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韩国电视剧国语免费立即观看(韩国电视剧大全免费国语观看)

韩国电视剧国语免费立即观看(韩国电视剧大全免费国语观看)

更新时间:2022-03-09 22:03:04

澎湃新闻编辑 李旭 辑录

2021新学年伊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的一份通知引发了广泛关注。

就所谓“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9月2日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八项要求。前四项要求是四个“坚决”: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其他四项要求包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

其中,“坚决抵制泛娱乐化”一项明确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

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娘炮”,它被定性为“畸形审美”,被要求“坚决杜绝”。

那么,什么是“娘炮”,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被要求“坚决杜绝”?

“娘炮”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娘炮”一词源自2007年台湾出品的20集青春偶像剧《我要变成硬柿子》。据豆瓣网,其剧情是(引用有简化和文法校正):

“一个从小就会被脱裤子检查性别的小男生,一路走来都是被人欺负,十八岁那年夏天,决定摆脱过去悲哀的记忆,重新开始。始料不及的是,一踏进重考班,迎接他的竟是他再也不想见到的一行人。他们不是坏人,但他们的暴凶狠却让见识过的人一生难忘。小男生就像是误闯黑森林的小白兔,恨不得马上逃离。就在此时,美丽的天使降临了,他深深爱上了她。为了爱,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变成硬柿子。巧的是这个男生叫做阮适止,人如其名,从上学便开始一连串被欺负的厄运,是只人人都想吃掉的‘软柿子’。他该如何在阴险的环境中生存?又怎么成功改造自己?”

本剧中,男主角被女主角骂做“娘炮”,其如同女生一样软弱怕事的性格表征,后来逐渐延伸开来,用来指女性化的男性。

从构词上来看,“娘”字本义为少女,后引申为母亲或妇女。“炮”即有丰富经验阅历的人,如“老炮”。“娘炮”,照字面意思即为在女性行为举止等方面较有经验的人。但这个词多用于描述在外貌、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女性气质的青年男性,带有明显贬义。

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辛晔与其合作者发表于2019年的一项研究总结,“娘炮”之“娘”,具体有以下特征:从性别年龄看,是18至35岁的男性;从外貌形象看,是女性化外表、天生丽质、体型偏瘦;从内质性格看,优柔寡断、有小脾气;从生活习惯看,缺乏体育爱好、具有双性魅力、注重自身形象和身体体验;从语言习惯看,说话和打字用中性化词汇

媒体上对这一类人的总结更直白:“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所谓“A4腰”,是指比竖放的A4纸还要窄的腰宽。A4纸宽度为21厘米,所以,只要腰的宽度小于21厘米,都可称为A4腰。成年男性若有这么细的腰,确实惊悚。

“娘炮”之前,还有 “小鲜肉”

现实中的“娘炮”固然也有,但被诟病最多的“娘炮”多半出没于文艺领域。在近来“娘炮”遭诟病之前,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活跃在文艺领域的更多是以“小鲜肉”著称的一批男性艺人。“小鲜肉”的受欢迎,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作为理解“娘炮”的参照。

“小鲜肉”一词,据说最早出现在2009年出品的美国电影《阿凡达》中,源自其中一句台词“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Fresh meat”在电影中指新兵,后来据词义被译为中文“小鲜肉”。据总结,“小鲜肉”指的是16至30岁之间的男性,“小”既指年龄小,有青春的朝气,有附加着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鲜”指的是感情经历简单,负面新闻少;“肉”强调身材完美,外表出众,形象健康。

另据贵州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郑傲与其合作者的研究文章介绍,“小鲜肉”一词最早传入国内,是通过网络上流传的台湾知名谈话节目《康熙来了》。

2011年某期,台湾男艺人彭于晏上《康熙来了》时,主持人小S觉得彭于晏长得挺俊美的,便称他为“小鲜肉”。此后,“小鲜肉”一词慢慢通过网络开始在大陆流传。

后来,随着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柯震东、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都敏俊兮的走红,直至2014年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古剑奇谭》里的李易峰以及获得游泳世界冠军的宁泽涛的爆红,“小鲜肉”一词开始大面积流行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成为一批外表帅气俊朗、容貌身材姣好、深受年轻观众,尤其是年轻女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类型的统称。

对照可知,活跃在文艺领域尤其是影视圈中的“小鲜肉”有与“娘炮”相近的特点,比如年轻、相貌俊美(乃至于极度阴柔,呈鲜明女性化特点)、深受年轻女性观众喜爱,等。但彼时,“小鲜肉”多半未达“油头粉面”、“矫揉造作”,引发主流意见之怒的“娘”的程度。

直至2018年9月,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开学第一课》中的四位男星因他们的“娘”味引发一场巨大风波。

“少年娘则国娘”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台(央视)与教育部合作的一档大型公益节目,自2008年起,于每年9月1日播出至今。最初是在财经频道播出,2010年起改在综合频道播出,且播出前会由教育部通知全国学生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道观看,因而影响巨大。

这档节目每年设定不同的主题,比如,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背景下,2008年第一次播出时的主题是“知识守护生命”,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应急避险、生命意识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2021年播出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聚焦庆祝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9月1日(周六)20时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创造 向未来”,拟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但在播出时间到来后,家长和学生发现,正片迟迟不开始,反而播出了长达十三分钟的课外辅导教育机构、学习类智能手机应用产品的广告;节目开始后,所谓“新F4”成员即四位外表女性味道十足的台湾和大陆男艺人的歌唱表演更令一些学生和家长极度反感。

一位小学生在其题为《观〈开学第一课〉有感》的作文中写道(引文为连续两段文字,标点有修正,括号中文字及着重为引者所加):

“节目一开始,就来了几个涂脂抹粉、擦口红的‘小鲜肉’,我们忍着恶心看了会儿他们的表演,是在看不下去了。今天饭吃多了,再看就要吐了。”

“梁启超曾写过《少年中国说》,(其中说)‘少年强则国强’,指儿童是未来的希望。现在是‘少年娘则国娘’呀。我真不明白,我们不学保家卫国的解放军、科研为国的科学家、创造财富的工人,难不成学这些‘娘炮’么?我要是这样,早就被爸爸赶出家门了。我们要全是这样,在国家有危险时,谁来挺身而出?在歹徒行凶作恶时,谁来见义勇为?靠这几个娘炮恶心跑他们吗?”

这位小朋友“三观”正确,其发问出自直觉和感性,却发人深省:何以国家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要求全国中小学生观看的公益性电视节目中会夹带那么多商业广告,更在审美导向方面令人生疑?

9月2日,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在其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诚恳道歉!9月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播出前广告太多,影响了家长和同学们准时收看。谨向家长和同学们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关心!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则回应称:“教育部只参与了(《开学第一课》)节目本身的制作,节目编排等其他事情我们还不太清楚。”

公众不知道事后相关主事方有没有被追责,所见证的却是一场在随后一两周内,由包括网络自媒体和中央级媒体参与,或是声讨“小鲜肉”和“娘炮”现象,或是多少为之辩护的舆论风暴,令这一年的“开学第一课”效果大打折扣。

2018年9月6 日20点26分,新华社发表题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评论文章,在承认“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的同时,严厉批评“娘炮”现象,认为那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

第二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转发的来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的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则表示,“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强调“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这篇文章同时呼唤,那些在青少年中有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针对“娘炮”现象,两大中央级媒体发表了至少语气不同、侧重点不一的意见;一些自媒体则煽风点火,乐见它们之间“互怼”(实际上没有),均成为当日激烈程度不亚于“娘炮”争议本身的舆论现象。

“娘炮”明星缘何受追捧

假如说存在的就有合理性的话,那么,似乎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的一些“娘炮”明星的大受追捧,合理性在哪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与其合作者在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总结了“娘炮”明星盛行的五大社会成因。

首先,粉丝经济的发展。以往,明星走红大多因为作品,“娘炮”明星却反其道而行:他们的作品,大众并不熟悉,个人知名度却非常高。比如鹿晗,其微博粉丝量达到五千多万(目前为6307万——引者按)。明星背后的粉丝后援队不仅负责宣传偶像的正能量,还有专门团队维护偶像的形象。在粉丝不断助力下,明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广告代言接踵而来,曝光率随之增加,形成一个循环。

其次,女性审美的变化。“娘炮”明星的受众群体多为女性,如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这些女生喜欢“娘炮”明星,多是因为他们的外在形象符合自己对于男性形象的期待。硬汉明星虽然能够吸引一部分需要安全感的女性粉丝,但当下女性越来越独立,硬汉形象的安全感需求就会越来越弱,令硬汉形象失宠。更重要的是,当代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权利,也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使得市场开始重视女性的诉求。“娘炮”明星的盛行就是女性独立性增强和需求转换的结果。

第三,“娘炮”明星的商品化。由于粉丝经济的存在和女性独立性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娱乐公司能够轻易察觉到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借机把男艺人作为商品包装成女性心目中期盼的人物设定: 除外在形象之外,在言谈之中尊重女性、肯为女性发声、性格乖巧等。娱乐公司并不能100%寻找到本身实力不俗且有具备女性喜欢人设的明星,于是先制造出实力一般、人设符合的“娘炮”明星快速打入市场。这些明星的出现是带有目的性的资本运作结果,并非实力使然。这造成许多“娘炮”明星仅能成为少女们的“快餐”消费,转瞬即逝。

第四,新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明星制造过程中,由于信息资讯不发达,明星成名之路会较为漫长,不仅需要相当数量的影视和音乐作品的积累,还需要奔赴各地商演和宣传作品,因而有一个不断积累和筛选的过程。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浏览和观看视频,制造明星只需公司在幕后操纵新媒体,一夜爆红似乎司空见惯。此外,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网络虚拟环境下,“娘炮”明星的流量造假成为爆红的助攻利器。

第五,日韩文化的影响。日韩的男团或者女团,多以规模化方式使年轻艺人一出道就会引来无数粉丝。尽管国内青少年哈韩精日势头渐微,但韩国造星和养成偶像的运作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国内“娘炮”明星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娘炮”明星的阴柔美扮相在早先的韩流中就被评价为去性别化或者中性化特质。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喜欢刺激、挑战,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日系和韩流恰恰能够满足“千禧后”青少年的需要。

监管如何面对市场需要

还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上述通知之前,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办的《前线》月刊2021年第4期在署名为“本刊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娘炮”为什么受追捧》中已就如何根治“娘炮”给出了原则性方案。

作者认为,根治“娘炮”,关键是在审美活动中弘扬正大气象。同时,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在弘扬主流审美、引导社会风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要坚守立心铸魂的使命,坚持社会效益为首的原则。”

来自学界的态度要宽容一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辛晔与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前引研究中提出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多元性原则。在看待“娘炮”现象时要尊重男性气质的多元性,需要放弃传统的以阳刚、坚毅、硬朗等为核心的单一男性气质的思维定式。

其次,坚持理性处理原则。消费社会下,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媒介对“娘炮”等现象的造势与影响,用发展的和社会进步的观点来评价这类阴柔男性气质的群体,破除以个别现象替代整体本身的非理性行为。

此外,坚持整体性原则。将“娘炮”的阶段性气质置于他们生命历程的整体性气质上来看;将“娘炮”的媒体气质和他们现实气质结合起来看;将“娘炮”气质与其他气质共同放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来理解和审视,真正关心和推动青年群体的成长。

有什么样的市场需要,就有什么样的存在去满足那种需要,纵然充分动用国家权力,也肯定无法彻底碾压市场上的某些特殊需要。但不论如何,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所论:“如果一个社会仅凭颜值,而不是知识、劳动、技能等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内涵的‘工具’来评价一个人的话,整个国家和社会距离颓败也就不太远了。”

参考资料(仅列期刊和学位论文来源)

本刊特约评论员:《“娘炮”为什么受追捧》,《前线》2021年第4期

盖琪:《性别气质与审美代沟——从“娘炮羞辱”看当前媒介文化中的“男性焦虑”》,《学术研究》2019年第7期

肖畅: 《公共讨论中男性正当身份的话语争夺——以央视“娘炮”事件为例》,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辛晔、史昱锋:《“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

田丰、康佳:《对当下社会“娘炮”现象的社会分析》,《青年学报》2019年第2期

高佳琪:《网络流行称谓语“小鲜肉”微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23期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