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关于破译电台的电视剧(电台系列电视剧)

关于破译电台的电视剧(电台系列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3-07 04:25:22

1928年,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不得不全面转入地下工作,想要在上海继续运作下去,隐蔽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能够更好的隐蔽,掌握无线电通讯技术无疑是很重要的。

1928年6月18日,周恩来在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上提出要引进苏联的无线电技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为此,周恩来选调了毛齐华等6人参加了国际无线电培训班,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

在开班后不久,周恩来亲自前去看望学习无线电的中国学员,并嘱咐他们说:“你们要抓紧学习,国内急需无线电通讯人才。”

回国后,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周恩来立即开展无线电台通讯的相关工作,我们都清楚中央特科在1927年11月成立的时候,一共设立了总务、情报、保卫3个科。

总务科(一科)负责设立机关,布置会场等工作;情报科(二科)负责收集情报,建立情报网,科长为陈赓;保卫科(三科)负责保卫机关,镇压叛徒等行动。

实际上,此后中央特科是有第四科的,那就是1928年10月,周恩来成立的无线电通讯科,任命李强为第四科科长,可见其对无线电通讯的重视。

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建立秘密无线电通讯渠道,谈何容易,一来缺乏技术,二来缺乏设备。

周恩来派张沈川考入国民党在上海建立的无线电学校,学习无线电技能,1929年5月学习结束后,留在该校继续学习,在此期间秘密获取国民党两本密电码。

与此同时,中央特科第四科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设法组装自己的收发报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到1929年12月份,中共分别在上海和香港设立了电台,并且研制使用相配套的发报机,进行调试,1930年1月,上海电台与香港电台成功实现了无线电通讯。

这是中共第一次使用无线电密码,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张沈川回忆,当时上海与香港所用的密码都是他编制的,挺复杂的。

然而在这次通讯后,由于无线电密码保密性比较差,再加上相关人员缺乏无线电斗争的经验,中共香港电台很快被香港当局破获。

那么,张沈川的密码为什么会被人轻而易举的破译呢?这就要说到我国无线电发展的简史了。

中国最早的电报系统是在1871年开始形成的,为了适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71年6月3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沙俄政府的支持下,私自将电报水线由日本延伸到上海,并设立电报局,开始通报。

电报技术的传入,很快受到在上海从事贸易商人的欢迎,但是当时电报毕竟是舶来品,使用的是摩尔斯电码,仅对应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并无汉字,使用者也以外国人居多。

然而这是在中国地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汉字的电报是无法使用的,也不方便一些外国人将中国的信息传递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驻华法国外交官威基杰选用了较常用的6899个汉字,并通过以四位数字对应一个汉字的办法,以《康熙字典》部首顺序排列,发明了第一部中文电码本《电报新书》。

后来,学贯中西的晚清学者郑观应在《电报新书》基础上编制了《电报新编》,这套电码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更接地气,此后逐渐成为中国通行电码(明码)的蓝本。

到国民党当政时期,各部门在使用电报时,也都是以明码为基础编制只有收发电报方持有的电码本,即密码。

在密码的编制上,基本上都是参照明码编制的方法,使用四位数字来对应汉字,与明码的区别只在于排列顺序上。

打个比方来说,“我”字对应的数字是“1234”,“在”字对应的数字是“2345”,“等”字对应的数字是“3456”,“你”字的对应数字是“4567”。

如果给人发电,想要表达“我在等你”,那就打出“1234-2345-3456-4567”这样一组数字就可以了,接到电码的人按照对应数字进行翻译,就是“我在等你”这四个字了。

这种密码体制的优点是编制简单,使用起来也方便,在通讯上是最广泛的。

但是这类密码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是以固定的数字来对应汉字来传递讯息的。

一旦敌人破获了密码中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汉字的数字,然后再通过对电报内容进行分析,很容易破译电报的密码,从而完成对电报的解读。

在1895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方面就通过这种办法破译了清政府驻日公使汪凤藻所用的密码本,掌握了驻日公使馆与国内往来密电内容。

后来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与国内往来电报也都被破译,李鸿章虽然负责谈判,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决定权,事事都要向清廷请示,结果清廷开出的所有价码全部被日本获悉。

随即日本在谈判中完全占据主动权,完全拿捏了李鸿章的心态,每每试探清政府的底线,在谈判中大获全胜。

应该说,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起因电报密码被破译而产生的失败谈判,经验教训不可谓不大。

然而在清朝被推翻后,进入到北洋军阀混战期间,却没有任何人重视编制电码。

究其原因,军阀都是武人当政,统治时间又短,所以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密码体系,即使到国民政府于1928年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也只是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密码破译团队,而忽略对密码编制技术。

张沈川是在国民党无线电学校学习的技术,他编制的密码也没有脱离之前密电技术,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一种是汉字明码颠倒更换,另一种是用英文字母换阿拉伯字母再变成汉字密码使用。

应该说,这种无线电密码跟传统的明码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再加上电台工作人员斗争经验不足,所以导致在香港辛苦建立起来的电台被破获。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这次经验教训后,中共反而更注重编制一套全新的无线电密码。

事实上,因为当时的革命斗争过于险恶,一旦电报密码被破译,迎来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共在各地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急需与各地苏区进行联系,在没有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都是依靠交通员携带密写信件来沟通信息。

然而从各地苏区到上海党中央的交通线并不是那么迅速,往往要很久才能够到达,在安全性和效率性上都存在严重不足。

即使是红军之间的短距离通信也只能通过司号、旗语、烟火等,长距离则需要骑马传递。

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在香港电台被破获不久,中共中央长江局于1930年10月6日向中共报告这种传统的通讯方式:“在军事上是太不便利,贻误之事太多。”

因此,不论是党中央与苏区的联络,还是苏区红军各部队之间,都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周恩来,在繁忙的工作当中,一手开创了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

在编制密码方面,周恩来提出编码思想后,汇总集体智慧,亲自动手,终于编制出了一套密码,也是中共第一部高级密码,因为周恩来在党内的代号是“伍豪”,这套密码便被称作“豪密”。

这套密码体制,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军队的核心机密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然而在有了密码后,中央苏区还缺乏电台,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龙岗大捷,缴获了国民党军第18师的一部电台,并俘虏了他们的无线电班,然而由于当时红军战士太过于气愤,也不知道电台的意义,认为它能给敌人“通风报信”,就将电台给砸了。

后来才得知这是一部电台,于是将这部已经损毁的电台送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地。

毛泽东、朱德当场命令:“以后凡是在战场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得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地上交。”

在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东韶战斗中又缴获了一部电台,在得知中央苏区的红军拥有了电台后,周恩来立即派学习过无线电通讯技术的伍云甫、曾三等人前往中央苏区,开始尝试建立党中央与中央苏区间的无线电通讯联络。

然而由于当时中央苏区的电台功率不够,此次行动未能获取成功。

尽管如此,毛泽东和朱德对于这“一部半电台”还是十分看重,刚刚参加红军的王诤、刘寅等无线电人员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热情接见。

毛泽东鼓励他们说:“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也很难得……你们要把这些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

1月6日,王诤与刘寅检修机器后,成功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接通电源后,电台收到了国民党中央社发出的新闻,这是红军首次利用无线电接收到消息,标志着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

在当年3月,中央决定派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任弼时率无线电报务人员前往中央苏区,在出发前,周恩来将“豪密”交给了任弼时。

任弼时等人经过中央特科交通科的安排,先坐船到香港,然后转至汕头,再改乘小火轮到大埔,之后进入闽西苏区,到4月中旬,才抵达宁都青塘,可见当时交通的艰难。

任弼时为了保护好“豪密”,将自己化妆成牧师,然后将“豪密”放入《圣经》中,最终安全将“豪密”送到中央苏区,不久,红军在与国民党军作战过程中又缴获了一部电台,这部电台功率可达100瓦。

很快,中央苏区就利用这套密码与大功率电台与设在上海的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从此建立了两地的无线电通讯联系。

中央苏区发出的第一份电报就是用“豪密”编制的,内容是“弼时安全到达了”,中共上海电台收到电码后,由周恩来、邓颖超译出,从此“豪密”正式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到全党和全军。

很快在各级领导机关和指挥机关之间的无线电联络中得到普及,通讯联络主要电报的内容,都是使用的豪密。

针对周恩来编制的“豪密”,蒋介石曾下令给国民党内的密码破译专家:不惜任何代价也要破译了“豪密”。

如果能够破译“豪密”,那就意味着党中央与红军的活动完全处于国民党军的监控之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号称国民党密码破译专家的黄季弼多次尝试破译,然而绞尽脑汁后,也未能破解,在肝脑涂地后也只能无奈地表示:“(豪密)译电法似系引用复译法编成表式,百数十张随时按表将密本之大小码变换。”

黄季弼说的虽然很学术,但是核心内容就一点:“豪密”太难了,他根本就破译不了。

实际上,对于使用“豪密”的人来说并不难,周恩来曾教会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如何使用豪密。

70年过去了,陈琮英回忆起“豪密”时依然记忆犹新,她说:“因为周恩来的聪明才智,他编的密码,好记好用,却极不容易破译。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无可奈何也破译不了,直到今天,我们的密码还是延用了‘豪密’的核心部分,换句话说,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至今仍不落伍。”

应该说,密码作为机要通讯的核心部分,历来都是无线电技术侦察与保密斗争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没有破译不了的密码,但是“豪密”竟然使用多年仍没有被破解,还能继续使用,不得不说是隐蔽战线斗争的一个奇迹。

那么,“豪密”究竟是怎样运行的,为何国民党的破译专家一直破不了?

在密码破译上,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破译规律,就是寻找重复,当无法破译的时候,就把各封电报搜集在一起,然后通过重复的码来寻找规律。

而一次一密的“豪密”是不会重复的,曾在周恩来身边长期从事机要工作的童小鹏提及“豪密”时说道:“我们的密码最早是周恩来同志发明的,叫作豪密。我们用的密码不重复。”

而在隐蔽战线长期参与情报机要工作的罗青长对“豪密”的解释则是:“周恩来发明的密码,有数学在里边的。密码是数学和文字构成的。”

为什么“豪密”可以做到不重复呢?罗青长所说的“数学”又是什么呢?

原来刚开始的时候,“豪密”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密码,就是任弼时携带到中央苏区后使用的密码,它是一种“底本”加“乱数”的密码。

简单来理解,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些支付工具,在使用时,除了要有支付密码外,还要有短信发来的“验证码”,尽管支付密码是固定的,但是验证码是随即的,两个密码同时发挥作用,就成功了。

当然,“豪密”肯定是要复杂一点,具体来讲,所谓的“底本”就是类似明码一样的单表代替式密码本,而“乱数”是编成的表,若干随机编排的数字。

然后再加上“加减法”一样的“算法”进行加密后,想要解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打个比方,加入前面我们举例的“我在等你”的电码是“1234-2345-3456-4567”,如果后面加上一组乱码“9876-8765-7654-6543”,用上加法之后,则发送的时候就是“0000-0000-0000-0000”。

国民党的破译专家看到一堆“0”,估计脑子都得炸,谁见过这样的电码?

在豪密之前的电码原理都是同码同字,“1234”就是代表“我”,而在“豪密”之后,你不破解了乱码,即使破解了乱码,你也不清楚算法,到底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都是随时变换的,到后来,“乱码”也随便更换了。

所以,即使国民党千辛万苦能破获“底本”,但是无论如何他也破译不了“乱数”,也更想不到“算法”是什么。

根本就不给你查到“1234”的机会,简单来说“豪密”根本就不给对手以分析的机会,所以说“豪密”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就是“豪密”的神奇之处,周恩来创造这套密码体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特别的作用,使得中共在对敌无线电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方面的专家也未能破译“豪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