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电视购物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电视购物会没落)

电视购物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电视购物会没落)

更新时间:2021-12-30 02:56:20

直播带书会是风口吗?

□ 卢昱

近日,某人气主播开启了一场长达16小时的图书专场直播,换来了近8000万元的销售额。有人说这个销售额让出版业惊诧,该主播所宣称的“1元直播卖书”突破图书成本底线,挤压了出版方的生存空间,激怒了出版界的一些敏感人士。还有人指出,这场直播巧妙地用图书来成功引流,使得主播与销售平台合力绞杀书业。

其实,所谓的直播带书可能对书业造成绞杀,颇有杞人忧天的意味。8000万元销售额的消息,更像一条小鲇鱼,在搅动出版巨鳄们的生存环境,也激活整个行业的活力。

早在2016年,一些对市场敏锐的出版社,就意识到直播营销所蕴含的能量,开始尝试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去年以来,这股直播风,更是迅猛袭来。直播,可以通过知识讲解、表情、动作等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出版业重新审视自己,更好地围绕读者展开服务。

面对直播“热”,出版业具有诸多核心优势:占有丰富的原创优质内容资源、拥有吸纳粉丝能力强的作者资源、具备较高的公信力和品牌认知度。出版机构恰好可顺势而为,拥抱直播风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多位出版人担忧,直播带书会让有品质的好书因成本高而逐渐淡出市场。其实,好书从来不会没有市场,市场售价甚至超出定价。哪怕到了旧书交易平台,此类好书一旦上架,便被抢购一空。倒是一些出版社急功近利,将各类粗制滥造、版权不清,甚至以删节改编欺瞒读者的图书供给读者。此类图书最终的归宿,可能是按公斤计价在地摊上售卖。

也有人指出,图书市场的生态一再被电商破坏,整个出版界利润一再降低,此时越发需要出版界多出高品质的图书,争取在供应链上获得更多议价权;同时恰好可以借助直播等手段,绝地反击,绕过中间商的克扣,为读者提供端对端多元阅读和内容服务,甚至搭建出自己的销售渠道。

从“有效信息触达”的角度来说,直播架起了作者、出版者、读者之间的立交桥,构建了新的触达用户的方式。出版机构可以通过直播,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互动,传递产品和品牌理念,甚至反哺图书产品的开发。比如有读者提出出版商要注重细节,有些绘本与三四十年前的小人书相比,太缺乏诚意了,选择大开本,信息少、价格贵;有的绘本所用纸张过于锋利,经常把孩子的手指划破。这些信息,或许可以让出版商改进图书,在点滴间推动出版业态升级。而对于一些小众图书来说,直播可以更加垂直地寻找读者,结合社群营销,提高受众的匹配度。

当然,直播带书,也需主播拿出更多真诚,尽量少贩卖焦虑。图书主播们不能再以“低价”为噱头,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多读书、读透书,真正将好书推到大众面前。

何必“拿来主义”

□ 李梦馨

优酷再陷抄袭风波。近日,优酷2022精品先鉴会上,一档名为《鱿鱼的胜利》的综艺引发网友关注。该综艺被定位为智力和体力的挑战、大型儿时游戏回忆杀。不过,从名字到内容,连同海报所用圆圈、方块、三角等元素,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韩剧《鱿鱼游戏》。此外,与《鱿鱼的胜利》一同发布的,还有优酷官宣的另一档综艺《了不起的舞社》,主打国内首档女子齐舞舞社选拔真人秀,该综艺同样被指与韩国女子舞团竞技综艺《街头女战士》定位相似。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争议,并很快被搬运到韩网,遭到群嘲。随后,优酷回应此事,称“因工作失误,误将新综艺《游戏的胜利》已经被‘毙掉’的设计初稿在招商会现场进行了使用”,并发布了节目新的海报,海报已改名为“游戏的胜利”。

不过,相较原版海报,新版海报制作水平难免粗糙了些,像是仓促之中赶制出来的,而且平台的说辞也难以深究,质疑的音量反而越来越高,“难道说初稿就可以抄袭了吗?”一来一回间,关于优酷新综艺的热度算是炒起来了,部分网友甚至怀疑这是否从始至终就是一场平台自导自演的戏码。

不难推断,平台方也想借《鱿鱼游戏》火爆全球的东风,如法炮制一档类似综艺,但未经版权方授权,明目张胆地抄袭,以致落人口实,这是平台必然承担的后果。

但问题在于,当战火蔓延到国外,网友炮轰时,炮火却并非完全落在平台身上。近年来,中韩网民对于一些文化事项的起源,一直争议不断。同样与《鱿鱼游戏》有关,前段时间就有韩国教授称吴京在电影中身穿的绿色运动服,抄袭了《鱿鱼游戏》中的绿色运动服,从时间先后上讲,该言论自然是无稽之谈。然而,优酷这次抄袭却硬生生地授人以柄,不光败坏了自身的口碑,也影响了国内文化产业的整体名声,甚至“丢了国人的脸”,如此看来网友的愤怒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愤怒也好,嘲讽也罢,真正意图还在于呼唤更多优秀原创综艺和原创剧集。一段时间内,抄袭国外综艺节目现象屡见不鲜,打开综艺节目片单,除了照搬他人创意的,就是引进国外版权的,真正属于原创的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国内综艺制作水准的提升,越来越多原创精品综艺赢得观众叫好,同时,观众对于抄袭行为也愈发不能容忍。在此前提下,仍有平台以模仿为先,以拷贝为荣,继续奉行这种低劣的“拿来主义”,就注定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值得其他制作方引以为戒。

面对国内丰富的文化富矿,何必要甘居末流,仅仅做一个模仿者?是时候该摒弃这种坐享其成的逐利思维了。回归匠心,专注原创,生产出更多富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这不仅是一个平台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电视购物套路咋那么多

□ 泉子

近期,一则电视购物广告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被网友们疯狂转载,视频展示了普通灶头与放上某品牌“燃气节能罩”灶头之间的强烈对比,伴随着两位主持人夸张的“效果解说”,画面中燃起了一簇蓝紫色的“魔法火焰”——不仅无法被吹风机吹动一丝一毫,而且不会点燃靠近火焰的纸巾。这则“假得明明白白”的广告“火出圈”后,引来热议不断。虚假电视购物广告“套路”何时休,又一次被人们广泛讨论。

其实,电视购物这种零售模式本身并没有错。即使当前网购方兴未艾之时,电视购物“打个电话,就能下单”,也保有“短平快”的优势,仍不算落伍。

之所以“负面信息”缠身,是因为有的商家和制作单位把这种“优势”玩坏了,成了不做产品做“陷阱”。

“魔法火焰”不是个例。运用后期P图的方式夸大产品性能,这已经是许多虚假广告中惯用的伎俩。一些宣传,甚至连“五毛特效”都算不上。曾经有一款“无敌炒锅”,号称硬度堪比电影中美国队长的盾牌,主持人拿来电钻,看似冲着锅底使劲儿钻,实际根本没碰上,只靠后期修图,显得火星飞溅。

夸张的话术也不可少。“不要998元,只要98元,幸福带回家”“厂家亏本冲销量,别再犹豫了,优惠只此一次,快拿起电话抢购吧”……声嘶力竭的宣传,营造出一个个“不买就得后悔”的氛围,更有现场砍价、要福利环节,主持人和厂家代表把剧情值拉满,令不少观众还被打动“入了戏”。而现场举证其实最打动人。节目仿照“访谈类”“分享会”“新闻节目”包装一番,专家证言、权威认证、产品试验等内容环环相扣。所谓“老教授”们对治疗失眠、减肥瘦身的科学方法侃侃而谈,饱受多年脱发苦恼的李先生、产后过于肥胖极度不自信的王女士又现身说法谈使用前后“巨变”……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难免有消费者被洗了脑、动了心。此外,还有所谓“限时”“限量”的免费活动。商家设置诸如“前500名打进电话免费领取”等说辞,等到消费者信以为真打电话订购时,却被告知“不在免费名额之内,但可以得到节目中未说明的其他优惠”。如若不立马购买,便有一个个电话“轰炸”过来。随着商家游说消费者次数的增多,交易成功的几率也随之上升。

上述种种,真是不胜枚举。电视购物为何套路多,与针对的群体有关: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电视购物的主要受众为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他们是电视购物的“铁粉”,更关注养生保健、减肥塑形等方面的产品,也弄不懂“检索资料”“查看好评”等多种确认方式,对许多产品的大致价格没有明确的概念,外加上一点贪小便宜的消费心理,就成了商家眼中的“完美顾客”,也成了虚假广告宣传的最主要受害者。

这么多年来,电视购物负面消息频出,尽管相关部门对此进行多次整顿,但虚假广告并没有在屏幕上消失,种种套路还在不断翻新。从根本上看,还是由于社会对此关注不够,行业的规范没有进一步完善所导致。消费者应当警惕广告中虚假的演示和承诺,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切勿轻易交上“智商税”。但笔者认为,电视购物节目的大部分观众是弱势群体,理应对他们有更大的保护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及时弥补规则漏洞,持续加大审查与处罚力度。否则,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