,我和我表弟踏着好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从教育厅的外婆家赶回一中收看。

这款老版的《武松》堪称经典,祝延平也被称为最经典的“武松”。它是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一共才8集,却是分两次拍摄的,1981年夏先拍了《醉打蒋门神》等3集,并于春节期间播出,引起轰动后才于1982年夏又续拍了后5集。

祝延平版武松

该剧也是国内第一部启用专业武术演员精心设计武打、讲究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参与此片拍摄与武打设计的有当时的全国武术比赛冠军邱方俭(饰过路好汉)、曾在电影《少林寺》中饰演反派王仁则的著名武打演员于承惠(饰张团练)。他们设计的醉拳等武术招式让无数普通百姓看的是如醉如痴。

我还记得当时我同学陈斌家还没买电视机,他每周末就跑到我家来,和我一起收看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1982年初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每周播一集,每集半小时,一开播便红遍全国,掀起一股全民学外语的热潮。陈斌学得很认真,从头至尾很专注的跟读,我却是有点三心二意,我更感兴趣的是每集最后5分钟的故事短片。

换了18吋的彩色电视机

到1984年底,我家就换了一台18吋的彩色电视机。我记得很清楚,也是刚换成彩电,电视里就开始播放一部26集的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此剧其实在1981年就已引进了,是由上海电视台引进译制的,也是上海电视台的第一部电视译制片。到长沙播出时已经晚了2年多。

该剧主要讲述日本明治年代一位柔道家的传奇故事,主演竹胁无我俊朗的外形吸引了大量观众的视线,使得姿三四郎那谦逊、刻苦、正直、忠贞的形象深入人心。该剧的片头曲也很具日本特色,一个高亢的男声在那里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地嘶吼着,叽里呱啦的日语又听不懂,让中国人听得不太习惯,都说跟拉不出屎似的。

《姿三四郎》的火热程度可能现在大家无法想象,据说在上海播出时,一次一辆公交车恰巧停在一家商店门口,而商店里正在播放此剧,于是乘客纷纷要求驾驶员停留几分钟,只为不错过该剧,而驾驶员也欣然同意,于是所有人便在公交车上观看了《姿三四郎》,足见当时人们对该剧的热情与痴迷。

说起该剧,其实我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看过几集,那是1982年暑假我参加一中的生物兴趣夏令营到庐山植物园去参观学习,那时条件艰苦,当时我们住在庐山一中,女同学就在教室里打地铺睡,男同学就把课桌搬到走廊上拼在一起当床,都睡在走廊。

有一天下暴雨,我们无法出去参观,只能留在学校里。中间我和两位同学去上厕所时,发现学校的小礼堂里正在放录像,放的就是《姿三四郎》。可是那守门的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只好在外面屋檐下爬着窗台,顶着暴雨在那里看了约两个小时,大概有三四集,全身都被淋了个透湿。

学校礼堂里公开播放电视

随着电视机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看电视上也得以发挥,一是制造出了电视放大镜,把它放在小电视机的前面,屏幕顿时大了许多,二是在电视机荧光屏上贴上一张五彩透明塑料片(电视放大镜也可如此),于是乎原来的黑白图像变成了彩色的。

我的一个同学家里就一直用着这种贴着塑料片的放大镜,而且别人家的电视机都换了好几代了,他们家直到2000年还在用。小电视变大电视,黑白变彩电,高手一直在民间啊!

大概是从1980年开始吧,每到周末,一中也开始对教职工开放播放电视了,一开始是在当时科学馆的小礼堂里播放,到了夏天因天气热就把电视机放在礼堂门口播放,大家都自带板凳、摇着蒲扇坐在外面看,没带凳子的就站着看,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我记得高仓健的《追捕》就是在礼堂门口看的。还有1982年暑假我们在这里看热播的《虾球传》,我们几个子弟排成一排站在最后,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站在旁边的“维宝”不见了,找了一圈也没看见。

高仓健《追捕》剧照

原来我们站的旁边有一个流泥井,当天井的盖板坏了,盖板只能盖上一半,另一半是空着的,“维宝”可能看电视太投入没注意,不经意间一脚踩空掉了下去,他在下面喊,我们一时也没听见,好在人无大碍,只是大腿被划了一道大口子。多年后我们谈起此事还都笑得前仰后合。

说到《虾球传》,这是一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由广东电视台摄制的8集电视剧,也是内地第二部电视连续剧。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

片中由成方圆演唱的主题歌《游子吟》也迅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每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怨……”这低沉、忧伤的歌声响起时,人们的眼前几乎都会浮现出“虾球”无助地奔跑在海边的样子,并为他的命运一掬伤心的眼泪。

据说该剧在上海放映时,有个地方许多观众挤在一个小木楼上观看,竟发生了塌屋死伤14人的惨剧。后来,香港电视购买了该剧的播映权,因此《虾球传》也成为第一部打进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视剧

刚才提到《虾球传》是大陆第二部电视连续剧,那么第一部是哪一部呢?那就是1980年播出的由王扶林导演、张连文等主演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讲叙的是秘密党员江波只身深入虎穴,与敌人周旋,终于迎来解放的故事。

片中的主题曲《曙光在前头》也是被广为传唱,以致后来每当人们将要完成一项工作或是任务却遇到困难时,都用剧中的歌词:“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相互调侃着,鼓励着。2008年此剧又被翻拍成由杜淳等主演,分3部,总共120集的长剧,故事情节注水严重,让人实在看不下去。

学校后来又把电视转到科学馆的梯形教室里播放,因此每到星期六的晚上,梯形教室里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记得当时中央台开播了中国第一部引进的美国科幻电视系列片《大西洋底来的人》,每个星期只播放一集,我们一帮子弟更是早早就去抢占位置了。

剧中的两位男女主人公麦克和伊丽莎白成了大家的偶像,男孩子们都幻想能以麦克独特的海豚式泳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麦克穿戴的蛤蟆镜、喇叭裤更是风靡一时,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

1980年10月,央视又开播了引进的第二部美国电视系列片《加里森敢死队》,这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五个主要角色分别由童自荣、乔榛、杨成纯、施融、尚华配音的经典之作更是引起了轰动。冷峻英武的加里森、足智多谋的“戏子”、冷酷飞刀的“酋长”、擅开保险柜的“卡西诺”、擅于偷窃、抽科打浑的“高尼夫”不知迷倒了多少大众。

说到看这部剧,我还记得有一次临近期末,我妈不准我出去看,要我在家做作业复习功课,学校也停止播放了。我坐在桌旁是如坐针毡,心里痒痒的根本无心复习,估算着快到播映时间了,借口数学题不会做要出去问题目就溜出了屋,当晚已记不清是跑到谁家去看的了,只记得那晚播的这一集因前面插播什么节目推迟了约半小时,我看了一半又怕太晚回去露馅被家里骂,只得万般不舍的回家了。

可惜这部26集的剧集播到16集后就被停播了,理由是:影响恶劣,许多孩子学酋长飞刀学坏了,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敢死队”,导致“社会治安不稳”,中央台备感压力不得不停播此剧。现在想起来,实在太可笑了,和当今充斥荧屏的拳头加枕头的场面相比,这部剧实在是干净得不能再干净了。

在这里我们还追过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还记得“晴空霹雳”、“流星火球”、“幻影旋风”吗?那时候大家只要一听到主题曲《燃烧,攻击》就感到热血沸腾,荒木由美子饰演的“小鹿纯子”就代表勇敢、坚强、永不放弃,激励人们奋勇拼搏、团结向上。据说马云就十分迷恋她,视之为精神支柱。

还有《血疑》这部被称为“黑白电视时代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剧集,幸子的身世之谜、大岛茂深沉的父爱、幸子的病情以及与光夫的爱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不知赚得了多少人的眼泪。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也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喜欢的日本明星。“幸子裙”、“光夫衫”也成了当时流行的穿着风向标。

《血疑》剧照

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这部TVB十部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汪明荃将一个朴实美丽而又勇敢坚强的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难以忘怀。由她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也脍炙人口。

还有《大侠霍元甲》这部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港台电视连续剧。“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洗雪病夫之耻”。央视播出时真的是万人空巷,模仿“迷踪拳”也成了潮流。“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谁人都会哼两句。随后播出的《陈真》、《霍东阁》也引发了收视狂潮。

还有《再向虎山行》,这是一部超级武打杰作,一段惩恶除奸、弘扬正气的传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南沧海、北铁山,一岳擎天绝世间。随着此剧的热播,街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人们唱着“老包!喂,老包!”,那本是此剧的插曲兼片尾曲,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应是“留步!喂,留步!”。

通过电视见证重要的体育事件

通过电视我们不仅追了很多电视剧,还收看到了很多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实况转播,如1981年我们收看了“丰田杯”足球赛巴西弗拉门戈队3比0胜英格兰利物浦队的比赛,这是当时最高水平的世界俱乐部队之间的较量,“白贝利”济科梅开二度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第二年的西班牙第12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更是让我们过足了瘾。

在这里我们还目睹了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全过程,看比赛时教室里是人声鼎沸,叫好声、叹息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震屋顶,为女排姑娘打出的每一个好球、取得的每一场胜利欢呼着、激动着。

1981年中国女排为中国三大球运动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还有男篮的亚洲锦标赛,当时以王立彬为首的中国男篮横扫亚洲,赢每个对手都至少二十分以上。我甚至以为中国男篮都世界无敌了。可是突然在电视中收看到了几场“NBA”的篮球比赛,一下子就被那眼花缭乱的球技惊呆了,才知道什么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赛;才知道中国男篮和世界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当时我最欣赏的“NBA”球星不是乔丹,而是底特律活塞队的外号“微笑的刺客”的伊塞亚托马斯,这个身高只有1.85米的小个子在长人如林的篮球场上以他闪电般的突破如入无人之境,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看比赛,有一次我们在周新生老师家里观看第12届西班牙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最后一场中国对新西兰的比赛,随着赛况的起伏,我们一大班人大声欢呼着、跺着脚叫骂着,差点没把他家的楼板捣穿。

这场比赛中国队最后以1比2失利,第一次失去了世界杯参赛权。终场哨响后我们都无比痛惜,我同学陈自强(现在著名的一中足球队总教练)气得抱起周老师那台刚买不久的14吋的黑白电视机就要往地上砸,吓得周老师连忙抱住他,嘴里不停地说:“自坨哎,电视机是我的咧!是我的咧!”

还有一次是1985年的5月19日,正好是当年我们高考预考的前一天,转播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小组赛中国对中国香港的比赛,第二天要考试了,再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了,干脆放松一下吧。当晚,是陈自强带我和维宝、浩宝一起到学校一位职工家看的,他家正好刚搬了新房而且新买了一台20吋的大彩电。

为了看这场球,我们4个人还凑了5块钱给那位老兄,陈自强当时已顶职参加工作,他就出了2块,我们3个还是学生,就每人凑了1块,其实事后还是蛮肉痛的,毕竟那时候我一个月的零花钱都只有2块。

那场比赛其实中国队只要打平获得一分就可以锁定小组第一出线了,但刚刚获得1984年亚洲杯亚军的中国队心气很高,舆论也一直认为中国队至少能以2:0获胜。在这种氛围下,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队先是轻敌,后又急躁,最后1:2输掉了比赛,痛失了进军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绝佳机会。

这一天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黑暗的一天,赛后失望的8万球迷为此痛哭流涕,在沉痛的打击中爆发了,他们开始围堵双方球员,冲出体育场沿街破坏公共设施,掀翻焚烧过往车辆,恣意辱骂袭击外国人,北京市委迅速调集大批警力,当场抓获了100多名肇事者。这就是中国足球史上最大的恶性事件——震惊中外的“5.19事件”

看完比赛我们也是无比沮丧、郁闷,第二天我们在10中参加考试前,走廊上还有很多同学在谈论这场比赛。

长沙电视台开播,《上海滩》风靡一时

1985年5月1日,长沙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还办了一份长沙广播电视报,取名叫“空中之友”。首播就是香港电视剧《上海滩》,每天晚上播3集,中间还不插播广告。此剧一播出立即引起了轰动,黑帽、风衣、白围巾的经典“许文强”造型风靡一时,连街上也到处回响着“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歌声。

周润发版《上海滩》剧照

可是当时我们临近高考,内心煎熬得很,最后终究抵不住诱惑,我和维宝就借着每晚去教室自习的机会,溜进了学校的电视室。当时班上坐在我后面的两位美女同学她们也想看得很,但又不敢去,于是就怂恿我们去看,然后第二天要我们讲给她们听。

当我绘声绘色地讲到“许文强”赶到教堂想阻止冯程程与丁力的婚礼的情节:“周润发演得真好啊!他大叫一声‘程程’,然后眼眶顿时红了,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那种痛苦、不甘、欲罢不能的神情简直是绝了,冯程程回过头来,向文强投向那哀怨的眼神,然后缓缓地默默地转过身去。”听到这里,那两位女同学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放完了《上海滩》长沙台紧接着又播《射雕英雄传》,我的个乖乖,真的害死人啵,还让不让人安心复习了?《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我读初中的时候就通过当时很流行的一本杂志《武林》上的连载看过一小部分,可惜只连载到“梅超风”大战“江南七怪”就停止连载了,后来想借这本书看也一直没借到。

现在能播电视剧了,自然对我们吸引太大了,这部剧集又长,分3部一共60集,就是和现在的剧集相比也算长的了。无奈,高考临近,实在不能再继续去偷看了,所以除了第一部《铁血丹心》偶尔去偷看了几集,后面的剧集虽万般不舍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后来的电视剧不好看了?

时间的沙漏,总是逝去的一头越积越厚,一切过往犹如唱片,最后都堆积成一圈一圈的音符,如残阳中抹之不去的余辉。读大学直至参加工作后当然还追过不少剧,如:《凯旋在子夜》、《阿信》、《女奴》、《卞卡》、《神探亨特》、《济公》、《八月桂花香》、《八仙过海》、《便衣警察》、《雪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北京人在纽约》、《康熙微服私访记》、《东京爱情故事》、《过把瘾》、《苍天在上》、《来来往往》、《英雄无悔》、《北京夏天》、《刑警本色》、《永不瞑目》……

上图:《北京人在纽约》;下图:《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但2000年以后我看电视基本就锁定中央5台等几个体育台,只看一些体育赛事的转播,几乎很少追剧了,总觉得后来的剧集和少年时代相比少了点什么,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其实不是后来的剧不好看了,而是时过境迁,青春越来越远,那美好的岁月再也回不去了,那青春时期独有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了。

回忆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逝去的春天,都是美好的,那些青春、冲动的记忆会永远珍藏我们的心底,永不褪色,永不忘怀。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魏鸥,编辑 | 明明。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