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电视剧大全(反映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电视剧)

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电视剧大全(反映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3-09 15:33:50

俗语有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中秋之夜刚过,一轮满月仍寄托人们心中的思乡之情,团圆之愿。

自古以来,各地的中秋节都带着一些地域特色,而老北京的中秋节也有着特别的京味传统和习俗。


秋天,北京无论是路边小贩还是水果店中,各色水果琳琅满目。葫芦形的大枣,脆甜的小白梨,火红的石榴,还有最具代表性的柿子。图中这位农民老大爷,用扁担挑着两筐刚摘下的柿子,从北京郊区一路走到城里,把生意做到了天安门前。

北京的中秋,又俗称为“八月节”或者“果子节”。农历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前的三五日,前门外和德胜门内的果子市便开了。根据《京都风俗志》所载,从八月十三一直到八月十五,桃、梨、枣、葡萄等等时令水果在果子市都买得到,果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东四牌楼的“东文美斋”饽饽铺。

中秋月饼是旧时每个老北京“饽饽铺”的应时糕点,各个店铺都会提前数日准备。

很多著名“饽饽铺”都会在自制的月饼上盖上自家品牌特有的标志。

作为中秋节最具有代表性的节令食品,中秋月饼是旧时每个老北京“饽饽铺”的应时糕点。每年农历八月份起,“饽饽铺”就开始出售月饼,其中以前门的正明斋、东四牌楼芙蓉斋、东四北段芳斋、西单牌楼北的毓美斋、地安门外桂英斋的月饼最为有名。旧时京味月饼最常见的是“自来红”“自来白”和“团圆饼”。到后来,京味月饼的品类有所增加,多了提浆月饼、翻毛月饼、酥皮月饼等等。

琳琅满目的兔儿爷摊子。

过去中秋节,谁家不供兔儿爷?

曾经风靡京城的“兔儿爷”。

比一比跟现在的一样吗?

民国时期,北京厂甸的“兔儿爷”摊。

按照老北京中秋习俗,八月十三到十五,中秋要放三天假。在这几天,京城的“泥兔摊”是最忙碌的时候。“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兔儿爷”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它的起源很难考证,明代就已风靡京城,清代“兔儿爷”最为流行。那时,在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牌楼、西四……到处可见贩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子,每一层都放满了各种彩绘式样的“兔儿爷”,被老北京们称为“兔儿爷山”。中秋之夜,老北京的每家每户都会摆上个“兔儿爷”,或赏玩或跪拜。至今,在一些节日庙会上还能见到“兔儿爷”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京韵文化的元素之一。

中秋之夜,旧京民俗是家中女眷“拜月”祈福。

老北京每户家庭都要在中秋节设坛拜月,供“月光马儿”,供桌上须摆上在果子市买到的新鲜水果。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图为中秋节一个普通北京人家正在祭月,五贡后挂着的就是“月光马儿”。

京味中秋的重头大戏,便是八月十五夜晚的“拜月”。老北京每户家庭都要在中秋节设坛拜月,供“月光马儿”,也就是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供台必须设在庭院,所供奉的水果也必须是圆形的,西瓜切半,雕成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苹果、沙果、石榴、柚子等等,摆在供案两旁,表示圆满和丰收。梨因为与“离”同音,不能上供桌。供品中当然少不了月饼,尤其是“自来红”。此外,花筒里还要插上毛豆枝和紫红的鸡冠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鸡冠花则是象征月宫里的索练树。

民间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供月仪式开始时,家里的男人都不叩拜,而女眷们则由女性长辈带领,按照辈分,依次叩首行礼。

除了“拜月”,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一种叫“武玩”,到湖边,看月光投映在水中的样子。住在四合院的人家,院子里多有圆形大缸,人们把缸盛满水,看月亮在缸里的倒影。有时候,调皮的孩子会往缸里扔石子,看圆月的倒影在水缸里波澜四起。孩子们还喜欢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叫做“追月”。

如今,很多京味的中秋习俗在城里已几乎绝迹,旧时的“拜月”场景几乎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了,但人们盼中秋的那份心情与过去并无二致。中秋之夜,回家陪父母家人叙一叙家常,赏一赏圆月,品几块月饼,只为成全一家人的团圆之愿。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图 北平心、陶然野佬、哈佛燕京图书馆

文 米艾尼

编辑 黄加佳

流程编辑 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