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爱的紫陶碎了、残了的朋友,请忍住悲伤,听紫陶君告诉你陶艺师傅说“NO”的根本原因,话说这得从紫陶壶的制作说起。紫陶壶从制坯成型到出窑,会发生两次收缩。
一、晾干收缩
制好的陶坯需放在阴处晾晒,风干至合适程度,才能进窑烧制。啥叫“合适程度”,看图说话。
从左到右:修坯前,修坯后(最佳的刻填状态),晾干中(需保持观察,杜绝开裂),晾干后可进窑烧制(器表略微泛白)。
陶土的水分在烘干和烧制的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陶土会收缩。细腻的陶土比粗颗粒的砂土收缩率更高,因为随着水分的排出,陶土中所含的精细颗粒被压缩。
粗颗粒的砂土收缩率较低,为 4%—6%,细腻的陶土平均收缩率达 6%—12%,瓷土的收缩率更高,为 15%—20%,建水紫陶因为陶泥非常的细腻,所以收缩率媲美瓷土收缩率,约为 16%—20%。
在制坯时就应考虑收缩率,否则烧制后,有可能看起来比例失调。
晾干快慢由器型大小、天气因素决定,其中天气因素包括:环境温度、阳光强度、风力大小、空气湿度这几个主要因素。不可曝晒,宜自然阴干;见风与不见风差异很大,通风去湿,但不宜直面吹。坯体干燥须由专职人员看守着,时时确保陶坯的安全。
二、烧制收缩
晾好的陶坯进窑烧制。古时候制陶界中有句俗语,叫“天一半,人一半”。“人一半”指的是工艺制作,可控的;“天一半”指进窑烧制,不可控的。由此可见烧制在古时候的神秘性。
遥想《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浴火重生,最终炼得火眼金睛。那炼丹炉的温度具体多少无从考证,但紫陶的窑温通常为 1100℃—1200℃。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好陶不怕高温”,出窑后依然容颜得体的陶器,那都是高挑出众的佼佼者。
从泥坯开始,壶 / 碗 / 罐与盖就是一对儿,像天鹅一样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如果另一个不幸死了,剩下的这个会一直守到死。硬配对的结果是——强扭的瓜不甜。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同理可推“壶不能两次配到同一个盖儿”。从泥料开始,细微的差别就已存在,即使是同一地方采掘泥块、同一位陶艺人制泥、练泥、拉坯、修坯、刻填、装饰、晾干、烧制、打磨……所有似乎大致相同的“同一”,也注定无法得到完全的匹配。
三、碎了的补救方法
(1)锔
一些壶友会选择锔。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完美,但结果总算是圆满了。
(2)粘接
可以用大蒜捣碎了作为黏合剂,也能用,只是一碰水就失效,不适合茶具,而且有股味儿,你懂的。
(3)改做他用
改做他用,比如说作为公道杯,效果也是棒棒哒。再豪一些,用来做花器!高逼格妥妥滴!不是奇花异草还真就配不上!
(4)人品大爆发
熟知泥性的师傅答应帮忙配个盖儿。他 / 她根据收缩比率、呈色规律,配件上留有余地,便于后期修整。碰上这种大好事儿,睡觉都会笑醒的!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