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以前的过年
文丨峰纪实
编辑丨峰纪实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又到了过年的时候了,可是屏幕前的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过年越来越像完成任务了,现在的过年更多的就像是一个小长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多了一些压岁钱而以。
这在十几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过年竟然能过成这种样子,那个时候的过年,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那个时候的春晚是谁上谁红,而不是现在谁红谁上。那个时候的我们会在凌晨钟声响起的那一刻点燃烟花爆竹,十几亿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图2)家人们一起过除夕
哪怕是这一年到头来过得再不如意,在过年的这几天也会抛去所有的烦恼,和家人们幸福,开开心心的过大年。
现在的我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但好多东西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今天阿峰就带大家一起来带大家穿越时间的长河,看一下几十年前的我们是怎样过年的。
(图3)团团圆圆包饺子
不知道你的记忆力有没有这样一句顺口溜: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完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图4)春节年画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网购,也不知道原来除了信封之外,还有那么多东西可以送到家门口。
小孩子们也都眼巴巴望着父母,希望父母去赶集备年货的时候能捎上他们,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卖的最好的肯定是花生、瓜子还有孩子们最馋的糖果。
(图5)买花生瓜子的小贩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新的春联和挂历肯定是少不了的。那时候的春联不像现在的那样花里胡哨,大多数都是手写的,上面还有着浓浓的墨水味道,但是每一副春联都包含了对幸福生活,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而挂历肯定是那种抱着鲤鱼的或者是拿着荷花的大胖小子和小胖姑娘,充满了喜庆。
(图6)以前的老挂历
到了小年这一天,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你就清楚年越来越近了,小年这一天在我们老家叫做祭灶。
家里的老人们常说,在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家里的这一年干的事情,灶王爷都清清楚楚。所以新的一年想要过好日子,可得把灶王爷的伺候好了。让它老人家上天不要随便乱说,最好回来的时候还能带点钱给家里分分。
(图7)小年祭灶
所以祭灶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祈福,希望新的一年,会越来越好。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人们就开始烙糖火烧,炸糖饼,供上芝麻糖,希望这些糖能够黏住灶王爷的嘴巴。然后点上香,恭送灶王爷升天,然后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换上新的灶神画,恭迎新的灶王爷下凡。
而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地要吃那些灶糖了,等到祭灶结束,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享用灶糖。家里的老人们还鼓励孩子们多吃点,吃得越多越好。
(图8)灶糖
过完小年,就要开始全家动员大扫除。平时根本不会打扫的犄角旮旯这个时候会扫得干干净净。至于屋顶,一般都是父亲站在桌子上抱着孩子,孩子手里拿着鸡毛掸子。这个时候奉劝大家一句,扫屋顶的时候千万别抬头。
扫尘扫“陈”,这一天的清扫,主要是为了将一年的晦气给清扫出门,这样才能迎接新的一年的新福气。而孩子们早就等在卧室床头和柜子旁边。因为在这些地方总是藏着一些小硬币,只要找到就能归自己了。
(图9)打扫房子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娱乐活动,而年前最热闹的时刻,无异于就杀看别人家杀猪宰羊了。
只需要吆喝一声,小小的院子里就站满了帮忙的人,大人们在商量着怎么抓,小孩子们负责看火添柴。小时候阿峰就是看火的,这在小编眼里可是意义重大,因为过不了多久,这上面就会出现平日里根本吃不了的美食。
卤白肉、大炖菜、酱猪蹄……
(图10)大人们在赶猪
不过最让人嘴馋的就是炸丸子,炖好的肉需要等到除夕以后才能吃,不过炸丸子只要炸好了,你就能一直吃。刚刚出锅的丸子外酥里嫩,外面还泛着油花,一口下去满嘴肉香,回味无穷。还有裹上面糊的带鱼,豆腐。这些都是一定要炸的。
(图11)过年炸丸子
小编我坐在灶火旁边添着柴,总是不停地问大人们,好了没有,好了没有。就等着出锅后吃上第一口肉丸子,那时候的炸豆腐,炸带鱼,炸丸子简直是人间绝味。但是现在很少能再次尝出来那个时候的味道了。
(图12)照顾灶火
除了这些肉食之外,白白胖胖的馒头也是重要的角色。
(图13)白花花的大馒头
这些馒头除了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供享。有的馒头上插着几枚硬币,放置在门上,有的馒头包着蜜枣,供在神像前。这些馒头统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正中心点上红点,代表鸿运当头。
这个时候也是家里老人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各种形状的馒头齐上阵,有兔子形状的,有刺猬形状的,有“福”字形状的……
(图14)五花八门的馒头
新一年,穿新衣。即便是再困难,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家里人也会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添上一件新的衣服。
有点条件的家庭会选择在集市上,或者是商场里挑选好看的衣服。困难一点的家庭就只能踩着缝纫机,为孩子们赶制棉衣,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真到了过年那一天都被别人夸,你这件衣服真好看。
(图15)以前集市买衣服
时间紧赶慢赶,到了大年二十九这一天。
这一天开始贴春联。胡同里,小区里,村子里不管在哪些地方,那些写字好看知识渊博的爷爷们总是最忙碌的。拿上一大块红纸,然后用线均匀地分成一条一条的,用墨水写下新年的祝福。
(图16)写春联的爷爷
用面粉熬好的浆糊是那个时候的胶水,闻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酸酸的,高粱穗儿一搅和,还能拉出半人高的丝儿。
鸡笼和猪圈也不能放过,上面贴上六畜兴旺,米缸上写着五谷丰登。春联一贴,哪怕再不记时间的人也清楚,明天就是除夕了。
(图18)贴春联
除夕夜包饺子,迎灶神。婶婶们围在桌子旁边唠着家常,手里包着饺子。叔叔伯父们围着火炉讨论着听不懂的国家大事。
(图19)过年包饺子
孩子们在外面打着雪仗玩着零散的炮仗,不用担心饺子做好了孩子们回不来,到时候只要鞭炮声一响大家伙们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
(图20)过年期间孩子们的快乐
回到家之后正好是第一锅饺子出锅,等到老人们祭拜过先人之后大手一挥,开吃。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桌子旁,诉说着对新一年的期望。
一般除夕夜的饺子里面总会有一个特殊的饺子。里面放了一枚硬币,吃到这个特殊饺子的人代表着好运将到。
(图21)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过家里人的习惯是不会把硬币放在第一锅的饺子里。第一锅的饺子是孩子先吃,第二锅才轮到大人,家里的人们总是刻意地想让家里面的顶梁柱吃到这个饺子,只要顶梁柱吃到了,有福气了,整个家也都变得有福气了。
(图22)家人团聚
吃完饺子后,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旁边。等待着春晚的到来。那个时候吃完饺子看春晚好像成了一种新的习俗。不管是什么节目总是看得津津有味,那个时候的春晚是谁上谁红,而不是现在谁红谁上。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陈佩斯老师和朱时茂老师带来的小品《吃面》。那个时候的春晚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广告,那个时候的春晚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晚会。那个时候的春晚是和家人们一起观看的春晚。
(图23)陈佩斯朱时茂
到了零点报时的环节,家人们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数着。3、2、1新年快乐。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凌晨,但是大街上烟花爆竹的声音却层层入耳,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图24)除夕夜的守岁
小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领到那么多的零花钱。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能放下所有的烦恼开心地笑着。只要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但是却忽略了有些人也同样老了一岁。
如今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现如今的过年越来越像是应付了事。年货足不出门就可以轻松备齐,新衣服想什么时候穿就什么时候买。春联、福字也是五花八门,再也不用担心贴春联的时候落得满手的红,但是却缺少了墨水的味道。送灶神请灶神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着。
(图25)灶神画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甚至对春节毫无概念。似乎就是一个单纯的休息节日。对于他们来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热热闹闹地看着春晚就好像是天方夜谭一样。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
现如今科技的发展正在慢慢粉碎着我们以前非常重视的家族观念。在以前不管出门多远的游子们,在过年的那几天心里想的肯定是和家人们的团聚,而现如今随着通信设备的进步,只需要有一个网络你就能实现和家人们的团聚。
(图26)视频通话
以前的我们很穷,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舍得杀猪宰羊。现在我们的过的越来越富裕,以往只能在过年吃到的东西现如今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吃到。
(图27)以前的赶集
以前的孩子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也没有那么多的娱乐,一把鞭炮掰开来就能玩一下午。
没有经历过被村里大鹅追赶过的“恐惧”,过年对于他们来讲是终于又长大了一岁,还有着很多的压岁钱,距离大人的目标越来越近了。现在的孩子们,哪怕是除夕夜也要完成未完成的作业。压岁钱也只不过变成手机里冰冷的数字而已。
(图28)以前孩子们找炮仗玩
以前的生活很慢,我们虽然不富裕,但却没有现在年轻人那么大的压力。他们可能只是想趁着春节假期好好休息一下,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没有那么多的客套仪式,更没有亲戚们的连环三问。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年味儿自然也就淡了,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过年却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亲人还在,家还在。年味儿只是换了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在传递着。
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仍然在回忆着以前那种其乐融融的年味儿。和我们的儿孙们叙述着小时候的回忆,那是我们独属的记忆。可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里恭祝大家虎年大吉。那么你记忆中的年味儿是什么样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