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总裁看咖啡妹电视剧全集(残疾总裁爱上卖咖啡妹90集电视剧)

总裁看咖啡妹电视剧全集(残疾总裁爱上卖咖啡妹90集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3-07 08:26:53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李小反

编辑 | 蛋总

若问当代年轻人在春节期间最头疼的事情,“被催婚”肯定能排进前三。

这不,与“被催婚”紧密联系的相亲,就先一步于春节假期前到来了。虎年春节,还没等到陈婷放假回家,家里人已经紧锣密鼓地为她安排好了相亲。

在春节期间,像陈婷一样的单身男女陷入了被催婚的焦虑以及对年龄增长的恐慌中。无论是小镇青年还是都市白领,一群男女在相亲中挣扎、纠结着。

然而,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合心意的人实属不易。幸运的人已经通过相亲找到另一半,而还有不少人依然奔波在相亲路上。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多,年轻人的信心也在一点点垮塌。

而令他们哭笑不得的,还有相亲过程中发生的诸多狗血、尴尬的桥段。

事实上,在当代年轻人眼里,找一个爱人很难,找一个人结婚则相对容易些,若要找一个爱人结婚,那便是难上加难。所以,到底要不要妥协?到底该不该为了结婚而结婚?当这些念头在年轻人的脑海中闪过时,随即又被狠狠地否定。

你春节相亲了吗?来,这里有一份过来人奉上的《当代青年相亲指南》。

1、当代相亲男女

时代进步了,男女相识的途径变多了,可相亲依然是最靠谱的方式之一。不过,对于这种交友方式,年轻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相亲就像是一场匹配游戏,里面掺杂着世俗、物质等各种东西,一点都不纯粹。”90后北京白领王佳佳对「创业最前线」说道。

王佳佳有一种文艺女青年的气质,爱情观多少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她认为一场爱情应该始于一个美丽的邂逅或者戏剧般的误会,而非传统、被刻意组织起来的相亲,崇尚浪漫的她也最抗拒相亲这种形式。

孟凡对相亲的态度,介于排斥与接受之间。

“我排斥父母安排的相亲,但是对于交友软件这种形式是接受的。”孟凡说道。

孟凡的父母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他自己曾在澳洲读硕士,毕业后回国从事金融工作,在北京有房有车。

在安排相亲时,孟凡的父母更看重门当户对,在选择相亲对象时,往往侧重于家庭、工作、学历等条件。“比如说,我父母在体制内,他们觉得体制内的人更匹配,大概率不会找做生意的家庭。”

而孟凡自己更注重眼缘,然后再从学历、经济条件等维度筛选一下。他曾经用过珍爱网、“单身青年自救平台”小程序,并成功脱单。

在相亲的年轻人中,在济南市事业单位工作的李瑜是一个例外。“我是特别不反感相亲的那一类人,这就是一种交友形式,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相亲。”

提到相亲,很多人会将它与“嫁不出去”挂钩,但李瑜觉得,单身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社交圈没有合适的人选,与其苦苦等待还不如通过相亲扩大交际圈。

从2015年大学毕业后,李瑜的相亲之路便拉开帷幕,她至今见过的相亲对象超过30个。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也是李瑜不排斥相亲的原因之一。“男女双方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吃点东西、聊聊天,我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也不用为此付出什么。”

还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在年龄增长的恐慌和外界的施压之下,改变了对相亲的态度,并加入到相亲大军中来。

早几年,夏依依将爱情想象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认为自己遇见的另一半才最浪漫,但是现实没给她创造遇见理想型的条件。她是河北省一个县城的老师,工作日待在学校,周末回家,有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导致她接触不到太多外界的异性。

“难道等天上掉下来一个男朋友吗?那是不可能的。”当夏依依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也就接受了相亲。

如今回想起最初的想法,她只觉得当初的自己是那么幼稚。“多见一些人没什么坏处,见得多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买衣服,不去看怎么知道哪件是自己喜欢的。”

同样是老师的戴慧,也承认最初排斥相亲是因为自己太理想化,觉得相亲就像是把自己当做商品标上价格,再去寻找一个同等价值的商品。

遇不到喜欢的人,家里又催得紧,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戴慧的焦虑来源。“年纪越来越大,我越来越慌张,慢慢觉得相亲也不错,万一能遇到合适的呢?”

于是,就在焦虑中,很多像戴慧一样的年轻人接受了相亲这件事。“你不要害怕相亲,迟早都要迈出这一步。”戴慧说道。

2、你想找什么样的另一半?

接受相亲,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很快,跨过相亲门槛的年轻人,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你想找什么样的另一半?

年轻人总是把外表看得那么重要。早几年,戴慧注重另一半的外貌,“想找一个长得好看,个头差不多的,却忽略了物质条件。”

但是到了30岁的年纪,她要的也不再仅仅是心动。相亲后,戴慧开始重视起另一方的物质条件来,她希望对方有房、有车且无贷款。

“如果再年轻几岁,一个人对我很好的话,我可能会忽略物质条件,但到了我这个年纪,对我好的人很少很少,所以我为什么要忽略物质条件?”戴慧说。

古代家族通婚讲究门当户对,这一套标准在如今仍然适用。甚至,相比于自由恋爱,可以说相亲的基础就是门当户对。

李瑜将相亲过程分成三道关卡。

第一关就是条件审核环节,媒人向男女双方介绍彼此的信息,比如工作、学历、家庭经济条件等,双方满意后才进入到见面环节。大部分媒人介绍的相亲对象都条件相当,因此在这一关被卡掉的人并不多。

李瑜理想中的另一半,最好跟自己门当户对,同时她心里也有一个波动范围,对方条件可以稍差,但一定不能超出她接受的下限。

“我不太理解选择向下兼容的人,因为兼容的不只是这个人,还有他的家庭,这会带来很多矛盾和冲突。”李瑜说道。

孟凡虽然不像父母那样严格遵守门当户对的规则,但也希望另一半与自己大致旗鼓相当。同时,他认为自己并不是特别上进的人,而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希望女朋友条件也不要比自己好太多。

比如,孟凡是硕士学历,希望另一半至少为本科学历。“如果双方学历差太多,沟通交流起来会有障碍,聊不到一个层面上。在男性眼里,沟通交流还是很重要的。”孟凡认为,并不是所有男性都希望被崇拜,相比于此,他们更希望双方能平等的交流。

外在物质条件过关后,年轻人考察相亲对象的过程还在继续。

在李瑜对相亲环节的划分中,第二关是见面,目的是看对方的外貌,通过相处观察其行为举止。第三关是交流,看双方思想是否在同一层面。

首先是硬件条件,其次是外貌,然后是思想层面,李瑜认为,从这三个维度就可以选择出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和为人处世都彰显着他的成长背景,也能从中看出他以后的大概发展脉络。”李瑜说道。

李瑜心里有一个小本本,相亲对象的加分、减分行为都会被她记在这个本子上,有人甚至没有减分的机会,直接被她画上一个叉。

但人又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所以也不可能按照同样一套标准来对待所有人。比如李瑜,遇到无感的人,就按照这套标准来执行,而遇到喜欢的人,这套标准的底线就会被适度放宽。

李瑜曾经和一个很帅的男生相亲,在吃饭时他们已经坐定一个位置,但是对方非要让服务员换到另一个位置上。

“我觉得无缘无故给人家带来麻烦是很没有礼貌的事情,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也在本上小小地记了一笔。”李瑜说。但因为这个男生颜值较高,她还是给对方留了一丝机会。

可是在饭局的结尾,这个男生在盘子里捞东西吃,这一行为跟李瑜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相违背,李瑜彻底给他画上了大大的叉号。

如果说李瑜是理性占主导,在感情中保持着清醒的认知,那么白佳佳则是相反的存在。她对待理想中的另一半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要求,而是凭感觉。“如果我对一个人有感觉,那我就会非常喜欢他。

不同于学校里纯粹的爱情,成年人的相亲中还有着对经济、工作、学历等外在条件的衡量,这也加大了找到合适伴侣的难度。

3、尴尬与狗血的桥段

“你想相亲吗?那你得皮厚才行。”未夕在小说《糟糠之妻》中描写一对男女相亲的尴尬场景时曾这样写道。

现实生活中的相亲也伴随着无数尴尬、狗血的桥段,让年轻人练就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太没意思了。”张醒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次相亲经历,这跟他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

那是在5年前,他大学刚毕业,亲戚得知他没有对象,非要给他介绍。出于对相亲的好奇,张醒不但没有拒绝,反而有点期待。没想到,整个相亲过程充满了尴尬的气氛。“双方都带着父母,女孩的父亲喝了酒,一直夸自己女儿怎么怎么好,越是这样我越反感。”张醒表示。

相亲30多次的济南姑娘李瑜,在相亲中经历了各种尴尬、无语的时刻和“奇葩”的相亲对象。

“有些人我已经忘记他的长相,但他做的事情还让我记忆犹新,每次想起来还是很想笑。”李瑜表示。

有一次,她的相亲对象约她晚上7点在当地最大的商圈见面。在李瑜的认知中,正赶上饭点,又约在商圈,双方肯定要一起吃饭,再不济也会一起喝杯咖啡,吃块蛋糕,于是她空着肚子去赴约。

见面之后,这个男生竟然邀请李瑜去商场对面的公园散步。“就这样,我在饭点的时候饿着肚子,陪他绕着公园走了两圈。我们互相通报了下信息、成长经历,就各自回家了,他也没说送我回家。”

出于礼貌,李瑜到家后跟对方说已安全到家,对方只回复三个字:“知道了。”便再也没了下文。

李瑜的朋友还遇到过更奇葩的相亲对象。

头天晚上11点,男生临时约李瑜的朋友看电影,时间是第二天早上9点。李瑜的朋友到现场后,发现这个男生还带着自己的妹妹。

“他也没问我朋友的意见,直接定了一部电影,但当时那部电影都快下架了,网站已经有了正版资源,而且我朋友已经看过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个男生的妹妹想看这部电影。”李瑜说道。

“各个环节都透露着失礼。”李瑜补充说。

后来,这个男生还联系过李瑜的朋友。李瑜猜测,这证明对方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女孩而刻意导致的这场尴尬事故,大概率是自己情商不高。

相比之下,戴慧还遇到过更让人气愤的相亲对象。

她的某个相亲对象,曾在媒人面前抹黑她。戴慧早就跟对方清楚地说明两人不合适,但是对方却回复说:“我喜欢你是我的事。”

“没想到他后来跑去跟媒人说我吊着他,其实我已经很配合他了。”戴慧说道。

除了遭遇不靠谱的相亲对象,家人的不理解往往更让年轻人焦虑。

2020年元旦,戴慧和县城里某局长家的儿子相亲,谈了一个月发现不合适,就分开了。家里人觉得是她的问题,批评她挑剔。“我们家跟人家的条件差太远了,他们都不理解我。”这一度让戴慧对相亲感到疲惫。

在北京工作的何清雨也有类似的经历。去年,她被安排跟老家的一个男生相亲。他们老家只相距几公里,男方家里条件不错,在北京开了一家小公司,赚得刚好比何清雨多一点,两人工作上也有交集。

从硬件方面来看,何清雨的妈妈觉得两人非常合适。“但是我觉得这个男生太没有担当了。”

两人相处的一个月里,何清雨觉得对方反而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多思多虑。“他后来跟我说,聊天的时候一直在考虑我是不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觉得自己很卑微,”何清雨说道,“但是我从来没有对他提过任何要求,一切都是他自己脑补的。”

有时何清雨忙于工作,没能及时回复微信,但对方就会多想。“在他和工作之间,我肯定会抛下他去处理工作,而且以我们的相处来看,他不值得我为他影响工作。”最重要的是,何清雨觉得双方时间总是可以协调的,没必要就是否及时回复信息而争吵。

两人断了联系后,何清雨的妈妈无法理解,劝她再考虑考虑,她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妈妈。

何清雨说:“他是我爸那种类型的人。”她的妈妈瞬间就不说话了。

相亲过程并非都是不愉快的,也有年轻人在相亲中对对方一见倾心,并“脑补”了一场浪漫的偶像剧,只可惜现实中大多以失望结尾。

在李瑜的30多个相亲中,最让她心动的是一个长得像青年演员杨洋的男生。

“我第一次见他很激动,感觉周围都在冒粉红色的泡泡,我甚至连下一次去哪约会都想好了。”除了长相,这个男生的学历、工作等外在条件,都让李瑜非常满意。

但可惜的是对方对李瑜并没有意思。约会后,李瑜鼓起勇气在微信上跟他说:“谢谢你请我吃饭,改天我来请你,看你什么时候有时间。”

对方回复说:“再说吧,我最近比较忙。”

从这一句话里,李瑜读懂了对方的意思,默默地给这段关系画上了一个句号。“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直言了当的难堪,更多的是委婉的拒绝。”李瑜说道。

4、你还相信爱情吗?

相亲就是不断认识新人,又不断抛弃旧人的过程,很多人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然后又走了,这令他们疲惫不堪。

重复了无数次的相亲没有迎来好结果,但在家人的催促中还不得不继续相亲,这让年轻人对相亲产生抗拒心理。有一段时间,戴慧相亲就是应付了事,一起见个面、吃个饭就算完成任务。

她和上一个相亲对象相处一个月左右,一周见一次面,一次一个多小时,吃完饭就立刻回家。即便如此,和不喜欢的人见面,还是让戴慧有种像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样,感觉到压力和焦虑。

在县城里,戴慧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条件,让她在相亲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不过,她相亲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段空档期。

“可能大家看我一直这么挑,就不愿意给我介绍了。”戴慧记得,有段时间整整一个月都没人给她介绍新对象。她觉得自己被媒人们抛弃,于是更加怀疑自己。

历经相亲之苦,年轻人对寻找爱情的信心逐渐消磨殆尽。要不要妥协呢?有人的脑海中闪过一个这样的念头,随即又被自己狠狠的否定。

李瑜身边的朋友曾劝她不要太挑剔。她曾对一位相亲对象的外貌不是特别满意,朋友就给她列举这位相亲对象的各种优势,比如学历、工作、收入、人品等。

“朋友们都说,结婚过日子看习惯就好了。”李瑜说。在朋友的轮番劝说下,她差点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所幸的是,她后来还是清醒了。“我还是对未来有所期待,我相信我能遇见一个自己喜欢又合适的人。”

李瑜一位女性朋友的经历也给了她坚持寻爱的力量。她的朋友有985、211大学的硕士学历,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家庭条件也不错,只是在37岁时还未婚。

“她为爱情坚持了这么多年,外界早已经放弃了她。但最近她终于决定结婚了,我相信她是遇到了爱情。”李瑜说道。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李瑜代表的这一拨人,依然坚信爱情的存在,并不遗余力地去寻找它。

“我要是不相信爱情,何必相处这么久还不结婚呢,我肯定早就屈服了,而且条件还比他好得多。”夏依依说道。

她和目前的相亲对象已经相处一年多时间,并多次被家里人催促结婚。但她总觉得还不是时候,两人还需要磨合。夏依依觉得,应该是自己想结婚才去结婚,而不是需要结婚而结婚。

但也有一拨人,不再对爱情怀有期待。

在上海工作的90后陈婷,目前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相亲成功。2021年国庆节回老家相亲时,她曾对自己的相亲之路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十一相亲成功,春节就可以订婚,年后我就从上海辞职回老家结婚。”陈婷曾说道。她觉得爱情这个东西华而不实,相比于追求爱情,她更想快速找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

相亲男女在相亲中不断获得希望,又不断失望,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上岸”的那一天。

不过,对当代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婚恋观早已和以往的大不相同——如今的相亲只是认识另一个人的途径,并不代表自己向“被催婚”妥协,而婚姻也并不是必经之路。说到底,婚恋并非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独身者也并非是“凄惨的孤家寡人”,我们最终要找到的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内心幸福才是唯一要义”。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