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液晶电视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液晶电视机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

液晶电视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液晶电视机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

更新时间:2021-12-01 04:13:51

“中国企业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生死之路”

全文共计5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当2001年韩国企业领先日本企业率先投产了液晶面板5代线,完成了对日本液晶行业的逆袭时,建厂已经45年的北京电子管厂,正式启用了一个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京东方集团。17年后,京东方超越LG,终于坐上了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第一的宝座。当站在山顶的王东升回头看,上山的路上,横亘着三块巨石:资金,政策和技术。

钱从哪来?

曾经的北京的电子管厂并不缺钱。

作为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明星项目,编号774(以下简称774厂)在1956年建厂时,连《人民日报》都给了头版头条,“一五”期间,全国电子工业总投资是5.5亿元,而774厂一家就占了1.03亿,上世纪50年代的1亿,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没法直观理解,但我们只要知道,直到90年代初,万元户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拥有巨量资金的774厂也确实争气,1960年产值就达到了3.37亿,一万多名员工下班形成的人潮,一眼望不到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日本彩电产业链进入中国,一直没有进行技术升级的774厂,成了被拍死的前浪,订单快速下降。到了1986年,已经达到了连续11个月不能按时发工资的窘境。到了1989年,长期领不到工资的老职工,只能到菜场捡白菜叶充饥。

1991年,实在撑不下去的774厂原厂长张红飙,写信给中央,请求进行股份制改革,1992年7月,北京市电子办主任要求找一个30多岁的干部接班,第一人选是一位技术出身的青年干部,但是他在看完报表后,打死不肯接任。而作为第二候选人,在774厂财务科工作了10年,时任副厂长和总会计师的王东升,在老同事们的苦苦哀求下,看着一万多张面黄肌瘦的脸,挑起了这个烂摊子,并更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简称东方电子)。

作为对原774厂财务情况最了解的人,王东升知道,现在整个厂子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搞到钱。为此,他引进了一大批新人,其中有个1994年进厂的叫陈炎顺的,负责筹措资金,他为救活东方电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间倒回到1987年,当时为了弥补亏损,同时追赶世界先进技术,774厂采用了当时国内广泛使用的策略:用市场换技术,合资建厂。774厂与松下合资建立了“北京·松下彩管公司”,但是774厂名义上有30%的股权,实际却是松下在北京单独建厂,所有生产流程774厂完全插不上手,也就算是个跑腿打杂的,所以虽然北京·松下彩管公司数钱数到手抽筋,但就是不分红给774厂。

新上任的陈炎顺,首先跑去向北京·松下想把这些分红要回来,对方的财务把酒瓶往他面前一拍,说“喝一杯给20万”,就这样,陈炎顺一口气干了20杯,酩酊大醉,要回了400万,终于给员工像模像样的发了一次工资。

陈炎顺觉得这样要钱吃不消,要另想办法。他发现,虽然北京·松下不给钱,但是这30%的股份可以做进账里,拿着漂亮的财报可以上市(通过商誉做大报表,这事老牌上市公司没少干)。死马当活马医,就这样,陈炎顺拉着18个人,找了南方证券,在1997年6月10日,居然在深交所B股上市了。B股主要是向境外投资人募资的,摸不清底细的老外看着北京·松下的滚滚利润,把持股30%的东方电子当成了香饽饽。

就这样,连年亏损的东方电子一下子筹到了3.5亿港元,整个企业上上下炸了锅,对王东升和陈炎顺心服口服,此后无论他们干什么,老员工都是无条件相信。有了钱,东方电子也开始转型,从传统电子元器件,开始向新型元器件进发,并在2001年开始进军液晶行业,东方电子活了,但是液晶行业早已是强者如林,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很快他们又将濒临绝望。

截止2019年,京东方在液晶生产线上累计投入的资金达到了3000多亿,是中国工业史上单个企业最大的投资额,但是京东方在A股,B股和港股的总股本仅有不到360亿,那剩下的2000多亿是哪来的呢?

一般企业融资,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股市和债市直接融资,一块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但是这两种融资对于需要逆周期投资的液晶行业,都不适合。之前一期我们说过,液晶生产线越往后升级,需要的资金量越大,2003年1月,京东方准备用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的一条生产线,同时在北京开建一条5代液晶生产线,两件事加一块,至少需要7.5亿美元,数十亿人民币。

股市融资失败,京东方只好转向银行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九家银行组成银行团,提供了这笔贷款。但是很快,2004年下半年开始,液晶周期发威,京东方巨亏16亿,2006年再亏17亿。2007年上半年,贷款到期,京东方无力偿还,虽然最终在北京市政府的协调下,终于把贷款延期了,但是这次融资让京东方差点濒临死亡。

而就在2007年下半,周期低谷过去了,液晶面板价格一路飞涨,京东方大赚,但是2011年行业再陷低谷,再次亏损32亿,不仅贷款还不上,股票也在2006年,2009年和2011年三次面临ST,濒临退市,全靠补贴和退税才活下来,2011年股价一度跌到1.98元/股,通过出让股权换了36亿才躲过一劫。

在融资上折腾了几年后,京东方明白了,股市债市还有银行贷款这种重视短期财务指标的融资,并不适合“越亏损,越要投资”的液晶行业,而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更适合中国液晶行业的融资模式,并借此一举超越了韩国。

这种模式说起来简单,那就是向地方政府定向增发股票,和当地政府同甘共苦。

京东方在成都建厂时,成都提供了18亿的资金支持,还提供了土地和税收减免,在鄂尔多斯建厂时,当地政府用10亿吨煤的探矿权,作价120亿,占整个生产线投资的60%,换来了京东方5.5代生产线的投产。

这个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是两回事,补贴只负责出钱,保证没有被贪污,至于企业如何用,政府很少追踪,是低效,浪费的。但是定向增发投资不同,这属于政府的投资行为,要是乱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牵头人是要担责的。

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当地政府投资更有耐心,没有短期财务压力,适合液晶周期特点;二是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政府不仅能提供资金,还可以提供土地、税收的支持,甚至还能为企业定制水电路桥等基建的规划,为企业节约巨大的成本。三是可以分享生产线的利润,摆脱地方政府原先单一的财政收入模式,大家一起赚钱。

这种模式听着简单,但是日韩却模仿不了,一方面两国国土面积小,且土地私有化,政府没法为液晶企业节约成本,所以他们的生产线都在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的脆弱,也让两国属于民富国贫的类型,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做长期投资,两国的企业要度过液晶周期,只能靠自有资金或者变卖落后的生产线来硬抗。

解决了液晶行业最大的难题,京东方开始腾飞。

政企一家亲

大家都知道液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当时很多人会忽略,要搞好液晶行业,还需要政府伺候好才行。

举个例子,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厂时,双方投资了220亿,生产线跑起来,但是很快就出了问题。内蒙古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电价便宜,也不缺电,但是因为都是民用,所以电网建设有点差,电压不稳定,而且会短时停电,当地政府一开始觉着,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几秒钟的事情,很快就恢复了。

但是当地政府不知道,液晶生产线搬运玻璃板靠的是电磁力,哪怕断电0.1秒,玻璃板也会掉下来摔得粉碎。玻璃板的损耗固然会增加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清理满地的玻璃渣,至少要2小时,作为一条投资220亿的生产线,按贷款利息5%来计算,哪怕一天只断电0.1秒,京东方也要停工2小时,浪费的利息就是25万,全年9000多万的损失。

除此以外,招工,道路,用水,排污,生活保障甚至企业与周边居民关系,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规划,才能保证液晶生产这种超大型工程的顺利投产。就像特斯拉工厂选择了上海,没有上海政府强大的协调能力和超大型工程的丰富经验,如何能在一年内完工投产,并迅速上了产能,并在特斯拉困难的时候,用大量订单扭转了股价的颓势。

对于日韩在别国的工厂来说,当地政府的协调和动员能力一直是他们相当头疼的问题,有的时候,光是拆迁就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投产后,员工的稳定性又大大限制了产能爬坡的速度,如果再加上让人崩溃的交通和水电配套,足以让一条先进的生产线熬成了落后产能。

换不来的技术和搬不走的工厂

前面我们提到,我们当年为了追赶国际先进技术,广泛采用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想要通过合资一起做,然后“干中学”,偷师国外高新技术。但是人家也不傻,既然是合资,人家出技术出设备,我们给土地给工人,但是贴牌还是人家的,人家要为成品质量负责,因此所有生产管理,零部件采购,技术研发等核心环节,都要由对方把控,最后到头来,中方只能得到产品销售的分利,到头来能学到的东西极少。

你看当年搞合资的几个行业“汽车,彩电,集成电路”,一直没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成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让人爱之深恨之切的阿斗。

在京东方扩张的路上,有了钱,有了政策支持,如何追赶先进技术成了最后一块大石头。当2003年进入液晶周期低谷的时候,日韩企业都急于筹集到资金,这就给了中国企业机会,京东方选择了整体收购韩国现代的生产线,而同期另一家公司,上海广电集团则选择了比较容易的合资方式,与日本NEC合资建厂,从当时的实力来看,上广电其实还强于京东方。

但是京东方通过收购,获得了全套的设备和供应链,在摸透了以后,在2006年的液晶周期低谷大胆投资,扩大生产,而合资的上广电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错失投资机会,最终在2009年黯然离场。

有了技术积累,中国“高科技粉碎机”体质再次发威,借助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工厂技术积累,京东方不断用低价高质的产品冲击全球液晶市场。在这里,要提到中国制造的一个优势,就是“工厂技术”,这也是中国制造能不断击穿行业低价的秘诀之一。

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有一个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进行产能爬坡的过程,这中间,产品的价格也会逐渐降低,产品的良品率不断上升。以液晶生产为例,避免灰尘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液晶生产对于无尘的要求,比CPU生产还高,而且越大的面板,要求越高。在实验室中,无尘技术并不复杂,但是一旦到了工厂,在各种隆隆运转,人来人往,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无尘处理就是完全另一套技术了。而且关键是,这种技术属于经验技术,在实验室里研究不出来。

有个有趣的段子就是,一个肥皂生产商,一直无法解决包装时空包的问题,客户经常会收到一箱里有几个空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了上百万经费研发检测设备,结果到了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老师傅,边上放个电风扇,风一吹,空盒自动就吹下来了。这虽然可能是个段子,但是充分说明了工厂技术和实验室技术的巨大差异。

京东方一开始,生产线也只有60%的良品率,每天工人挥舞大锤砸碎次品面板,心都在滴血。这个事要放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工人基本上不太会管的,但是放在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民手里,那就是如鲠在喉,一定要解决的。于是,在所有技术工人今天你提出个建议改良下,明天你找到个好办法,一段时间下来,居然把良品率提高到了95%,产能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同样的情况,在中国比比皆是。比如为何中国的物流能做到跨省8小时送达,全国3天到货?为什么中国基建的速度让全世界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都不是实验室研究出来的,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整体完善的结果。这种工厂技术,别人学不来,工人他也挖不走。生产线可以搬走,但是成本却要大大提高。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厂商在今年一季度出货量占全球55%,其中京东方占全球18%,出货量和出货面积稳居全球第一,液晶行业,已经进入了中国时代。

坊主说:

  • 中国股市设立之初,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纾困,这也导致了后面长期的问题,上市企业从一开始就是穿着泡沫装上场的,后面的商誉减值暴雷潮,只是预料之中的而已。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通过股市融资,大量国有企业用时间换到了空间,完成了股份改革,重新焕发了新生。而当前中国经济对问题企业的处理能力,也远非30年前可比了。
  • 融资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命线,而如何融资更高效,液晶行业的历史更是值得芯片行业借鉴。因此,我们看到了国家成立了半导体基金,为行业注入战略资金,在企业长大后获利了结,再去投入更需要资金的企业。当我们看到国家半导体基金从一个上市公司撤资时,其实并不是国家在割韭菜,而是这家企业已经成长到可以独立生长的阶段了,这种芯片企业,反而是更值得投资的。
  • 中国模式有我们的独特之处,大政府的模式本身就非常适合需要庞大资金和资源协调的产业发展,我们曾经吃过没有话语权的亏,也在液晶行业成功走通了强者之路,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但是我们也并不怕在高科技领域硬碰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同一领域永远领先。

—— 完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拆解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