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2021年新出来的电视哪个最好看(2021最火的电视有哪些)

2021年新出来的电视哪个最好看(2021最火的电视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2-01-06 11:17:03

2020年是网剧大年,台播剧地位遭逢威胁。2021年则迎来反转,网剧热度不再延续,电视剧的声浪反倒涌起。从年初到年底,接连有口碑大剧开播。

如果说,去年电视剧的特点,是向平民美学的传统电视剧回归;那么,今年电视剧最主要的创作趋势,是正剧成为行业主流,主旋律占领品质高地。

不论是广电总局出题的主题创作,还是常规的都市剧、生活剧,或是谍战、涉案等类型剧,都呈现出这一特点。客观地说,这是对过去“电视剧是拍给年轻女性看”观点的强有力冲击。不论受众性别如何,审美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与此同时,社会情绪更加澎湃,但社会话题剧的抒怀价值和发泄作用减弱了。长篇幅电视剧“去水化”现象依旧明显,甚至还出现了“对半砍”的情况。

客观地说,在行业尚冷的大环境下,电视剧的求变之路正入佳境。故此,我们以艺术水准为标尺,综合考量热度、口碑及题材难度,选出了8部代表电视剧,以期从作品层面勾勒2021的电视剧业态。

以下是详细评述。排名不分先后,依播出时间顺序排列。

《山海情》

《山海情》开播前,或许没有人能想到,在“后QQ农场”时代,普罗大众还会如此牵挂一个“种菜”的过程。彼时半夜准时醒来上网“偷菜”,如今每天打开电视看种蘑菇。看着蘑菇在村民们手上长成,“荣誉村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

《山海情》打破了扶贫剧不好看的刻板印象。它费尽千辛万苦,夯实了真实基调,把当年方言、戈壁、沙尘暴的西海固勉力再现。不过,它又没有拍成纯粹纪录片。相反,村民们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过程,还能提炼出颇多爽感。

《山海情》还是近年来唯一的配音版与方言版观众评价如此悬殊的国产剧。不同口音方言造成的交流障碍,一方面带来了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苦卓绝。剧中的一口西北腔,展示出了当地人的豪爽、淳朴和坚韧,让人物塑造更加细致立体,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但那些在脱贫之路上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不应被忘记。《山海情》以质朴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悲喜剧融合的正剧表达手法,为扶贫办干部、“下乡”教授、乡村教师等普通人写就了一篇浪漫史诗。

《觉醒年代》

如果要在2021年挑一部年度剧目的话,那一定非《觉醒年代》莫属。

这部于今年2、3月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主旋律剧,首播不温不火,却以一种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持续发酵。收官时,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人数只有2万人,如今接近40万人。在《觉醒年代》身上,主旋律剧与网红剧得到了统一。

这部剧从1915年讲起,描摹100年前古老中国关键6年思想史,风云激荡年代的思潮流变,这些思想和组织的准备直接促成了国家转轨,民族觉醒。

这部剧写了新旧之变。陈独秀与李大钊以《新青年》为基,竖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追随者众,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沈尹默、高一涵、毛泽东…批判者也多,辜鸿铭、黄侃、林纾等满清遗老遗少,攻伐不断、辩论连连。

这部剧讲了共产主义信仰的渐进。从李大钊成为宣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再到陈延年、陈乔年由无政府主义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陆续成立,建党伟业在嘉兴的红船上完成。

过去,主旋律剧多以“穷”闻名。这部剧在制作和质感上则下了大力气。毛泽东雨中奔跑,见街头卖子女时的冷峻;鲁迅写狂人日记,酣畅之时的情难自已;陈独秀家门口泥泞小路,须得铺上砖头才能前行的隐喻……见实亦见史。

《觉醒年代》最澎湃的情感,莫过于浩然之气。这股气,可以穿透思想史、社会史,也可以穿透病态的剧集市场模式。这股气,是爱国者、救国者的正气,是开拓者、斩棘者的毅气,是理想主义者不断奋进的真气和勇气。

虽然《觉醒年代》的创作过程百转千回,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史事展现有隐笔、曲笔,但成片仍然当得起“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考语。这样的作品为国家所需要,为观众所需要,更为历史和现实所需要。

《小舍得》

这几年,教育题材是都市剧热门。聊这类型,就不得不提及柠萌的“小”字系列。谈论教育话题的“小”字三部曲,《小舍得》是第三部。

《小别离》聚焦留学,《小欢喜》瞄准高考,《小舍得》对准小升初。这部剧延续了前两部剧对家庭关系与教育问题相互羁绊的深度挖掘,并再度拓展了教育题材剧的创作边界,以“原生家庭”为根多向度地拆解了复杂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在《小舍得》中,对于现实生活的教育困境,我们能看到多重矛盾。一边是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和解绑,另一边是课外辅导班“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对手”的宣传;一边是政府为教育资源平均进行的多重调控,另一面是家长对“学区房”“对口名额”的盲目追求……

同时,教育问题还是个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从开篇南家聚餐上的暗流汹涌,到为送孩子上奥数班的多方运筹;从非血亲姐妹间的微妙制衡,到夫妻、亲子间动态推拉的细腻关系。可以说,《小舍得》串起了中年人生八爪鱼般的挠心。

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政策调整密集。尤其是今年,“双减”政策让教育领域再度涌上风口。新政策的推行总会引发各方讨论,但过往的磨合也值得反刍。《小舍得》没有因为规避教条化而选择模糊政策,反而尽全力把重点的教育政策调整都融入到情节中,并通过剧中人物的选择作出了感性的价值引领。

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剧迷这样描述《小舍得》的“蜜汁魅力”:明明几集看下来没什么大事发生,数数整部剧也就是辅导作业、报课外班、换学区房……这么几个大冲突,但就是看到停不下来。这就是切中现实肯綮的妙处。

《叛逆者》

昨天,总台央视公布了今年央视频播放量排名前十电视剧榜单,《叛逆者》以18865万的播放量位居首位。

可以说,横空出世的《叛逆者》让硬核谍战剧突破了近年的圈层之困,再次回到高光之下,接受掌声和礼赞。

《叛逆者》以成长取代了成熟。以往的谍战剧男主们出场时,基本已是成熟的革命战士。《暗算》中的钱之江、安在天,《风筝》中的郑耀先,《借枪》中的熊阔海…都是天授神通,学艺过程皆略过不谈。《叛逆者》则不然。

它完整展现了一个国民党复兴社干部特训班的学员如何加入共产党阵营的过程。可以说,心路历程的描摹从未如此细微,人物弧光的建立从未如此清晰。

《叛逆者》构筑了一个粘稠而写实的“类职场”生态。剧中既有谍战的奇情和跌宕,也有日常的氛围和体感。两者互为犄角,互相加持,故事可信度和鲜活性倍增。在时空轮转中,这部剧写出了一种复杂性,写出了一种高级感。

《叛逆者》还回答了信仰从何而来的问题。在刺杀敌酋和锄奸铲逆的过程中,林楠笙越发看清国民党反动派真面目。在同志牺牲和社会危急的节骨眼,林楠笙越发需要新的信仰为之提供力量。他在香港听到了来自延安的广播《论持久战》,选择了投向正义一方。每一步跋涉都无比艰难,每一笔书写都令人动容。

这部剧的骨子里流淌的是硬核谍战剧之血,但其并非一味地走前人的老路。从审美到价值,从人物到故事,从道具到影像。《叛逆者》完成了迭代。

《扫黑风暴》

今年的暑期档剧集中,《扫黑风暴》无疑是最特殊的一部。

继2017年《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后,卫视黄金档少有这般体量的涉案剧亮相。更遑论,这部剧还改编自那些曾全国轰动的事件——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黄鸿发案…大案、凶案、要案,桩桩牵动人心。

取材自真实素材,就意味着要对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进行一定的展示。

这部剧没有沉迷于渲染血腥离奇、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以相对克制的姿态,在保证剧情浓度、案情和手法表达合辙基础上,用精密的镜头调度和氛围感视听,走出了一条预料之外的“扫黑之路”。虽少有残忍镜头,却足够惊悚。

扫黑不易众所周知,它要面对投机钻营的黑恶势力,还要应对好官场的灰色干扰,识破内部的跑冒滴漏,辨清普通群众的私心与纠结。它靠的不是速战速决、一枪定生死的力战,而是需要一线扫黑除恶的政法工作者和干警在利益齿轮啮合的绞盘中顺藤摸瓜,努力抵抗黑暗的蔓延。这一点,《扫黑风暴》做得充分。

这部剧采取的是一种“新案套旧案”的形式,先用多条并行的新案拿住观众的眼球,再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引出陈年旧案。可谓是案中有案,环环相扣。再加上与现实的强关联,直看得人感叹《扫黑风暴》的现实和大胆。

总的来说,《扫黑风暴》社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剧情张力到中盘时有所松懈,几条叙事线的咬合也不紧凑,收尾更是有些草率。如何在“破尺度”的情况下把戏写饱满,后来者仍需努力。

《理想之城》

《理想之城》是一部打破常规的行业剧。

它以建筑行业为背景,紧扣职场进阶和逆袭这一脉络展开剧情,从造价师的职业视角见证建筑行业的风云起落,对接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代主脉搏。

《理想之城》的巧妙之处,是兼得人物的深层稳定性、共情性与戏剧的对抗性。过去,行业剧一般是人物剧,人物是写立体了,可戏的跌宕性不足。

这部剧则开场就是农民工讨薪的事件。好不容易安抚好群众,各式各样的麻烦又接踵而至。临时墙体的倒塌、事故责任的判定、每方势力的互相推诿甩锅、集团内部审计的艰难……更难得的是,这部剧并没有为了冲突而冲突。在激烈的戏剧矛盾之中,建筑行业的逻辑、建筑生态的隐喻,也拆解得一清二楚。

行业剧要拍好,职场戏必须要真。《理想之城》不仅描摹了职场社畜的日常,更讲出了一个大集团内部的险滩暗流。每个人都拧紧了发条,疯狂自转。

这部剧的职场戏有很强的代入感。不管你是不是建筑人,也不管是身处国企、民企,就职于大厂、小坊,总能从这群湍流溯波的职场人身上找到共振点。

另外,这部剧还透视了过去30年“造城”运动下国人的理想飞扬和欲望扩张。人与房的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乡土与城市的关系不断变化,成为越来越重的时代议题。当代年轻人期望有人来回答他们的疑惑。

可惜的是,《理想之城》没有获得应有的热度。虽然近两年观众对行业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行业剧的热度却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状态。这或许就是行业剧的尴尬处境:不真实的时候,网友还吐槽两句;一旦真实了,却又不愿意看了。

观众是需要引领的。这不是让创作者凌驾于观众之上。而是说,你源源不断推出优质作品,劣币就不可能驱逐良币。

《功勋》

《功勋》用单元剧的叙述方式,展现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丰功伟绩。通过他们的视角,以微观突出宏观,侧面书写了共和国的辉煌史。

用6集来讲国家功臣的一生,显然颇具难度。篇幅有限,人物的阶段选取就特别重要。《功勋》采取的是一种高光时刻的展示。比如,李延年的高光在朝鲜战场上,于敏的高光在氢弹研制上,屠呦呦的高光就在青蒿素的发现上。

虽然导演、编剧的风格各异,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一以贯之。服化道、场景、人物的语言,真实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点。用总导演郑晓龙的话说,《功勋》的创作可以有差异性,但拒绝伪激情、伪崇高和伪忠诚。

既然是为功勋作传,就必须尽可能地还原时代和接近传主。剧中人固然由演员扮演,但在服化道、摄录美等诸般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为演员和观众提供了强有力的信念感:当年的他们就是这般模样。这是写实主义美学的基本宗旨。

写实主义的美学,还体现在片头带来的震撼上。八位功勋人物,以演员带妆的形象出场。行进间,人物的脸部出现“幻化”,由年轻人变成真人晚年的形象。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群在流金岁月里留下深刻笔画的功勋人物,永远不会被人民所遗忘。

《对手》

临近过年,观众的期待值顺势拔高,想看些与众不同的作品。让间谍融入日常生活,讲述国安人员与间谍斗智斗勇的当代谍战剧《对手》是成色最好的一部。这类题材,本以为要大动根骨,没想到完成度还挺高。戏剧结构巧妙,演员表演尽兴,打法更是现实主义。

它不是追求强情节的传统谍战剧,而是将敌我之间的较量浓缩于双方的家庭、情感与生活之中。它充分发挥了故事中的时空优势,贴近了实际、生活和观众,同时又有类型片的魅力,让人总有一种恍然感:间谍竟然就在我身边。

从类型看,这是一部反007的间谍剧。剧中的间谍,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枪手、快刀客,而是苦逼的基层社畜:一个是睁眼就欠公司几百块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是每月固定工资的高中老师,中年危机已然上演,基层间谍上不了岸…

《对手》的难得是,写出了小人物的悲哀。李唐和丁美兮潜入大陆十八年,早就潜移默化把自己视为了当地人。补牙要用医保,买基金要看年化率,还时刻关注着自己的退休金。看到举报间谍的奖励政策,他们恨不得把自己举报了。之所以不投诚,不是因为理想,而是因为胆怯。怕穷,怕死,怕孩子早恋。

间谍这个大众幻想中的高能行业,在李唐和丁美兮身上成了“一声叹息”。谁能想到观众一直呼吁的“在国产剧中看穷人”,居然在一部谍战剧中实现了?再加上郭京飞和谭卓精湛又接地气的演技,看得人又可怜又可气。

《对手》是今年电视剧年稿榜单中唯一在播剧。去年的榜单,《大江大河2》入选,今年则是《对手》。对于好的作品,我们愿意尽快加持。

【文/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