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新年这两天主要精力都放在春节档。
但如果:
没有/不敢去/不能去电影院,春节还能干什么?
放心,Sir没忘你们。
当大银幕8部大片打得火热,春节档最容易被忽略的“第9部”悄悄开播。
不必去影院,不用挑场次,连上网在家就能看。
区别于春节档热闹而短暂的团聚氛围。
它试图提供另一种更长久的“合家欢”。
无论你在国内或国外,城里还是村里,涉疫区或非涉疫区……
我们,都处在同一个:
《人世间》
前两天刚一开播。
全网热度第二,电视剧分类直接冲到第一。
这么猛?
阵容上,绝对是不输影院的全明星:
主演,雷佳音、宋佳、辛柏青、殷桃……
而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海报更暴露野心:
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别被吓到。
Sir看完8集后,翻译成“人话”就是:
它可太适合春节一家老小围着电视机一起追了!
01
虽说“合家欢”,可《人世间》的开篇一点不温柔。
季节:寒冬。
地点:刑场。
1972年冬天,东北吉春市,大雪漫天。
木材厂上班的周秉昆(雷佳音 饰)被工友撺掇着,去刑场看枪毙杀人犯。
和其他人看热闹不同。
在场犯人中,有一个他的朋友,涂志强(沈晓海 饰)。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看到好友被行刑的周秉昆,当场吓晕。
傻了。
从这天起,不论上班下班,他总会看到志强,出现在工地、食堂、宿舍,还跟自己打招呼……
打住。
央视大戏,怎么成了走近科学?
别说,这正是《人世间》这回接地气的地方:
用一个傻小子的视角,展现一整个时代风貌。
什么风貌?
来,年轻人们来开开眼界。
那个年代的家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秉昆的家庭,是成分最好,最根正苗红的那种。
工人。
父亲(丁勇岱 饰),共和国第一代工人,国家一声令下,毫无怨言到重庆支援三线建设。
大哥周秉义,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主动去建设兵团当兵。
姐姐周蓉,标准学霸,上山下乡去遥远的贵州农村插队。
只有周秉昆。
脑子不太灵光,又担心在外边学坏,初中没读完就和邻居、发小们一起,到市里的木材厂当工人。
他真“傻”吗?
不,人家是真·老凡尔赛了。
从小家里有哥哥姐姐罩着,长大有邻居发小撑着,动荡时代里一直呆在母亲身边被照顾着。
那时绝对珍稀的“傻人傻福”。
还有,那个年代的日常,那个年代的爱情。
作为家里的老疙瘩,“傻小子”周秉昆一直顺风顺水。
除了两件事:
一个,前边说的,好友涂志强的鬼魂,另一个则是女人。
眼前的乔春燕(黄小蕾 饰)。
国营大众浴池一位女修脚师傅,周秉昆发小,她看上了他。
要“处对象”。
怎么处?
忘记现代偶像剧里霸总玛丽苏的扭扭捏捏,老一辈才是敢爱敢恨。
等人,堵人,当面表白,为人考虑,替人分忧,丝毫不在乎其他一起长大的发小们的眼红。
可惜周秉昆是个棒槌。
“鬼魂”事件,让他丢了工作。
这在70年代,没了单位身份,可是件大事。
幸福结束?
不,很快他又因为“鬼魂”的关系,结识了俏寡妇郑娟(殷桃 饰),陷入情网。
工作更是在姐姐的追求者蔡晓光(王阳 饰)的帮助下,迅速在酱油厂找了新活……
OK,幸福生活继续咯。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凡尔塞”的“傻小子”,怎么当得起《人世间》这么大的命题。
但这恰恰是这部剧的亮点:
相比于其他“大戏”,主人公在大时代里翻江倒海、做官置业,甚至出将入相、流芳百世的故事。
《人世间》里,往后五十年,周秉昆一直是这个小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围绕他的,或者是困扰他的。
始终是家人、朋友,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
他只是这段人间史诗里最不起眼的开端。
却也是《人世间》最突出的题眼——“百姓”。
02
央视开年大戏,来头一般都不小。
这回尤甚。
作者梁晓声,与共和国同岁,大学老师、知名作家、影视编剧,也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
这部《人世间》,就是帮他获得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看业内评价,高得吓人:
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一代人的时代阅历,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人民总结。
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也因此,自从传出要影视改编,《人世间》就备受瞩目。
影视化阵容也是顶配。
导演李路,全民爆款《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的导演;
编剧之一王海鸰,《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都是出自她手,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
卡司更是超稳。
主演以外,许多中老生代戏骨都有露面:丁勇岱、萨日娜、成泰燊、宋春丽、张凯丽、冯雷、白志迪、马少骅、李建义、许文广……
连旁白都是陈道明配的。
如此阵仗,只是一出“周秉昆的快乐星球”么?
显然小瞧了。
第一集,送别戏,Sir看的心颤。
分别舞台是火车站。
政策下发,一家人各奔西东,家里成员的性格和关系在这一刻完全展现:
男子汉式的强装坚强;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姐姐古灵精怪,而周秉昆还是那个木头棒槌……
那时没有手机和微信。
分别,不能说是音信全无,至少也是生死难料,前途未卜。
分别之后呢?
所有人都必须重新适应:
父亲,为何每次在浴室用别人剩下的肥皂?
大哥,为何要主动跟女友保持距离?
姐姐,为何远赴异乡,差点与家人决裂?
只有“留守”的周秉昆
他的“幸福”似乎始与家人的动荡形成对比。
可他能一直这样吗?
姐姐的孩子需要抚养,郑娟的孩子父亲另有他人,母亲的病,自己的爱情、家庭、事业、房子……最后,甚至因为意外和过失,还丢了工作,进了监狱。
预告片里父亲唠叨周秉昆,字字诛心:
照顾着脑血栓后遗症的妈妈
带着姐姐的闺女
养着别人的儿子
可以肯定的是。
分别之后,这家人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他们只是小小缩影
在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千百年来,最广大的普通中国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剧中有个细节。
周秉昆在澡堂救下一位意外摔倒的老人,把人送到医院才发现,人家是当地大领导。
爽剧开始,主角平步青云?
没有。
一顿饭,表达谢意,事情结束。
这是《人世间》这部剧着重描写的地方。
它的好看,表面上,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越过越好的社会背景。
但内里,则伴随着普通中国人千百年来始终坚持的善良底色。
03
作者梁晓声在采访中着重说到他创作《人世间》的原因:
看了这本小说,至少你能知道70年代怎么回事儿,80年代怎么回事儿……一元钱能买多少东西,一角钱意味着什么,爸爸妈妈们是怎么过来的,哪怕你的爸爸妈妈是知识分子、是干部,当年的知识分子、干部又是怎么样的。
周秉昆是底层百姓,但头脑活络,先后经营饭店、书店。
而大哥周秉义,后来考上北大,成为官员。
姐姐周蓉,后来也考上北大,成为学者,知识分子。
而围绕他们身边的人,有老工人,老干部,有官员,有知识分子,有文艺工作者,也有小商贩、个体户,以及很多的低收入群体。
梁晓声借着《人世间》小说建构了一幅时代群像。
剧中细节也如实还原。
酱油厂书记请周秉昆和同事一块吃饭。
书记家是平反的老干部家庭,住洋房,有轿车、保姆、司机,让一群工厂的小子好生羡慕,发牢骚。
老干部家吃饭的餐厅,比普通人家的房子都要大。
好人是好人,特权是特权。
而另一边,郑娟家,门扉破败,报纸糊墙,家徒四壁,女孩子洗完棉衣棉裤,就只能呆在家里,因为没有多余的衣服。
这种对于70年代的真实呈现,让这个故事显得特别立体。
但作为一个剧,总有一条主线把它们穿起来。
家。
有钱人和穷苦人,官员和小老百姓。
《人世间》里几乎所有角色都跟“家”这个词,产生着不同的勾连。
大哥为官清正,一心为民,也因此总难兼顾到家人。
大姐一直追求理想的人生和爱情,看似个性独立,但又一直受着家里的恩惠(养女儿)。
可是到了故事结尾。
前者感到了遗憾决心弥补,后者主动选择回归家庭。
这既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人世间》这部剧的态度:
家,是普通中国人最无法割舍的眷念。
因此,不论是剧还是小说,才会把主视角放在了周秉昆这个“老疙瘩”身上
他的乐观、努力、念旧、固执……尤其是对家人的责任与担当。
有着最广大中国人的影子。
回到《人世间》这部剧。
熟悉央视的都知道,每到年初它就播这种年度大戏的传统,也总是会扎根现实,拍出各种史诗长篇。
从十年前的《闯关东》《走西口》《全家福》。
到近两年的《跨过鸭绿江》《大决战》《觉醒年代》。
相比于当下的热门作品,这些大戏没有流量,没有刺激,更没有什么噱头和爆点。
但却总能收获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为什么?
就像作者梁晓声在采访中所说:
"我们的青年,跨过这新中国建立的70年,对于以往的时代,谈起民国知道一点儿,然后就穿越到唐朝、宋朝,对自己的国家所知甚少。这也不是历史书能教会,也不是看专题片能看得出来的。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和国家的秘史。秘史讲起来不是说有多么神秘,而是民间记忆。民间记忆口口相传,它是一代一代人聊天中产生的。话语渐渐消失,但是小说会把这种记忆保留和呈现出来。"
不论是小说,还是剧。
史诗的意义,不在于开创,而在于回顾。
回顾峥嵘岁月,回顾青春热血。
尤其在当下。
我们越来越需要《人世间》。
毕竟世界很大。
大到常常让我们不自觉地淡忘:
何处是家。
哪里才是归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