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风扇>

电风扇绘画ppt(电风扇美术教案ppt)

电风扇绘画ppt(电风扇美术教案ppt)

更新时间:2022-01-21 01:46:10

夏季纳凉的竹床、儿时街边的铁匠铺、爷爷锯木的嚓嚓响声从记忆深处渐渐苏醒……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传统手艺人回来了

安旭和他制作的木质电风扇、高跟鞋。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示

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拉回到大众视线中。竹编、刺绣、木刻、剪纸等手艺人通过短视频获粉无数。专家认为,在观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可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与价值实现,因此年轻人会为老手艺所吸引。在收获关注、提高收入的同时,手艺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专家建议,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

你还记得夏季纳凉的竹床吗?还记得儿时街边的铁匠铺吗?还记得爷爷锯木的嚓嚓响声吗?不知何时起,竹编、刺绣、木刻、剪纸等手艺渐渐走出了日常生活和大众视野。跟着时间不停往前走的我们,也将它们丢进了回忆的角落。

这些年,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再次拉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古老而低调的老手艺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光与热”遇到短视频

9月23日,李年根正带着竹编制品在深圳文博会展示。平日里的大多数时候,他与竹为伴。竹编,是他坚守了50多年的活计。“对很多事我都不会多想,只想钻研竹编。”他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李年根是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竹编的第五代传人,年幼时便跟着做篾匠的伯父学手艺。

在他的记忆里,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篾匠,编织的多是竹筐、簸箕、晒垫等农业生产需要的工具。渐渐地,竹制品被工业流水线上的塑料制品替代,篾匠也越来越少了。

割舍不掉竹编的李年根没有转行。2019年,有人建议他在网上展示竹编手艺。发布了几次视频后,他的账号吸引了很多“粉丝”。

“世界变得很快,短视频让素不相识的人也能看见竹编之美。”年过花甲还能涨粉400多万,这是李年根从未想过的。

真正的热爱让“李年根”们发出了光与热。不少手艺人通过短视频,从“小世界”走上了“大舞台”。

同样是被朋友建议拍短视频的,还有酷爱画画的木工安旭。与做了一辈子篾匠的李年根相比,他算是“半路出家”。

25岁的安旭老家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前些年,曾辗转上海、浙江等地打工。做汽车美容、进工厂干活、开洗车店……直到2019年他开始学习家庭装修中的木工活。

“木工活和绘画有相通之处,每次干活时,我都非常享受制作的过程。”开始制作短视频后,没多久,一则仿照热门影视剧中“焚寂剑”样子制作木剑的视频,让160万点赞、40万留言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了他的账号。

2020年,安旭因手工打造“木工版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视频走红。目前,他有近900万“粉丝”。

精湛的手艺让他们“破圈”

给妻子王双玉赠送的教师节礼物,在安旭9月发布的视频中,数据最高。一块晦暗发旧的木料,在巧手下变成了崭新的书架,细心的安旭,还绘上了麻雀枇杷图。

当看到安旭把书架和从屋外采来的鲜花递到妻子手中,手机前的网友与王双玉均解颜而笑——原来,透过屏幕,幸福也会传递。

“要做有创意的产品,带给大家新意”,安旭说,构思视频时,他会偏重产品创意、展示过程和表达亲情。在他的账号里,数据最高的是为母亲制作木质手镯的视频,“老人大半辈子没买过首饰,我就想让她高兴高兴。”

“这是无价的奢侈品”“小伙淳朴又上进”“又让我想家了”,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动容地说。

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多样、视觉冲击力突出,在短短十几秒内,就能把老手艺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出来。在新技术、新载体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认为,传统老手艺需要安静的场景与心境,以慢工、细活的方式进行创作,不但制成的作品工艺精良,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还可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与价值实现,因此众多“90后”“00后”自然会为老手艺所吸引。

在李年根看来,娴熟的手艺是吸引点击的关键。“只要我想做,就没有做不出来的物件”,夏季纳凉的竹床、开学季的拉杆箱、中秋时的月饼提篮,李年根总是应景地编织出新作品。

李年根精湛的手艺让他成了“网红篾匠”。不少热爱传统手艺的网友被他感染,徒弟马彪就是其中之一。

老家在四川南充的马彪,在上海从事了10多年的数控编程等工作。刷到李年根的视频后,他思虑良久,决定学习竹编。

从老家到新余有1000多公里,马彪曾因此有过犹豫。不过,对技艺渴望的他还是毅然奔赴洞村乡,拜师李年根。

“师傅的作品打动了我,他对竹编有着极致追求。”马彪对记者说。

以传播促传承

脱离了日常生活的手艺不易传承,一些传统手艺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成为“网红”以后,李年根和安旭都觉得生活有了更多盼头。开设短视频账号以来,他们赚到了以往从未想过的收入。对手艺人来说,这是能继续坚守和传播的难得基石。

“干活儿就是要做到最好。我想学会更多技术,把木工的活做得更精致。”痴迷木工活的安旭说。绘画全凭爱好、木工活常通过网络自学的他认为,自己在技艺上还有待提升。

同时,他还在考虑,如何让更多技艺精湛的老木匠走进大众视野,让木工技艺与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展现。

“你会支持手艺人吗?”在很多短视频的结尾,手艺人都用上了类似的网络话术。这是他们的期盼,不仅为了保持流量,也为了有更多人关注、传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

“学竹编很苦,很多年轻人学不了多久就走了。”李年根惋惜地说,竹编常与刀、竹为伴,稍不留意就会割到手;磨炼基本功更是欲速则不达,选竹、破篾、编织等等都需要时间沉淀经验。

“如果竹编失传就太可惜了,希望能招来好徒弟。”李年根对记者说,当下他最紧要的事是传播竹编文化、传授手工技艺。

“我们不缺文化欣赏者、消费者与传承者,缺的是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桥梁。”萧放说,手艺传播与传承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

“手艺是一辈子的事,我想在竹编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放弃了城市生活的马彪逐渐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与师傅一样,他开始重复破篾、编织等工作,在山野间继续探寻天地之广。(记者 赵琛)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