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更新时间:2023-06-28 22:35:40

如何评价电视剧《茶馆》

——1956年,为配合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舍写了个反映现代中国宪政史的话剧。北京人艺的一干人等,却只看中其中写戊戌维新失败时候裕泰大茶馆的第一幕第二场,老舍因而放弃了前稿,写出了现在的《茶馆》。  ——曾担任焦菊隐院长秘书的张定华回忆,《茶馆》第一稿,老舍写了王掌柜为掩护学生中弹而死,当然这个设计后来被人艺的导演、演员和老舍本人合力推翻了。  ——舒乙先生回忆,《茶馆》彩排的时候,周恩来说,能不能选择“五四”、大革命、抗战、解放战争这样四个时期来写,想了想,又说,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你们先不要跟老舍先生说。后来还是有人传话给老舍了,老舍一笑置之。  ——《茶馆》上演后,遭到过来自剧评界的很多负面意见,最响亮的声音是《茶馆》没有“红线”。老舍1958年发表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说:“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  ——1962年“广州会议”之后,《茶馆》复排上演,这次没有“红线”是万万不能了,人艺让于是之、童超、英若诚等帮老舍加“红线”,比如突显学生游行,突显常四爷的革命行为,老舍本人拒绝参与修改。  以上种种,指向同一个结论:正因为拒绝“红线”,才有了后来被称为“东方舞台的奇迹”的《茶馆》。  但是这个“十七年”话剧中唯一没有“红线”的奇迹之作,在被改编成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之后,被强行植入了一条明晃晃的红线。虽然这部改编剧集在去现代化上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各路演艺精英演技卓越,加入的各种故事也大多顺情入理,但是最后十集,为加“红线”太下本儿,因而悬置了此前好不容易营造的悲剧气氛(姑且不论对《茶馆》原著喜剧元素的拆解)。《茶馆》爱好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一部怀旧的、悲情的、无望的《茶馆》,那调调昂扬了起来,亢奋了起来。  这十集《茶馆》强调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以秦利民、王二拴、常喜贵为主力的中共北平地下党,他们甚至团结了松二秀、大傻杨帮助他们传递出了《北平城防兵力图》(如假包换的谍战故事啊)。另一个是以沈处长、庞海顺、庞四奶奶为代表的恶势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无恶不作。首先是红蓝对抗善恶对垒,其次是为了铲除敌方势力,我方地下人员秘密开会、联络接头、将计就计、斗智斗勇,好不热闹。就这样,《茶馆》,在“十七年”里小心翼翼地回避了“红线”的《茶馆》,赫然呈现出“三红一创”年代特有的红色气息。“红线”就这样毫不费力地加上了,是耶非耶,成耶败耶,看过的人各凭良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