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想逆袭,过程都差不多,最开始没经验、没技术、没资本,就只能拼血汗。
二战后日本的发家致富,其实和咱们差不多,中国当年有过“八亿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苦逼奋斗史,日本也是从纺织品、金属餐具等低端产业做起,然后点开科技树的。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所谓的“1美元女衬衫”,给美国南部的服装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尼克松在1968年竞选总统的时候,政纲之一就是要制裁日本纺织业。
不过鹰酱的招数,从来都是明枪 暗箭,1969年便拉上日本,要聊一聊交还冲绳行政权问题,而条件之一,就是要日本纺织业“自废武功”。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冲绳是由鹰酱实际控制,脚盆鸡一直如鲠在喉,如今机会来了,日本自然全力配合,甚至提出了“以线换绳”的口号。“线”就是纤维,也就是纺织品, “绳”就指冲绳,“以线换绳”也就是说,我不卖衣服赚你钱了,还把这块市场让给你,你把冲绳还我,总可以吧?
为此,日本向国内纺织业者支付了巨额救济补贴和产业转型金融贷款,总计1278亿日元;因主动减产而闲置的3.9万台纺织机械,也全部由政府买单收购,这一笔,又砸进去377亿日元,终于自己把自己的纺织业“砸死”了。
1972年,日美两国签订《纺织品贸易协定》,同一年,“归还冲绳”谈判也尘埃落定。主持日美贸易谈判的田中角荣,因“自残有功”,一时人气大增,为后来当选日本首相奠定了政治基础。
尽管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脚盆鸡根本没把冲绳完全收回,如今当地仍有鹰酱的驻军,属于冲绳领空的“嘉手纳空域”,仍归鹰酱掌控,日本飞机如要通过,必须提前申请,否则就有可能被击落——我自己家房子里,蹲着个恶汉,进出还要绕着走,凑近了还要挨揍,这算怎么回事呢?
还有个题外话就是,鹰酱故意为之,把钓岛和脚盆鸡私相授受,给那兔添了恶心,贻害至今。此是后话不表。
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进入70年代,日本开始点开“科技树”,产业迅速升级。很快,鹰酱就要在半导体产业,对脚盆鸡展开更残酷的绞杀……
02 宠物尾巴太翘,主人应该咋办?美国的高端芯片产业为啥这么牛?因为动得早,跑得快。
1947年,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晶体管;
1957年,仙童公司发明集成电路;
1966年,IBM制造出第一个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1971年,英特尔成功研制世界首个商用微处理器,1974年,率先推出8位微处理器 8008。
……
不服不行,当年的鹰酱,就是人类向半导体进军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如今手握几乎所有底层技术的专利权,做行业老大,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脚盆鸡是怎么追上来的呢?
其实和当年遣唐使“长安朝圣”一样,没有自己的原创,就是“拿来主义”,然后精雕细琢到极致——反正我不能发展军事科技,只能做民用,那就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
作为追赶者,日本的路数其实和咱们也挺像,主要靠政府统一部署甚至统一领导。
比如1976—1980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大致相当于咱们的商务部 发改委)牵头组织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该项目集合了当时日本Top 5的计算机公司:富士通、日本电气、日立、东芝、三菱电机,各科研院所,如通商产业省电气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等等,也都参与进来“集团冲锋”。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率先研制出CMOS技术,一举打破英特尔的行业垄断地位,还发挥自己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提出了霸气的10%规则:
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同等性能条件下,报价一定要比英特尔和AMD低10%。
怎么样,不服来战啊?
从1978年和1985年间,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占比,从55%下降到40%,而同期的日本,则从28%上升到46%,日本公司的全球份额已经超过了美国。
在政府大力扶植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小宇宙爆发”,控制了除高端芯片之外的国内市场(和今天的某国非常非常像),尤其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更是碾压全世界。
那个火热的年代,NEC、日立、东芝等日企,稳居世界半导体产业前十,美国DRAM市场70%的份额都被日本占据。到1986年,DRAM市场上还“活着”的美国企业,就只剩下摩托罗拉和TI(德州仪器)两家了。
怎么样,嗅出熟悉的味道了吧?
不过,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当年鹰酱要对付的,不是一个对等的“对手”,只是带着绳套的“宠物犬”,所以打法要轻松得多。
那你说,接下来鹰酱该怎么办呢?
03 第一次日美半导体协议1984年,在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以下简称SIA)的游说下,美国通过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同年成立知识产权委员会,限制本国技术交流。
这就是说,日本被“卡脖子”了,自此失去了廉价的技术来源,还要为先前的技术使用,支付高额赔偿金和专利费。
这还不完,1985年6月,SIA悍然提起贸易诉讼,理由是:
日本半导体产业在日本国内封闭的市场结构下,进行非正常的设备投资,并以过低的价格出口,破坏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秩序。
话有点绕口,但在此不需解释,因为类似的措辞,咱们这两三年见得多了。接下来的事,咱们这几年也没少见:
当年6月,IBM、惠普等企业对诉讼也表示支持,诉讼文本正式备案;
7月,微软公司起诉日本倾销 DRAM;
7月,美国开始对日本市场进行调查;
9月,英特尔、AMD、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联合指控日本倾销可擦除可编程存储器(EPROM);
10月,TI(德州仪器)指控日本公司倾销;
12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对日本DRAM进行反倾销调查。
……
鹰酱不愧为“霸道总裁”,我不管你调查结果如何——先对日本的EPROM征收188%的临时反倾销税,对DRAM征收108%的临时反倾销税——交了钱再说话。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谈判,结果可想而知,1986年8月,日美双方发表《日美半导体协议》,9月正式签字。
美国“大发慈悲”,暂停针对日本的倾销诉讼,但是作为交换,日本要主动“引狼入室”,帮助改善美国公司在日本的市场准入状况,还要主动断绝在美国市场的“倾销行动”。
具体要怎么做,比如说——
日本要成立专门组织,改善外国客商(其实主要美国人)在日本的销售条件,帮扶外国半导体厂商,扩大在日本的销售量,为外国公司(其实主要是美企)在日本的销售量提供担保。
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必须由美国商务部给出市场指导价,以此为红线,只能卖高不能卖低,否则就要裁定为倾销。
还有一条20%条款,就是说,要保证5年之内,外国公司要占到日本国内半导体市场20%的份额,对此,日本表示“理解”、“欢迎”、“并努力帮助”。
这个套路,在咱们中国人看来,伤害性不小,侮辱性极强,即使当年李中堂在马关,也不过如此吧?
照说,这鹰酱该满意了吧?
还差得远呢!
04 到底谁是渔翁?1987年1月,这协议生效还不到半年,鹰酱又说了,你日本给我打马虎眼,你们在第三国的销售价格不符合规定,我要“替天行道”维护“国际正义”,你们必须在30天内停止在第三国的倾销行为!完后还催着脚盆鸡,赶紧把蛋糕切出来——60天内,扩大日本市场的外国半导体销售额。
3月,美国说,日本没有遵守贸易协议,不容分辨,里根总统宣布对日本出口商品征收3亿美元的关税;
4月,对日本的部分彩色电视、电脑、电动工具加收100%的报复性关税,对DRAM加征12—35%的反倾销税。
这么一折腾,到1990年,日本的关税率已经从1967年的7.3%降到了2.5%,而同期的美国是3.1%,欧共体也不过2.8%,脚盆鸡已经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关税率了。
但是,美国还是不满意,原因出乎意料——这一波骚操作,自己没得利,反而让日本发了横财。
这又是为啥?
很简单,1986年的半导体协议,限制了日本半导体出口,全球供给大幅削减,可是世界范围内的刚需,并不减少啊,再加上同期的日元升值,于是这半导体产品的价格,嗖的一下就涨上来了,部分产品甚至翻到之前的2—8倍。
到1989年初,日本借着这一波“牛市”,额外收割了30—40亿美元的超额利润。美国非但没从价格上涨中获利,计算机行业还遭受了重创。
但问题是,市场既然空出来了,鹰酱为什么填不上呢?
因为真正“渔翁得利”的,是后发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它们吃到了这一轮市场上涨的红利,还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扶持,又近水楼台学到了日本精细化管理的产业模式,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
到1992年时,韩国已占到世界DRAM市场的25%,日本货“质优价廉”的优势,至此一去不复返。美国虽说损人不利己,但无心插柳,给日本培植了两个强大的对手,也算不白忙。
这期间在1987年,张忠谋先生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平平无奇,但在当年却是破天荒创见的新玩法——“代工模式”。
就是说,把半导体产业的三个领域: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人为地分割开,鹰酱你就在硅谷专心做设计,到时候把版图给我,我负责建厂、雇人、买设备,给你代工制造。至今,这一模式已成为业界主流,台积电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正向着3nm芯片的量产商用而冲刺。
日本半导体企业当时普遍不认可这种方式,不愿意“术业专攻”,转型“代工”企业,坚持设计、制造、封测三合一的垂直整合生产模式,于是乎,前浪便被拍死在沙滩上。
当然,这最后一刀还是鹰酱捅的。
1991年,第一次日美半导体协议到期,鹰酱说,过来啊,咱俩再谈谈吧……
05 第二次日美半导体协议有了前车之鉴,鹰酱这次学乖了——你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出口价是多少,我不管了,免得我定价过高,国际市场跟着飞涨,你又要发横财,但是你们日本市场准入的事,没得商量,我就是要把你的国内市场给冲垮喽……
还记得上一轮谈判中,那个“20%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吗?其实这老些年,脚盆鸡半推半就,根本就没实现。于是这一次,“20%”就成了日美争论的焦点。
日本很委屈,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啊,本国市场已经够开放了,只是最近经济萧条,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所以外国公司拿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吗。
美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句话,说你干不干?不干,接着打贸易战制裁你,直到打服为止!
服了,I 服了 U……
1991年,日美达成第二次半导体协议。
当年第三季度,外国企业在日本市场上的份额,就从8.5%飙升到14.3%,再到1992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6%。日本在美国的强硬逼迫下,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心扉”。
政治上没有完全主权,技术上被“卡脖子”,市场上被后来者分割,生产模式被“代工厂”降维打击……日本的半导体产业,终于被美国彻底打垮,全球市场份额跌破到20%以下,随后错失了世纪之交的信息技术革命,进而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看客。
这第二次半导体协议,后来终究也没有续签,因为实在用不着了——你对我已经没了威胁,咱俩又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多说一句的是,就在日本垄断全球DRAM市场时,美国人已经默默地耕耘起了技术含量更高、知识产权壁垒更深厚的微处理器,英特尔就表示:
我们有意专注于微处理器,是因为微处理器市场周期波动最小。
随后到来的PC时代,英特尔微处理器成为实际上的国际标准,英特尔凭借与IBM、微软的合作,结成所谓“Wintel”联盟,垄断了个人电脑软硬件市场。彼时,DRAM市场一片红海,韩国半导体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极限价格死磕日本厂商,美国却坐观虎斗,静悄悄赚取垄断利润。
多年以后,鹰酱阴沉的眼神,又越过脚盆鸡,落在了太平洋对面的那兔身上。这一次,历史会转折,会超越,还是会重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