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和审美文化的反光镜。
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在80年代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文本的分析,可以品读出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审美特征隐或显得印记。
从不协调状态下触发的笑,在笑声中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加上张扬的歌颂与贬抑的讽刺,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以及大众化的审美取向等方面,可看出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审美特征。
不协调状态下触发的笑喜剧电影说到底就是笑的艺术。那么,笑是怎么产生的?笑是人类的独特情感,只有人类才能产生具有审美意义的笑。在对喜剧的可笑性的研宄中,最局有说服力的和影响力的当属“不协调”概念,不协调是期待和落空之间的不协调,在我们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两个阶段,期待和期待的落空。
柏拉图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讨论过“可笑”的性质,他认所谓的可笑性就是“不认识自己”,换句话说,就是缺乏自知之明。
黑格尔运用辩证法来分析喜剧本质,他认为发生笑的本质特性在于“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不协调发生的矛盾。
他认为:“喜剧所表现的只是实体性的假象,而其实是乖巧和卑鄙。”?他认为喜剧人物性格和目的与本身实际情况的不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喜剧性。
人作为审美主体,当审美客体呈现出某种不协调状态的时候,就会引起人类发笑。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在这里作为审美客体,触发笑的不和谐状态可能是目的与效果、动机与手段、人物性格、语言的不协调。事物本身和人们之间所期待的背驰程度越大,荒诞可笑性就越强。
“不协调”因素在受众的心理上发挥作用,同观众的认知产生反应,激发观众的心理的笑的机能。
例如喜剧人物在追求某一目的时,他的目的缺乏实体性内容,却煞有介事地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个目标,造成形式和内容的不统一,从而产生一种滑稽的、荒谬的喜剧效果。
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在多处展现了笑是在这种不协调状态下产生的。如影片《赵钱孙李》中,李万乐的弟弟李万平就是一个典型人物。李万平怯懦赖皮、游手好闲,厢情愿爱上了春梅,以为春梅倾心于自己,这让想让大队长“姓李”的李家窃喜,李家想将权势揽在自己手中,还企图夺取别人的财产,想钱、权两不误。
李万平为表明心意将纱巾送给春梅,没想到到头来却闹了笑话,在众人面前出了糗。李家一家人的目的非常明确,铲除一切阻碍,将钱、权都掌握手中,但是他们缺乏实质性内容手段去支撑他们实现这个目的。
再如《生财有道》中,李老大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个善干活、陪嫁多的姑娘,不管儿子喜好,将儿子锁起来,才有了“念假信”、等相亲姑娘却等来了儿子与任老乐女儿的结婚证的喜剧经典场面。
当影片中出现这种不协调状态时,便会出现“丑”的事物或人物,从而去否定“丑”,引导人们看到恶的渺小和空虚,看到善的胜利和优越。但是这种不协调感不能“越线”,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便会使人感到厌恶。因此,这种事物的不协调状态要想使人发笑,必须有一种自安其位、悠然自得的态度,努力追求一种协调的状态来掩盖它的不协调。
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新时期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相较于之前的喜剧创造,具有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新时期的喜剧电影再也没有出现像1958-1962年那样的讽刺喜剧电影,如农村题材喜剧影片《布谷鸟又叫了》。
人们对于五六十年代的讽刺批判失去了兴趣,并且随着新娱乐的出现,出现了温情、乐观、昂扬的农村喜剧风格。
农村题材喜剧片主要展现的是农村中的家庭生活,难免不把家庭关系作为表现内容之一,在叙事中出现矛盾制造笑料过后,解决矛盾时展现的亲情、爱情等情感的表达,便是“温情”的体现。除此之外,贬抑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影片整体呈现出温情的风格。
温情通过温情的故事情节安排与贬抑的讽刺手法展现。如在影片《咱们的牛百岁》中不少见温情情节的呈现。百岁从未放弃过“懒汉组”,尽管困难重重,依旧耐心教导五人改正错误,共同致富。影片结尾百岁带领众人走向红日喷薄,同样带给审美者满满的感动和温馨。爱情在众多浪漫爱情喜剧中大量存在。
温情让喜剧影片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影片的“反面人物”是有着人性弱点的懒鬼、寡妇、闲荡者、小偷这种,讽刺的是过去思想落后的农民。“不过火”的讽刺让农村题材喜剧多了温和的表达。
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影片习惯采用封闭式大团圆结局,温情给电影的结尾提供一种表达方式。除此之外,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新时期农村采取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农村题材喜剧呈现整体呈现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陈孝英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的其中一个基本点就是:“喜剧总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80年代的农村题材喜剧的题材与环境背景、时代环境相结合,新的形势同样是电影创作的风向标。影片中不乏涉及乐观、昂扬氛围的场景。如《生财有道》中钱老乐被退了亲,自己凑钱买拖拉机,向科学求助,低价给村里犁地,拉肥料,跟贫困户弯人合作开铺子等片段洋溢出了对新形势的乐观,努力上进的喜庆氛围。
再如影片《迷人的乐队》,它反映的是农村对于精神文明追求,辛天喜不是外在的、表象的对于组建乐队的追求,而是发自内心、百折不挠的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这种追求,显然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和精神素质。
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一种乐观、昂扬的气息,说明辛天喜对于物质生活己经满足,己经上升到精神的追求,他从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致力于培养出一批能与城里乐队相抗衡的农村乐队。
乐队组建好之后的演出,那整齐洪亮的管弦乐,带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从观众心中的感受为出发点来创作的。它除了能够丰富电影内容,増加电影场面氛围之外,还能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审美即感受,人类个体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情感态度。温情、乐观、昂扬严格来说都是情感态度的具体形态。这样的电影能够帮观众理解电影及人生,提高境界以及修养。
大众化的审美取向何谓大众化?我认为电影大众化应该围绕这几方面去阐释。首先,电影的创作主体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电影当中去,将自己视为普通大众的一员,这样他才会从平等的视角去进行创作;其次,电影创作者创作的电影应该是以芸芸众生、普通民众为主体的电影。
最后,从创作价值取向上看,大众化的电影应该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和心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农村题材喜剧影片而言,创作主要植根于中国民间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较为真实地展示了民间社会生活风貌,尤其是底层人民也就是农民的生活状态,封建糟粕与现代文明的交织,展现了农村社会最真实的情形。
农村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大众化特征。因此,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影片的创作离不开大众化的审美取向。大众化的审美取向离不开创作主体平等的视角。只有创作者用平视的视角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加真实,更加“接地气儿”。
《陈奂生上城》是根据高晓声创作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喜剧电影,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他创作出来的。高晓声宣扬自己是一个农民,他说:“回顾这些年来,我完全不是作为一个作家去体验农民的生活,而是我自己早已是生活着的农民了。我自己想的,也就是农民想的了。”
纵观80年代,喜剧电影进入一个主要创作阶段,农村题材喜剧也进入了一个创作高潮。虽然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在当时遭受了很多人的批评,但是相对于之前喜剧的艰难发展,农村题材喜剧在新时期的多元发展是一个极大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题材喜剧同样具有时代特征。喜剧电影要有时代精神,才能得到社会现实的认同和观众的笑声。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在80年代初期延续“社会主义歌颂性喜剧”的特点添加上一丝讽刺韵味,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做法,后来逐渐将讽刺手法加入。
过往的喜剧实属不易回顾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农村题材喜剧的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即不协调状态下触发的笑;在笑声中传达主流意识形态;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张扬的歌颂与贬抑的讽刺;大众化的审美取向。
电影是一种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综合艺术,人们能从影片中看到某种类似周围世界、类似自己的生动反映,因此人们希望能够从电影中能领悟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是很重要的,而真正的电影美学也恰好体现在技巧、形式与人文思想、哲理情趣的有机结合之中。
现今从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总体来看,不管是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和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创新性。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观众的接受度来说,能够产生这样不同以往的电影作品实属不易。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