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看过35年之后,我终于翻开了《西游记》原著。
我对《西游记》剧集的感情,此前在这里不止一次提到,这回就不细说了。反正25集的版本,尤其是前10集,我小时候不知看过多少遍,基本能够全文背诵。
如今背诵全文做不到了,但前25集的五字名字大致还能按顺序说出。熟悉剧集的体验,这次不由自主也带到看书的过程中。尤其涉及前25集的内容,哪些台词原来出自这里,哪些情节和剧中不一样,也都能比较个大概。
| 一
其实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西游记》原著节选,就是最开始花果山美猴王的段落。其中有这么两句,还没名字的石猴对其他猴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语文老师读到这里还跟我们点评说,你们看,这猴儿还什么都懂,还知道说这样的人话。
此次在通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还不只是这句,孙悟空动不动就爱冒出几句俗话。而且不仅是他,猪八戒、沙僧等人都喜欢说几个“常言道”。从中也不难看出,全书确实是吴承恩在流传多年的民间话本基础上整理得来,书里的民间语言非常丰富。
不光是俗语民谚,《西游记》里还充斥着大量类似顺口溜的段落,尤其是写到景色和打斗场面的时候。与《红楼梦》里雅致的诗词段落相比,这类押韵的文字只能叫顺口溜。
而且不难发现,孙悟空动不动就用这种形式,跟妖怪和国王们说起自己的经历。也搭上他人生曲折,写满一页都算短的,真真不如86版电视剧里的孙悟空讲话利索。
| 二
这就要说到电视剧改编的可贵之处了。
《西游记》原著100回,80万字,怎么落到只有二三十集的电视剧当中?总导演杨洁找来国家京剧院的编剧戴英禄和邹忆青,商量这事儿应该怎么办。
杨洁提出总的改编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每一集需要连续而又独立,有《计收猪八戒》这样的喜剧风格,有《斗法降三怪》的闹剧风格,还有《三打白骨精》的悲剧风格。她还专门提出,台词要具有人情味儿。
在一般人看来,人情味儿似乎与神话故事无缘,但杨洁坚持认为,如果没有人情,任何作品都会失去灵魂。具体体现在剧情上,我小时候看《西游记》剧集就有一种突出的感受,大部分上天入地的情节都让人感到神奇,而孙悟空、猪八戒说话又是那么有意思,不像是神仙说话,很多时候都像在拉家常。
尤其是猪八戒。比如在《坎途逢三难》那集,几位菩萨变化成母女四人戏弄猪八戒,撞天婚的时候他一个姐姐都抓不着,居然提出来要娶丈母娘。老母亲一下子急了,猪八戒马上服软儿:刚才不是说得好好儿的吗?
《趣经女儿国》那集,猪八戒见太师不答应自己娶女王,就来了一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孙悟空在旁边听不下去,数落他说,呆子,我看你老毛病又犯了。
还有那集《斗法降三怪》,猪八戒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数落那些受屈又无能的和尚,批评一顿之后还不忘接一句“再来碗儿”。
小时候我和同学们的一大乐趣,就是下课之后接这些台词,其中就是以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居多。在那时候的我看来,那些打打杀杀的故事应该是原著里有的,但猪八戒他们说的这些有意思的话,应该是编剧们后加上去的。
这一次通读《西游记》原著才知道,其实他们说的大部分台词小说里都有,但基本都不是原原本本的照搬,有的话还进行了移花接木,让观众感觉到这样安排更合适。
就比如刚才提到的猪八戒撞天婚这集,在剧中他叫娘没那么早,是老母亲答应跟姐妹们商量商量而后走远的时候,他才高声喊了一声:“娘,您跟姐姐们好好说说。”而在小说里,刚聊了几句他这个称呼就出口了。老母亲说我倒也不嫌你什么,就怕女儿们嫌丑。八戒马上就开口说,娘,你告诉姐姐们,不要这么“拣汉”。
再看女儿国这一段。在书里面,太师提出女王有意招赘唐僧为夫,唐僧表示万难答应。这时猪八戒凑过来对太师说,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绝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那倾国之容,快打发他西去,留我在这里招赘,如何?
猪八戒想留下当女婿的话,在《趣经女儿国》这集是有体现的,但前面说的文绉绉的话,在剧中是由更稳重更忠诚的沙僧说出口。这样的安排,无疑比原著更为合理,什么角色定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还有一些台词,明显是编剧在原作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比如第25集《波生极乐天》,唐僧把紫金钵盂作为“人事”偷偷送给两个尊者,这俩人躲在没人的地方,敲敲听听鉴定起真伪来。
这时候猪八戒走过来,有些生气地对着他们说:“这是紫金的,唐王赐的宝贝,敲,敲什么敲?”
从书里来看,是没有八戒吐槽这一片段的。但从剧中来看,加上八戒这顿吐槽,能让观众出一口闷气。
| 三
《偷吃人参果》这集,有一个段落也是书里没有的。与镇元大仙约定好之后,孙悟空云游四海去找救活人参果树的方子。他先找到福禄寿三星,被告知没有办法,再找到的地方,就是他最早跟菩提老祖学艺的三星洞。
看到道馆变得残破不堪,蜘蛛网挂满门窗,孙悟空一下子变得非常伤心,想起当初师父说的话,靠着柱子慢慢蹲下身,口中小声念着,“祖师果然不再见我,祖师果然不再见我。”这时菩提老祖的声音传来,先是指出他的错误,随后还是给出一个寻方的方向,也就是观音所在的茫茫南海。
当年看到这里,我是被打动了的。孙悟空第一位老恩师尽管有些绝情,但多年之后还是显情显义,为他支了招。
不过在书里,并没有菩提老祖再现这个情节。几位编剧能够把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段落加上,恰好也能体现杨洁提出的“人情味儿”。
还有一段难忘的镜头,出现在《智激美猴王》那集。孙悟空被猪八戒从花果山请了回来,当他利用法宝把师父从老虎变回人之后,并没有立刻与师父接近,而是嘱咐八戒沙僧两句之后,转身又要忍痛离开。他一定是想起师父在白骨精那一折,对自己的驱赶是多么无情,导致心情十分复杂。
这时候,苏醒过来的唐僧见到久违的大徒弟,深情地喊了一声“悟空”。听到师父熟悉的声音,孙悟空慢慢走远的背影立刻停住,扭回头看着师父。唐僧又动情地说,为师的错怪你了。孙悟空看样子就快要哭出来,连忙跑过来跪在唐僧面前,师徒重归旧好。
书里并没有这样的细节描述,只是简单说唐僧睁开眼睛就认出了孙悟空,连忙问悟空是从哪里来,又说他功劳第一云云。相比电视剧里的处理,原著显得过于随便,甚至有些滑稽。
电视剧里,甚至还有增加人物的情形。比如《斗法降三怪》也就是车迟国那集,赵丽蓉扮演了车迟国的王后,尽管台词不多,还是让人感觉有趣而可亲,有一点接近赵丽蓉在评剧舞台上“丑角”的喜感表演。
不过按书里所写,车迟国国王身边是没有王后这个角色的。杨洁导演早期拍过很多戏曲片,与赵丽蓉关系很好,这应该是她为吸引好演员赵丽蓉参演,专门安排的一个角色。
| 四
不过反过来说,也有一些段落在书中显得精彩深刻,到电视剧里反而不见了。
比如观音院丢袈裟的段落。从书里来看,为抓黑熊怪观音菩萨变化成凌虚子,孙悟空边笑边说,“妙啊,妙啊,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着回答,“无可,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观音貌似简单的回答,是值得琢磨的。
而到电视剧里,孙悟空的话基本保留,问话“是菩萨变妖精,还是妖精变菩萨”,接下来观音的话就不那么深刻了,只是数落了孙悟空一句,“猴儿又耍贫嘴。”不知道是考虑到捉妖过程中没必要这么深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观音的辩证法论断没有在这里出现。
另外一个我小时候时常琢磨的问题,在《西游记》电视剧里没有答案,这次在原著里找到了答案。
观音变化成老和尚,最早找到取经人玄奘的时候就说,三藏真经离大唐十万八千里。而我们都知道,孙悟空一个跟头正好是十万八千里,既然唐僧取经路上历经那么多磨难,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人翻俩跟头就取回来?
按书里所写,师徒三人路过流沙河的时候,孙悟空和猪八戒对此有过一番讨论。孙悟空对八戒说,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我和你只能做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么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算是先去见了佛,佛也不肯把经给你我。
其后在五庄观吃人参果的回目,师徒几个又讨论起这个问题。孙悟空说十万八千里到这里才走了十分之一,论飞行本事猪八戒沙僧十来天就能到西天,自己一天能走五十个来回。
唐僧也是不觉尴尬,问孙悟空那加上我多长时间才能到。孙悟空说,你从小走到老,从老再到小,老小一千番也难到灵山。当然这话也是开玩笑,按书中说,最后师徒四人来回用了14年。
| 五
再说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几个小花絮。
在宝象国的段落,也就是百花羞公主的旧国,国王恳请八戒和沙僧去救公主。按书中所写,八戒先飞走了,沙僧怕八戒寡不敌众也提出帮忙,马上也驾云而去。这时候国王慌了,扯住唐僧说,长老,你且陪寡人坐坐,莫腾云去了。唐僧不慌不忙地说:我半步也去不得。
唐僧的幽默,在电视剧里几乎没有体现,没想到在书里他一不小心也能抖个包袱儿。顺便插一句,书里的唐僧动不动就哭鼻子,掉眼泪的次数应该不少于刘备刘玄德,但到电视剧里,这一点并不明显。
再说前面提到的人参果一回。
按照电视剧里呈现的,唐僧因为害怕,一个人参果也没吃。不过到了原著里,人参果树被救活之后,正好观音和福禄寿三星都在场,镇元大仙作为主人开了一场“人参果会”。
观音和三老各吃了一个人参果,孙悟空他们三个徒弟各吃一个,“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从这里也能看出,唐僧倒也不傻,也知道这是好东西。
临近本文结尾,我倒想在这里给原文续个貂——
见唐僧亦要吃人参果,清风、明月揶揄到:唐师父此番怎就不害怕了?唐僧红脸道:阿弥陀佛,如此入口仍觉罪过,有劳二位仙童拿远一些,切作八瓣再端来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