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了一个视频,讲到了脾阴虚的问题,由于这个证型比较少见,所以有很多人问起应该如何处理,视频的时间有限,无法详细说明,因此,给予一个比较详细的补充如下:
1.脾阴虚的古代医案
顾鸣六乃郎,禀赋素弱,年数岁,患脾虚证,饮食绝不沾唇,父母强之,终日不满稀粥半孟,形体倍削,鸣六深以为忧。
予为之疏一丸方,以人参为君,茯苓、山药、橘红、白芍、莲肉、扁豆为佐。更定一加味集灵膏(气血双补)相间服之。 百日后,饮食顿加,半年肌体丰满。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繆希雍)
2.脾的功能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其能动能升,以升为健,其性属阳。
所以在历代医家论述中,关注脾阳者十之八九,而论脾阴者不过十之一二。
3.脾的阴阳:体阴而用阳
《素问》:“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 。
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化,输布五脏六腑,除脾阳外,还必须赖脾阴资助,脾之运化,脾阳与脾阴缺一不可,二者调和才能共同完成运化功能。
故脾阴、脾阳相辅相成,其关系正如清代唐荣川在血证论中所言:“脾阳不做,水谷固不化;脾阴不在,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能熟也”。
脾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脾阳的温煦和脾阴的濡养,如此方为沃土。
若有阴无阳,则为湿土,阻滞运化之用。
若有阳无阴,则为焦土,阻滞生化之功。
4.脾阴的定义
脾阴是脾阳、脾气的物质基础,笼统地说就是具有消化吸收(运化)功能的消化器官呈液态状的营养物质。
脾阴的来源是由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性质是脾脏所含的精、津、液、营、涎等阴液,为脾所化生、统摄之营阴和脾升清转输之津液,即濡润肌体的一切阴液。《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5.脾阴的功能
脾脏之生理功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相对于脾阳的运化功能,脾阴指的是脾之濡养、营养功能。
金·刘河间为寒凉派之创始人,先开脾胃阴理论之先河,他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脾胃,土湿润而已。”
6.脾阴的古代描述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此处“营”指的是可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之营阴。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 。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说明脾脏具有运纳水谷津液,灌溉其它四脏之功能。
7.脾阴虚的定义
脾阴虚:指脾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8.脾阴虚的临床表现
蒲辅周对脾阴虚证有精辟的概况:“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脾阴虚的表现可分为两大类:
与运化有关的:口干不欲饮,不思食。
与阴虚有关的:手足烦热,烦满。
可见脾阴虚的表现集中在运化功能异常和阴分不足两个方面。
9.脾阴虚的临床特点以及病机
运化失常是脾阴虚的最主要的特点,这也是与其他阴虚证最大的鉴别点,这与脾本身的功能有关。
运化失常的表现有:
1.运化水谷失常:“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泻”、“小便频数”。
2.无以生化气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
脾虚运化失司,不思饮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
脾阴不足,用阳失健,中气不足以升,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阴不足,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肢体,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脾之合肉也】“脾阳虚则肉浮,脾阴虚则肉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阴不足,生化无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可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形体消瘦等营血不足表现。
阴虚是脾阴虚的证型特征。这点是脾阴虚有别于脾气虚的鉴别点,虽然脾阴虚跟脾气虚一样表现为运化失常,但其病机根本是阴虚。
阴虚方面的表现有:
1、阴虚则热:便干、颧红、口渴、心烦、身热不眠,脉细数,唇红舌赤。儿童多表现为性情急躁多动。
2、阴液不足,濡养不及:皮肤干燥、少苔或光剥苔。
10.脾阴虚的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如《杂病广要》言:“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溲便俱有血,用利药转加,其脉数而涩,此得之湿热伤脾阴”。
思虑过度:《素问· 五运行大论》曰:“在脏为脾⋯⋯其志为思,思伤脾”,思虑过度、暗耗阴血,必损脾阴。又如《血证论》言:“脾主思虑,故每因思虑而伤脾阴”。(心宽体胖)
劳倦过度:如《医经原旨》曰:“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
病久虚损:如《金匮要略心典》曰:“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
此外,燥湿暑热、误投医药等皆可引起脾阴亏虚。
11.脾阴虚的鉴别
与胃阴虚
脾脏与胃腑,在五行均属土,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两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脾阴虚常易于合并胃阴不足,而胃阴虚又常兼见脾阴虚之象。
但两者还有一定的区别。
脾阴虚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阴精暗耗;多表现为味觉障碍,常感味觉欠佳、食欲减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结。
胃阴虚多由热病伤津所致。易于出现饥不欲食、消谷善饥、干呕呃逆等。
与脾气虚
共同的地方都有脾运化不足的表现
区别在于脾阴虚的舌脉以阴虚的表现为主,而脾气虚的舌脉以气虚的表现为主。
而且脾气虚者易生痰湿之变,脾阴虚者少生痰湿之变。
12.脾阴虚的治疗原则
《素问·五脏生成》曰:“脾欲甘。”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甘先入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土生甘,甘生脾……脾及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刺法论》曰:“欲令实脾,……宜甘宜淡也。”
脾阴虚证的治疗法则,当以内经所倡之甘法为主。
甘味入脾,可滋养脾阴。
然具体而言,治法上又有甘平、甘淡、甘凉、甘寒、甘温、酸甘之别。
临床实际运用中,当本着甘淡为宜,甘平为度的原则,同时兼顾药物之寒、温、酸、升等性味之别。
13.脾阴虚的治疗方剂
慎柔养真汤
出自明末·胡慎柔的《慎柔五书》,为治疗脾阴虚“损病六脉俱数、声嘶、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所设,是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方剂之一。
原方药物组成为四君子加黄芪、山药、莲子、白芍、五味子、麦冬。《慎柔五书· 虚损秘诀》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剂的煎煮方法,认为脾阴虚患者所服方剂应“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
一味薯蓣丸
张锡纯认为生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作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
资生丸
资生丸:该方以生山药、白术为君,健脾胃,益气阴,配鸡内金既能以脾胃补脾胃,又能利用其善消积化食之能,组成健脾胃,益气阴;消积聚的方剂!缪希雍并谓此二者为“不可挪移之品”。
主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土德能生万物,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
资生丸系明朝医家缪希雍所创,《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名为保胎资生丸,治“妊娠三月,阳明脉养胎,阳明脉衰,胎无所养,故胎墜也”。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记载此方:“饥者服之即饱,饱者食之即饥”。
本方以参苓白术散加三仙、蔻仁、黄连等化裁而成。方中以生山药、白术为君,健脾胃,益气阴。两者皆甘淡之品,正是滋养脾阴之要药。缪希雍释之:“言甘者,得土之气,惟土也,寄旺于四季,生成之气皆无,故其气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无毒,土得冲和,感而类之,莫或不然”。方中尚有砂仁、桔梗、陈皮、豆蔻等助运和胃,黄连又可清热调中,故此方较参苓白术散而言,补脾阴而不温燥,滋脾阴而不重腻,可生津化液又不碍脾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