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写了八十年代的十大电视剧,反响一般,毕竟年代太久远了,即便看过,也是模糊印象。而九十年代离现在更近一些,那个时代的电视剧,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更清晰。
相比较八十年代我国刚打开窗子,各界新鲜事物纷至沓来,九十年代,我们国产电视剧的水准一飞冲天,十大电视剧里边有八大我都选的国产剧。港台和欧美各只选了一部,且稍有些冷门,其实我只选择了他们的代表性和艺术性。
好的开始。
第1部, 《十六岁花季》。拍摄于1989年,播放于1990年,那年我正好16岁,记得是下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播放前要先放一场意大利世界杯的录像,然后为看电视剧,我成了一个十足的足球迷,一直到现在。
《十六岁花季》是以成人视角写这帮孩子和他的家庭的,白雪、欧阳严严、陈非儿、韩小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而且每个人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家庭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包括可爱的班主任(饰演者杨昆老师现在多演大妈)和她喜欢做生意的男朋友。
《十六岁花季》不仅描写了16岁男孩女孩那种朦胧的感觉,更真实反映了90年代中国蓬勃的生活,主题歌也充满活力。我现在还会唱:吹着自在的口哨,编着自编的玩笑------
多年后刚看到《少年派》时,我仿佛又见《花季》,谁知后半部完全在撒狗血,对六六好感荡然无存。
第2部, 《围城》。一部十集的电视剧,但却超过了几乎所有鸿篇巨著。听说这十集电视剧拍摄了近一年,也许所有的好作品都是这么一点点抠出来的。
我是先看完电视剧再读原著的,但书中的所有人我都认识。陈道明就是方鸿渐,英达就是赵辛楣,葛优就是李梅亭,吕丽萍就是孙柔嘉,甚至一些配角,汪先生,汪太太,就是书中的那个形象。
看了这么多年电视剧,没有一个剧中人这么符合原著的,可见导演下了多大苦功。
而"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句话被许多人熟知。
还有一句话也被我们记住,那是钱钟书拒绝记者的话:既然鸡蛋不错,又何必结识生鸡蛋的老母鸡。
第3部, 《渴望》。以上三部电视剧全部于1990年播出,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好电视剧正处于井喷的状态。而以往我们熟悉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也逐渐被"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代替。
《渴望》的出现来源于几个作家大腕的攒局,就是想写一个性格善良,遭遇悲惨的女性。他们把这个人物设计成了出自平民之家的刘慧芳,而对出身干部家庭的王沪生姐弟,则以一个自私的形象出现,而以前这种平反干部子弟都是高大上的。
《渴望》在全国收视达到爆棚,但这部电视剧其实借鉴了港台那种好坏分明的创作模式,好人太好,坏人太坏,我觉得应该算有市场无艺术的剧集代表。
但奈何全国的收视率,甚至春晚让刘慧芳站了起来,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
《渴望》这种电视剧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让王朔为了剧本彻底放弃了小说,自90年代以后,创作基本停滞,一直到2000年以后,才出了一本《看上去很美》,但以前那个状态,他再也回不去了。
第4部, 《成长的烦恼》。可能很多人不赞成把这部电视剧列入名单,但《我爱我家》和《家有儿女》的创作灵感和基本框架却都是来源于这部美剧。
而且相比较后来的《老友记》,《成长的烦恼》从三个孩子的幼儿时期一直拍摄到青年,几乎陪伴了一代人成长。而大儿子麦克从一个叛逆的少年到青年时和父亲有了同样的价值观,变得博爱深沉,很像我们国家"长大后成了你",所以不管教育方式如何,结果世界同源。
而在剧集最后少年的"小李子"也演了几集,充满魅力。难怪后来成了万人迷。
《成长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带着那个时代的美国主流价值观,那就是博爱。可惜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的美国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家都热衷于私人利益。
第5部, 香港电视剧《灰网》。九十年代香港的武侠电视剧已经风光不再,而大量警匪、生活片涌入内地。我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个名额。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一部《法网柔情》,刘松仁主演。此外有一部《司机大佬》也充满生活气息。但我觉得最不一样的还是《灰网》。
电视剧里温兆伦的家庭是一个贫困之家,姐姐给一位小老板做外房,受尽屈辱。这和我们以前看的香港繁华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他也有底层百姓,为了生活拼命工作,为了改善环境努力读书。
而吴镇宇更是把讲义气的街头浪子饰演的淋漓尽致。尤其当吴镇宇因贩毒被判绞刑时,他那种绝望的眼神,戴上头套后大口的呼吸,也让观众要窒息的感觉。
那个场景至今仍在脑海。
好了,先这么多,后边几部下回再说。
我是狮子营老鲁,欢迎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