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于哪一年)

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于哪一年)

更新时间:2022-03-06 12:51:38

18、汽车:开始于19世纪末。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10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同年的11月2日专利局正式批准,由此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诞生。

卡尔·本茨是世界公认的汽车发明者,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卡尔·本茨对机械制造是非常感兴趣的,1879年12月31日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经过多次的实验和改进,将这款发动机成功改制成火花塞点火内燃机。卡尔·本茨研究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拥有火花塞点火、循环水冷却、钢板弹簧悬挂、前轮转向、后轮驱动、制动手把和齿轮齿条转向器等当时最先进的结构,当时这辆三轮汽车被命名为奔驰一号。

卡尔 本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 奔驰汽车公司。此后,德国人哥德利普 戴姆勒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安装了自己研制的汽车发动机,以每小时18千米“令人窒息”的速度行驶,人类历史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诞生了。1890年戴姆勒成立了公司。

谁是汽车的发明者?法国人抱有不同的观点及看法。法国人认为,在德国人之前,法国的戴波梯维尔在1884年就发明了汽车并申请了专利。但遗憾的是,他此后并没有再去研究汽车,而是把发动机用到了工业生产中,最终成为工业发动机制造商。但值得肯定的,法国在汽车发展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法国人仍然是汽车工业的先驱,是法国人让汽车制造真正意义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的诞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工业炼钢技术: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成为迄今为止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实物。充分说明从春秋晚期起,中国就开始有炼钢生产了,炼钢生产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所谓炼钢,由于铁水中含有C、S、P等杂质,影响铁的强度和脆性等,需要对铁水进行再冶炼,以去除上述杂质,并加入Si、Mn等,调整其成分。对铁水进行重新冶炼以调整其成分的过程叫作炼钢。

炼钢的主要原料:含炭较高的铁水、生铁、废钢铁。为了去除铁水中的杂质,还需要向铁水中加入氧化剂、脱氧剂和造渣材料,以及铁合金等材料,以调整钢的成分。含炭较高的铁水或生铁加入炼钢炉后,经过供氧吹炼、加矿石、脱炭等工序,将铁水中的杂质氧化除去,最后加入合金,进行合金化,便得到钢水。

19世纪中期,欧洲炼钢仍然采用搅拌法,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半熔后,放进熔池中再进行搅拌,借助搅拌时空气中的氧气将生铁中的碳氧化掉,其实这正是1600多年前中国汉朝时代出现的炒钢法。1860年在英国大约有3400多座搅拌炼钢池,通常每12小时一般搅炼一池,每池250千克。

在搅拌池中炼钢很难控制钢中碳的含量,且耗费很大的人力。到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H.Bessemer,1813~1898)创造了一种转炉炼钢法,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贝塞麦是一位法国大革命时逃亡到英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儿子,少年在离开乡村学校后当上铅字浇铸工,17岁开始经营生产金属合金和青铜粉,在参加英、法与俄罗斯对抗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他亲眼目睹用生铁或熟铁制造的炮身经受不住火药的爆炸力,常常产生爆裂,因此促使他寻找一种生产钢的方法。

贝塞麦注意到一些固态的铸铁块在熔化前,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而脱碳了,其中这种氧化作用就是搅拌法炼钢的原理。他没有学过化学,不了解这个原理,但却使他考虑到把空气鼓入铁水中炼钢。于是在1856年的一天,他在伦敦圣潘克拉斯(St.Pancras)建成一座炼钢炉。

这是一座固定式容器。可盛放350千克铸铁,他把空气加压鼓入容器中后,当时反应的猛烈程度,让贝塞麦大吃一惊,因为他没有估计到铸铁中碳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以及其他杂质与氧气的反应会放热。10分钟后,当杂质已除去后,火焰就平息了。切断加压的空气流。金属被注入锭模中,经测定是低碳钢。1856年8月11日,贝塞麦在切尔特南(Cheltenham)不列颠协会的会议上公布了这一创造发明。

20、口服避孕药:开始于1960年。口服避孕药的发明人,是美国化学家卡尔·杰拉西。卡尔·杰拉西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成员。而他最为人所知的称号是“人工避孕药之父”。

卡尔·杰拉西1923年生于奥地利,在19岁时就获得了第一项专利发明。杰拉西1945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59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杰拉西在化学领域卓有建树,共发表过1200篇学术论文。他是唯一一位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章的科学家,并获得首届国际沃尔夫化学奖、美国化学界最高奖——普里斯特利奖等多项荣誉,1999年被《泰晤士报》评为“千年最有影响力的三十大人物”之一。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名誉教授,1951年杰拉西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墨西哥城研发成功炔诺酮,它是避孕药合成分子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类固醇口服避孕药,他被称为人工避孕药之父。这类药物含有女性性激素和黄体酮的合成成分,通过阻止排卵防止怀孕。

避孕药被评选为第二个千年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项重大发明之一。口服避孕药是最常见的药物类避孕方法,是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成,避孕成功率极高。口服避孕药的发明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口服避孕药的三位发明者中,还有一位是中国人,他就是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张明觉。张明觉又名张民觉,他与格雷戈里・平卡斯、约翰・罗克一起被誉为口服避孕药之父。

21、核裂变:开始于1939年。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奥托·哈恩(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228Th)。以后又发现射锕(227Th)、新钍1(228Ra)、 核裂变 新钍2(228Ac)、铀Z(234Pa)、镤(231Pa) 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哈恩的重大发现是——重核裂变反应。

对于改变人类生活与发展所产生的后果而言,核裂变的意义十分巨大,同为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它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意义。奥托·哈恩也因此荣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核裂变的哈恩,所有人都知道他不是纳粹主义的拥护者。哈恩曾讲过这样的话:"我对你们物理学家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任何时候也不要制造铀弹。如果有那么一天,希特勒得到了这类武器,我一定自杀。" 哈恩极其不愿意让纳粹政权掌握原子能技术,拒绝参与任何研究。1945年,他和海森堡等几位原子科学家被送往英国拘禁。1946年初获释回德国后,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

22、绿色革命:开始于20世纪中叶。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比如以色列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惊人的90%以上。

在绿色革命中,世界上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它以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它成功地将中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

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中国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最杰出代表。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重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最终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第二次绿色革命:是指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活动,其目标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活动对世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相当于18世纪蒸汽机在欧洲所引发的产业革命一样,被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这场改革活动暴露出许多缺陷:比如技术和经济上要求高,耗资大而不容易推广;污染严重,能源浪费等。

后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世界上把它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只是指一种农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

23、六分仪:开始于1757年。六分仪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六分仪的原理是牛顿首先提出的。

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其误差约为±02~±1。

在航空六分仪的视场里﹐有代替地平线的水准器。这种六分仪一般还有读数平均机构。

六分仪的特点是轻便﹐可以在摆动著的物体如船舶上观测。缺点是阴雨天不能使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虽然出现了各种无线电定位法﹐但六分仪仍在广泛应用。

早期航海家在大海中沿航线航行时,需要不断确定航船所处的位置,即船所处的经度和纬度的交叉点。
航海家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船所处的纬度,需要有一种仪器,它能通过对地平线和中午的太阳之间的夹角的测量,或通过对地平线和某颗固定星之间的夹角的测量来确定纬度。最初,水手用星盘来测量太阳高度,但由于船的甲板是上下起伏的,这种仪器极难操作,而且不容易测算准确。

后来,人们用直角仪取代了星盘。航海图上的六分仪及两脚规、量角器、平行尺等早期航海仪器

1731年,哈德利发明了反射象限仪,并发展成了六分仪,即测量圆周的1/6的一种弓形仪器。哈德利曾和哈雷一起研制成功了一种反射望远镜。后来,他又制造了一种在海上测量角度的仪器。

24、电话:开始于1876年。电话的发明是英国人亚历山大·贝尔。贝尔出生在英国一个声学世家,后移居美国。187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开始专心研制电话。要研制成电话,先要把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变成声信号,在贝尔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在研究这个问题。

1875年贝尔在工作中看到电报机中应用了能够把电信号和机械运动互相转换的电磁铁,这让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开始设计电磁式电话。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带铁芯的线圈前,音叉振动引起铁芯相应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电流信号传到导线另一头经过转换,变成声信号,随后,贝尔又把音叉换成能够随着声音振动的金属片,把铁芯改作磁棒,经过反复实验,制成了实用的电话装置。1876年,贝尔又获得了美国的电话专利,他不仅发明了电话,而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话公司。

另外一种说法,电话之父不是贝尔。据《每日电讯报》之前的报道,根据解密的文件披露,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的发明者根本不是贝尔,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国科学教师。英国电话公司在50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但为了商业利益却一直守口如瓶。据伦敦科学博物馆馆长约翰·利芬称,这个秘密是他在博物馆中的故纸堆中发现的。发现的文件显示,早在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为了平息“电话之父”的争论,英国标准电话电报公司的工程师们就对一系列古老的电话机进行了测试,其中一些电话机的发明时间远在“电话之父”贝尔发明第一台电话之前。

实验结果显示,一部由德国科学教师菲利浦·雷斯发明的电话设备完全可以使用,而这部电话机发明于1863年,比贝尔的第一部电话问世还要早13年。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部电话传递的语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够工作。谁是真正的电话发明人,现在的学术界还有争论。

25、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法: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大约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尤其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Phoenician)是一种闪米特人语言。

26、电报:开始于1837年。电报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发明。两人的发明在1837年获得英国的专利。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方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

世界上首条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4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

27、机械钟表:开始于15世纪。机械表可分为两种:手动上链及自动上链手表两种。这两款机械的动力来源皆是靠机芯的发条为动力,带动齿轮进而推动表针,只是动力来源的方式有异。手动上链的机械表是依靠手动拧动发条作动力,机芯的厚度较一般自动上发条的表薄一些,相对来说手表的重量就轻。

自动上链的手表,是利用机芯的自动旋转盘左右摆动产生动力来驱动发条的,但相对来讲手动上链手表的厚度要比自动上链的小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士兵为了看表方便,把表绑扎固定在手腕上,举起手腕即可看清时间。1918年,瑞士一个名叫扎纳·沙奴的钟表匠,听了那个士兵把表绑在手腕上的故事,受到启发。他开始制造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用以装皮制或金属表带,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从此,手表就诞生了。

1656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出了第一个实用的机械摆钟。1658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明了有摆轮的怀表

28、无线电:开始于1906年。关于谁是无线电台的发明人世界上还存在争议。

尼古拉·特斯拉1893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特斯拉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也拥有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这一举动可能是受到马可尼在美国的经济后盾人物,包括托马斯·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影响的结果。

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后,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这一决定承认他的发明在马可尼的专利之前就已完成。

无线电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从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从固定使用到移动使用等各个发展阶段,无线电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

29、摄影术:开始于19世纪初。大约24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他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墨家解释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就是著名的小孔成像原理。

尼埃普斯,是法国发明家。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于1826年拍摄出来的。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开始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5年,尼埃普斯委托法国光学仪器商人查尔斯·塞福尔(Charles Chevalier)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制作光学镜片。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

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英国化学家、数学家。发明了卡罗式摄影法,是底片的发明者。

30、铧式犁:开始于18世纪。犁发源于中国。在远古时代,祖先折树枝挖地松土,后来又把树枝绑在木杆上挖土。约夏商时,黄河流域一带出现了称“耒”的原始犁,即在木杆的曲柄上安一铜头,用它挖土。

用牲畜拉犁源于春秋时期。三国时期,牛耕犁已趋于完善。晋代,犁基本定型。犁首先传入亚洲各国,后又传入欧洲。18世纪,欧洲出现了壁犁,是一项重要发展。

所谓铧式犁,实际上是一种耕地的农具,为全悬挂式铧式犁,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准备。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

31、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开始于公元3世纪。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是历史上第一个将水从低处传往高处的抽水机,极大节省了人上下跑动来运水的时间,同时也十分省力,是一种用于灌溉的机械。

世界上普遍认为出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许多发明与发现之一。至今这种机器仍在埃及及欧洲部分地区被实际应用.。但后来的研究显示,它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

32、轧棉机:开始于1793年。18世纪末,美国的植棉业已十分发达,但采摘下的棉桃还要经过把棉籽与棉花纤维分离这一道工序才能作为纺织原料。古代轧棉完全依靠手工和压辊,效率非常低,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严重阻碍了美国植棉业的发展。

1792年,美国一位年轻人埃利•惠特尼,为寻找工作来到南部的棉花种植场。他亲身体会到剥棉籽这项工作的艰难,决心发明一种机器,代替人来从事繁重的劳动。他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设计出一台轧棉机。这台机器上面装有进料斗,可以把棉桃送到下面的栅格上,栅格下面有一个带很多小铁钩的滚筒,转动滚筒,铁钩就把棉花纤维从栅缝中钩下来,而把棉籽留在栅格上,再由一把旋转刷将棉花纤维收集在一起。

有了轧棉机,一人一天可轧棉花50磅,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了。比如用水车带动轧棉机,可以代替1000多人的剥棉工作。惠特尼的轧棉机很快在美国南部推广起来。从此,棉花种植就成为利润可观的产业。到了19世纪,美国的棉花种植业已超出当时的产棉大国印度,全球贸易中约90%的棉花产自美国。

33、巴氏灭菌法:开始于1863年。巴氏灭菌法,称为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它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被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巴氏杀菌是将混合原料加热至68~70℃,并保持此温度30min以后急速冷却到4-5℃。因为一般细菌的致死点均为温度68℃与时间30min以下,因此,将混合原料经此法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致病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细菌。混合原料加热后突然冷却,急剧的热与冷变化也可以促使细菌的死亡 。

34、格里高利历:开始于1582年。格里高利历是公历的标准名称,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历法。它先由意大利医生、天文学家、哲学家、年代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约1519-1576)与克拉乌等学者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而公元即"公历纪元",又称"西元"。

公元纪年并不是全球通用,因为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使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通用的西历和西元作为历法和纪年。

35、炼油技术: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中国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石油炼制”实际上起源于中国,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最早钻油的也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纪或者更早出现的。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当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石油用于烧制盐,公元10世纪使用竹竿做的管道连接油井,石油在北宋年间被沈括正式命名。

炼油一般是指石油炼制,原来是将石油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生产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 柴油等燃料油,副产石油气和渣油。

催化裂化工艺的诞生是炼油工艺技术的非常重要的成就。所谓催化裂化,就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反应,同热裂化相比,轻质油的产率更高,汽油的辛烷值更高,柴油的安定性也比较好,并且同时产生大量富含烯烃的液化气,是很好的有机化工原料。直到现在,催化裂化仍然是几乎所有炼油厂主要的二次加工工艺。

36、汽轮机:开始于1884年。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在约1679年,法国的家丹尼斯·巴本通过高压锅出气原理,以及古希腊数学假亚历山大港的希罗的数学理论的综合制造出来的。

蒸汽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罗(Heron)发明过一种演示用的蒸汽轮球。当加热后蒸汽从喷嘴喷出时,轮球就会沿相反方向旋转。可是当时这个创造成果没有得到实际应用。1630年就有人曾因发明以蒸汽为动力的提水机械而获专利,不过所有活动都只限于设计或试制,没有实用价值。实际上只有德国的巴本(D.Papin)、英国的萨弗里(T.Savery)和纽可门(T.Newcomen)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

37、水泥: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38、科学植物育种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植物育种学是一门集遗传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或改良植物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或生态效益。植物育种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口感。

科学植物育种学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本世纪玉米的产量又增长10倍,小麦产量翻了一番。植物育种学是建立在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

39、石油钻井技术:开始于1859年。北宋中期,卓筒工艺的开创,乃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发明的钻井技术。这种工艺技术,与现代石油(包括天然气)工业中应用的顿钻钻井方法类同,它比美国创造的顿钻技术至少要早七个多世纪。

中国的“圜刃”锉是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它的发明,创造了现代深井钻头的雏形,因而成为现代钻头的始祖。现代深井钻探技术,尤其目前世界上超深井的钻井钻头和基本原理,追根溯源,它的祖先乃是我国北宋初发明的“圜刃”钻头和“卓筒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40、帆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意大利艺术大师兼发明家达·芬奇最早进行了关于帆船的设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潜艇研究者是意大利人伦纳德,他于公元1500年提出了“ 帆船船体结构”的理论。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帆船 。它的船体象一个木柜,木质结构,外面覆盖着涂有油脂的牛皮,船内装有作为压载水舱使用的羊皮囊。德雷尔的帆船船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因此,他被称为“帆船之父”。

41、火箭:开始于1926年。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由中国古代科学家最早运用火药燃气反作用力原理创制的火箭。"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

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是现代火箭技术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国教授、工程师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

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体火箭。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设立于1959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达德环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42、纸币:开始于11世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当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真正的货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

世界上共有两百多种纸币,流通于世界193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纸币上的图案大致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其内容也传递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张国家名片。

43、算盘: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灵便、准确等优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前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44、空调:开始于1902年。被称为制冷之父的英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也有译作开利)于1902年设计并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部空调系统。美国纽约的一个印刷商发现温度的变化能够造成纸的变形,导致有色墨水失调,该空调系统就是为他设计的。卡里尔的专利1906年获得注册。

卡里尔推出第一代家用空调是1928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家用空调的普及过程。50 年代经济起飞 , 家用空调进入较为发达国家的千家万户。
1950年10月,卡里尔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4岁;他奠定了空调设计技术的基本理论,他的“合理湿度公式”开创了科学设计空调器的新阶段。为纪念空调改变人类生活这一伟大的发明,美国将卡里尔公司1922年制造的第一台离心式空调机陈列于华盛顿国立博物馆。

45、电视:开始于20世纪初。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贝尔德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但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贝尔德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费罗·法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的电视是电子电视。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因此,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但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同年,俄罗斯人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1927年费罗·法恩斯沃斯两人也分别发明了电视。

46、麻醉术:开始于1846年。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有记载。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由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就有“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据史料记载,华佗使用这种麻醉技术,已成功地进行一些大手术了,在当时拯救了很多人。全身麻醉剂的研制成功,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重大发明,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一项杰出的贡献。

47、钉子: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事实上,早在公元前3400年,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由青铜制成的钉子。但直到1800年以前,钉子都是手工制作的,是由“钉匠”们将生铁烧红之后,一锤一锤地打造出来的。因此,钉子生产起来不但耗时费力,而且价格昂贵。据佛蒙特大学记载,直到18世纪90年代后、19世纪早期,手工制作的钉子才有了标准规范,铁匠加热铁块,然后用锤子在四个面捶打成一个点。

制作钉子的机器出现于18世纪90年代和19世纪早期之间,制作钉子的工艺持续改进。到1886年,美国10%的钉子由软钢丝制作而成,到191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0%。

48、杠杆: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发现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确立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发现浮力定理、杠杆原理等。

49、装配线:开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生产模式的流水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也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生产流水线模式。当流水线开始在福特汽车生产中推行时,还是新生事物,传媒对其诟病不少。其中好莱坞笑星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对生产流水线极尽讽刺,但随着生产流水线的不断自我完善,它于新时代的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就得以展现出来,其他行业纷纷效仿推广。

生产流水线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美国人福特首次采用流水线方式来生产汽车,所有零部件都是批量制造的,产品在装配线上向前移动,经过每个工人面前时分别装配一种零件。所有的汽车都由标准化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直到完整的汽车从装配线末端驶下。

50、联合收割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8到19世纪,在英美等国曾有许多人研制和设计联合收割机,其中有人还获得了专利或制造出了样机,但基本都不具备实用价值,未能获得推广。

1831年,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设计制作出第一台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其收割效率超过了30个人工,这是联合收割机研制的重大突破。

到1870年,他制造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由40匹马牵引,收割幅宽达30米,收割机上还装有麦桔打包装置。1889年,美国人贝斯特(Best)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天最多可收割50多公顷农田。此后,又相继诞生了由内燃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19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收割机在美国日益普及。20世纪20年代,联合收割机首先在美国的小麦产区大规模使用,随后迅速推广到了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诸国。

联合收割机已是大田作业不可缺少的农业机械。用其收割小麦,可比一般人工收割减少脱粒损失5~8%,并大量节省劳力。一台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一天可收割小麦400~500亩。

—THE END—

编辑 ∑Gemini

来源:大西洋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