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屏过渡到小屏,从电视网进化到移动互联网,从专业媒体中心主义到人人皆是媒体、万物皆是入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传媒行业,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变革、见证着发展。历史需要被如实地书写方能被铭记,更需要被深刻地反思方能更好地映照未来。
有这样一本书,它以细腻的笔墨,生动复现了那场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深刻记录了荡气回肠的央视新闻改革创业史。
它不仅被新闻从业者津津乐道,更被传媒专业的年轻学子视为“入行必读书目”,也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电视新闻行业洞开了一扇“沟通之窗”——这就是由中国电视行业杰出领军人物,曾历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副台长的孙玉胜先生所著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以下简称《十年》)一书。该书在豆瓣评分高达9.0,并再版多次。
一本好书,从不因时过境迁而褪色。距首次出版时隔十八年,这本行业经典书目迎来典藏版,以精美的装帧设计再度出现在读者面前。
当年,站在“客厅文化”兴盛的历史风口,它重新检讨电视与观众的关系,重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属性,重新定位电视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技巧乃至改变电视的语态;而站在移动端大行其道、媒体融合事业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本《十年》依旧值得慢慢品读、领略真谛,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透过其质朴的叙述与当下的读者重逢,依然蓬勃有力。
为什么要在融合时代再读《十年》?当笔者再次阅读完这本佳作,或许找到了一些答案。
其一,再现激情燃烧的“十年”,为当下媒体人注入持续前行的动力。作为国家媒体旗舰,央视早年的这段创业改革历史可谓是一场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团队作战”。《十年》中深刻总结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电视新闻改革行动最大的成果就是将“家用媒体”转变为力量十足的新闻尖兵,让电视不仅追求视觉艺术的外壳,更抓住内核态度,客观而又有血有肉地见证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书中的叙事笔触温暖、沉静有力,每一个细节的刻画都仿佛引领读者和电视工作者共同穿越时光、再度经历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幕后。无数个精心雕琢的细节,成就了十年中值得怀念的新闻佳作。而作为媒体从业者,当我们再读《十年》,比怀念更重要的是获取前行的动力。
这些动力远非精神层面的“心灵鸡汤”,而是来自一位资深从业者用心书写的独家“从业秘籍”。正是因为全书内容都是从行业一线的扎实实践中总结反思而来,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比如关于如何在新闻生产中尽量兼顾更多角色与主体的声音,力求进一步的真实,书中谈到2002年关于实行《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的报道,作者认为新闻的介绍不仅需要将目光对准对百姓就医权益的保障,更需传递出各级医院、医学会的准备、功能与角色;再如只有不断强化新闻敏感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出镜记者的训练,才能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更加成熟冷静……
从没有一个专业的新闻频道,到2003年6月新闻频道正式开播;从2001年底北京大雪而荧屏上“大雪无痕”,到2012年“7·21”北京大雨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自如,历经打磨的央视新闻业务正是在这样的历练中得到不断进步。这十年,央视的新闻报道逐渐得到国家的肯定、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口碑,锻造出一支干练、具有战斗力的一流队伍,生产出越来越多优质内容供给产品,在不断“超越自我”中体现出国家大台的实力与魄力。
阅读《十年》、回忆“十年”,可以让我们从当下的新媒介语境中脱离,回到那个媒介单一的时代,重温电视生产的“苦辣酸甜”,汲取前行的动能与“有益方法论”。
其二,关注持续报道的价值,锻造坚守新闻专业化的定力。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专业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孙玉胜曾在2020年的一场媒体论坛中说道:“持续的报道能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所在。正是电视报道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才使电视成为受众卷入度最高的媒体。”
(“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
孙玉胜发表主题演讲)
而这种对持续报道能力的追求与实践,在早年的电视新闻改革创业史中就有所体现,从早覆盖到晚的新闻生产,为新闻报道的专业属性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注脚。从“台里要上一个早新闻专栏”到新闻评论部正式成立,再到《东方时空》的目标明确为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杂志”,央视新闻改革的早年历程便是完成自我持续报道能力的“不断优化”,选择更好的时段、更适宜的题材,让观众能以高度的信赖感选择电视媒介。
而在今天,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我们更需要珍惜这份信赖感,以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吸引更多人重回专业媒介的视线中。重读《十年》,就是要在书中所剖析解读的经典新闻事件的报道机制与逻辑中找到“职业信仰”,掌握如何精确判断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的专业能力,坚定至真的新闻理想。
这也正是作者作为一位曾在行业潮头搏击多年的前辈,通过本书中所传达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其三,探讨技术与内容关系的本质,增进驾驭未知技术浪潮的信心。孙玉胜在《十年》中的很多论断都有极强的前瞻性。比如在“直播未来”的部分,他提到直播作为一种快速反应的日常报道形态,直播应该走下神坛,由“宫廷盛宴”变为“家常便饭”。而正如他在典藏版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在2003年成书后的近二十年中,新旧媒体各种直播风起云涌,电视直播也已实现常态化和专业化”。
当下,从电视端到移动端,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日益成为标配,直播本身也演化出更多的功能属性,网民与观众也需要直播去见证更多实时异地的“新闻现场”。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的轨迹,其实这一技术形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和生存价值。彼时的电视工作者对于这种较为稀有的项目显得“兴奋”,今天我们在面临一些不断迭代的“黑科技”是否也有着相类似的际遇?
再读《十年》,就会发现这些技术上的革新,本质上都会迎来自己生命周期的波峰与波谷。倘若过于执着于新媒介技术对内容带来的冲击,或许我们就会在生产中降低了专业“纯净度”。
同样,这种对媒体生产常态中的预见性论述书中还有多处体现。比如作者在书中深刻剖析了影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的主要症结——媒体的盈利模式。而这种对于盈利问题思考的深度,在主流媒体生存空间受到商业媒体挤压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价值,如何权衡大众化、专业化的关系,如何在专业内容与盈利模式中找寻平衡,都需要我们沿着更理性的思辨和实践继续走下去。
今天,早已声名赫赫、家喻户晓的《焦点访谈》片头依旧保留着创立之初时使用的音乐与概念——“用事实说话”。媒介的形态再变,本质的使命与价值依然需要坚守。媒体发展浪潮快速汹涌的今天,商业思辨驱动前所未有的流量逻辑。而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定海神针便是坚守住专业的新闻生产价值。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新闻,只有新闻,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融合时代再读《十年》,便是在与作者共同经历、深刻思考的过程中,重新唤醒这份初心,以高度的职业热情续写下一个“十年”,让中国新闻事业薪火相传,永葆青春。
文章首发于“传媒圈”公众号
本书作者孙玉胜是央视《东方时空》的创办者,本书回忆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以及重大事件、大型节目报道的背景、过程,也有作者对电视新闻理念的思考与体悟。既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书籍,也是一部励志的创业史读物。
《十年》已是国内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课外必读书,适合媒体从业者及相关专业学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