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
张三发微信约朋友李四吃晚饭:“在吗?一会喝点?”
李四:“在呢!昨晚在张飞烤肉喝大了!”
张三:“咱今少喝点,马道巷又开了个秦琼串串美得很!”
李四:“嗯,我听说了,那咱就少喝点啤的,叫上王二!再叫上赵五?”
这本来是年轻人晚上约酒的事,却道出夜市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程度。还有一个夜市牌子打着这样的广告词: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虽说是调侃,也说出了夜市在人们生活中的份量。
每逢夜幕降临,各种各样的摊位成规模地出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占据了每一个能占据的路边街口,形成大大小小的夜市。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推进,饮食行业房租、人工费及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渐小,店面关张极快,摆摊经营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加上门槛低、投入少,经营还不用办理各种手续,摆摊也作为大量外来人口的首选行业,这是夜市不断扩张的原因之一。
夜市,即夜间集散市场。这是一个传统行当,盛行于北宋时期。在《东京梦华录》中就可以看到当时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夜间贩售杂货、饮食小吃、杂要等买卖的场面。现代的夜市则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繁荣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的更加丰富,夜市已成为一个以吃喝为主的宵夜市场。在西安,著名的有大学南路、东新街、洒金桥、龙首村、甘家寨夜市等等。夜市的饮食以烧烤、串串、各种面食居多,外带包子、夹馍、米线、凉粉、凉菜、炸土豆、烤面筋等等大约上百个品种。
夜市是“吃货”的“深夜食堂”,在这里,国人爱吃、会吃、能吃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夜市更是年轻人的“夜宴”,如果问夏天最火的夜生活是什么?嗨歌?追剧?不!是夜市!大家在朋友圈晒得都是在什么夜市吃的什么。
对于夜市,有人认为这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和消费观念,体现着时尚、风俗、文化、历史的缩影。虽然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但不失影响力;有人认为这是城市管理的顽疾,始终与脏乱差脱不了干系,直接影响城市的容貌,应一取了之。
通过近两个月时间与一些市民、游客等消费群体和部门人员及社会学者的交流,对夜市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知。
先听听吃夜市的人们是怎么说的——
常先生(24岁,某公司业务员,吃夜市的经历有3年):“在夜市吃饭没有拘束,夏天坐在外面喝着啤酒吃着各种小吃,消费又不高,大家说见闻、谈业务想聊几点聊几点,还能认识新朋友,所以我经常来。”
穆先生(45岁,某品牌总代理,吃夜市的经历有15年):“真没想到西安的夜市这么有名气,连外地人都知道!前一段我在外地谈一个业务,客户一直没有签合同。端午节的时候人家主动联系要来签合同,还说顺便带全家来西安耍一下。正想着在哪招待人家,客户的女儿在电话上说只要能吃夜市的甑糕、粉蒸肉就行。来了以后顿顿吃的不重样,花钱还不多,人家很高兴。”
李先生(50岁,某单位部门中层,吃夜市的经历有12年):“忙活一天累得很,下班叫俩伙计找个夜市,这个摊子弄点烤肉、那边要点凉菜,自己带瓶酒一吃一喝回了,这比在外面应酬还吃着舒坦。”
蔺先生(38岁,某社区居民,吃夜市的经历有11年):“这天气太热了,家里人少又不想做饭,在门口寻个夜市想什么吃什么,又省事又舒服。”说着,还顺手指指桌上打包的三鲜米线和烤鸡翅说:“一会给媳妇捎回去。”
尹女士(30岁,某公司文员,吃夜市的经历有2年)“我以前最爱夜市的涮牛肚了,现在再不去了。上周吃了一回半夜回来拉肚子都脱水了,打了好几天吊瓶。然后去寻摊主,人家光着膀子叼着烟,用串牛肚的签子挠着痒说怎么可能?再一看那牛肚就在编织袋上放着,苍蝇叮来叮去,托盘和碗筷堆在一个脏水盆子里,当时就吐了!”
顾女士(35岁,杭州游客,第一次去吃夜市):“好早就听说这里的夜市好好吃的,出了宾馆在路边找到一家一看,一个大锅旁边就是个垃圾筒,油乎乎的餐具在一盆水里一涮就拿出来了,满地的卫生纸、酒瓶瓶盖和酒鬼吐的......看我们犹豫,一个老板一样的男人吼道,外地的?不吃走人!”
董先生(31岁,某公司文员,吃夜市的经历有5年):“我经常加班后到夜市花十几块吃东西。吃过很多摊子,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吃那些调料味重、闻着特别香的东西,很过瘾。天气这么热,他们的又没有冷鲜箱,食材肯定要靠调料压一压的。后来一同事告诉我,现在的添加剂很多,点一滴什么香一锅米线的汤就很好喝。有的里面可能放大烟壳(罂粟壳)。”
李女士(35岁,某私企职员):“我从来不吃夜市。我家住的小区门口有个市场,早上上班再着急开车也出了巷子口,全都是卖早点的。下午下班回来,有时一个多钟头也进不了家,推三轮车带个炉子卖夜市的堵严了,满地扔的都是塑料袋包装纸,那些小贩一手收钱一手抓吃的,看着太恶心了。”
向先生(65岁,退休干部):“我们楼下有个夜市,油烟废气、烤肉味熏的人不敢开窗户,每天从下午六、七点到凌晨三、四点,猜拳声、吆喝声、吵闹声一片,看个电视把音量开到最大才能听到,老人无法休息,小娃写个作业都不得安生。”
由此看来,夜市在给人们生活带来美食与休闲的同时,也的确存在着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噪音扰民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再听听干夜市的人是怎么说的——
赵先生(57岁,从事夜市行业12年):“当初单位一倒闭就下岗了,幸亏厂区门口有个大夜市,大伙就学着人家摆摊从卖包子稀饭弄起。别看起早贪黑的,最起码有稳定的收入和自己的生活,咱这吃夜市的人毕竟多,收入也比一般上班族高多了,能坚持下来的现在都把钱挣了,混的好开饭店买房买车,有的还在环山路开了农家乐。”
洪先生(32岁,从事夜市行业4年)一边收着钱一边串着面筋,说:“我从外地来西安上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找了个工作,成天累成马了,工资还不够养活自己的。后来在土门吃夜市时碰见个卖烤面筋的老乡,批发一根面筋几毛钱烤了卖几块钱,我就辞了工作自己干了,咱能下苦收入还可以,现在忙得很,这不把媳妇都从老家叫来了。”
乔先生(35岁,从事夜市行业17年):“原来自个开个饭店,房租、人工费用太大干不成。现在就在人家饭店门口支个摊,晚上卖点小炒什么,交点挂靠费不用办什么健康证、许可证的,咱这摊子要比那些干净多了。”
翟先生(25岁,从事夜市行业9年)一边挠着头一边说:“我刚来西安时在饭店当伙计娃,后来一看饮食利润大,西安吃夜市的人又多,就自己干了。这几年把老家的人都带出来卖烤土豆,大伙租的房都在一起,晚上一起出摊,遇到其它人抢地盘互相帮个忙,我还叫老乡一起跟城管抢过炉子......”
马先生(41岁,从事夜市行业21年)一边翻腾着手里的烤肉签子一边吆喝着:“在家吃,做饭累,天天酒店又太贵,食堂吃腻了来咱这,换个口味包你爽,甭管你是夜场的还是跑车的,忙活一天还得犒劳自己的,天南的海北的闻着香味来了没说的……快坐,老买主来了!”
由此看来,夜市的确解决了一些城市就业与外来人员生活工作问题,但其中有“谋生”与“谋利”的区别。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与个人素养都参差不齐。
再听听城市管理者们是怎样说的——
贺女士(55岁,道路清扫保洁员,从事行业工作10年):“我负责打扫的这条街上有个很大的夜市,一开张就像吸铁石一样把各色各样吃饭的人、电动车、摩托车都吸来了,路堵的人走都走不过去。每天晚上三四点散摊后,就跟电影上演的打过仗一样,遍地都是一次性纸饭盒、筷子、卫生纸,还油乎乎的难弄的很,一般要干到早起六点才能把垃圾都拾掇完。”
史先生(60岁,道路清扫保洁员,从事行业工作17年):“保洁员一天到晚三班倒,最难打扫的就是夜市那块,全靠一把扫帚,每次都是一边喊一边扫,完了还要把垃圾拉运到收集站去,甭提多累人了。还有,就是有的摊子图省事,污水泼到马路上,把泔水直接倒进下水道,都堵实了,路边的绿化带也都让那些吃饭的尿尿,烧死完了。”
段先生(40岁,城管队员,从事专业工作17年):“每天不是领导批示、群众投诉,就是媒体曝光。我们大部分的工作精力都用在清理取缔占道经营上了,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来了,他(摊贩)走了,你刚走,他又来了,打游击弄得人疲惫不堪。夜市摊子本身投入成本低,大部分一个三轮车,一个烧烤炉子,几张桌子几把凳子,即使被没收了,过几天重操家当又来了,前面弄了几个市场想把摊贩都召集进去经营,没一个星期都又跑出来了。”
寇先生(35岁,城管队员,从事专业工作13年):“在取缔夜市中,最头痛的是执法尺度把握。力度轻了,没人理甚至被摊贩和食客围;力度大了即使正常执法,只要有人喊:城管打人了!马上有人会跟着起哄,拍照片发朋友圈。2014年世界杯期间,全市统一整治占道经营夜市。6月20日晚8点多,我们把城北地区几条街都整治完了,可龙首北路上一家摊点上有一桌客人怎么劝就是不走,还骂骂咧咧的,不能发生争执,还得清理,怎么办?当时带队的是我们局刘书记,他让我们50多名执法人员围着桌子看着他们吃,最后半个多小时那些人才散伙。这个行动当天被媒体称为‘眼神执法’进行了报道,但其中有多少工作的无奈谁知?”
张女士(45岁,食品安全专家,从事专业工作23年):“夏季气温较高,是病菌活跃期,也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多方时段,路边烧烤、串串、即食凉拌菜、面皮等都存在制作过程及保存条件等食品安全风险问题。菜是否洗净是一方面,即使洗净了在路边敞开摆放还会再次污染。肉类保存条件有限,如若不当,很快就会变质。加工过程中,如若不能烧熟煮透,食物上的细菌、寄生虫卵不能彻底杀灭,食用后极易诱发食源性疾病隐患,这也是最近腹泻病人多的一个原因。”
高先生(37岁,食品安全监管员,从事行业工作12年):“机构改革把餐饮、流通、生产都归了一个部门,各街办也成立了监管所。看起来职能机构到位了,但人少事情多、专业人员没几个,大的门店都看不过来,哪有精力管流动摊贩,监管很难到位。”
吴女士(29岁,投诉受理中心工作人员,从事行业工作6年):“进入5月份以来,投诉夜市的电话逐日增多。但消费者只能说出摊位的大概位置和摊位名,但摊主叫什么,有没有资质一概不知,手里也没有任何消费凭证,处理起来很难。”
卢先生(48岁,办事处工作人员,从事行业工作26年):“马路市场简直就是卫生城市的绊脚石,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开展一次整治。一个炉子架个锅,一个水桶一个垃圾桶,露天操作。来源不明的食材苍蝇满爬,灰尘唾沫星子乱飞,很可能就是地沟油、劣质食品;环境吵马路挤,阵阵浓烟顺风飘小区,弄得街道上污浊不堪一片狼藉,不办任何手续还不交任何费用。”
丁先生(56岁,环保监管工作人员,从事行业工作30年):“夜市烧烤确实是产生PM2.5很典型的污染源。一到夏天,烧烤油烟污染治理就成了工作重中之重。但炭烧炉子、劣质木炭市面上到处都有卖的,治理还得从头治起。”
马先生(50岁,派出所警官,从事行业工作25年):“夜市营业时间较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晚上因醉酒滋事伤人、砸摊子的事情频发,盗窃分子也经常光顾,因此成为城市治安防范的重点之一。”
王女士(45岁,心理学医师,从事行业工作18年):“进入夏季,气候闷热,人们脾气急躁,加之饮酒后,很容易冲动,稍有一点摩擦就起冲突。”
齐先生(35岁,公安消防警官,从事行业工作16年):“夜市开放式经营,人员复杂,存在很多安全盲区,夜市上电饭锅、煤气罐、煤气灶、电磁炉与煤火炉子、烧烤炉并存,随意拼接和拉电线,违规用火用电现象严重,但大多数经营户都存有侥幸心理,安全无小事啊。”
由此看来,夜市无秩化开设、开放式经营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各种安全隐患也让职能部门管感到巨大压力。市民要休闲,摊贩要生存。对弱者的天然同情和对摊贩的弱势地位,不能掩盖其占道经营的违规违法行为。
下面我们听听社会学者的看法——
宋先生(50岁,某媒体主任,从事行业工作25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强,是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成果。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核心的因素,政府说的提高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是要把城市管理和群众需要结合起来,要把传承西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与食品安全结合起来。”
刘女士(35岁,某杂志主编,从事行业工作9年):“自有了夜市,就一直有合法与不合法的争议。夜市的确是城市管理的难题,但不应成为古城文明的瑕缺,而应该打造成传统文化的亮点。热闹干净是人们对夜市的最朴素的要求,通过规范的管理,文明的素养的提升,夜市这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变成为古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看其它城市的做法——
上海市从今年3月起推行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制。采取“定时、定点、一备案”的办法,将小吃摊位纳入监管范围。这一管理思路转变,既解决了摊贩合法经营的问题,也化解了有事无据可管的尴尬局面。
海南省从今年6月起实施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在统筹考虑交通、市容、市民生活环境等因素后,科学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内容或临时经营点,定时、定点、定位数,食品摊贩挂信息公示牌(经营品种、经营者联系方式)进行执业,将食品摊纳入管理范围。
广东创新管理制度,通过立法形式实现了对摊贩由“堵”到“疏”的转变。只要不影响交通、安全和市容,划定时段、路段让摊贩经营。既为执法部门规范管理留下抓手,又实现了小贩、市民、市容的多赢。
山东在治理烧烤夜市上采取 “硬性规定柔性掌握”,变城管为“诚管”,采取一边取缔群众反应强烈的占道经营行为,一边集中打造百姓欢迎的美食街区,着力解决“管轻了无效果,管严了惹民怨”的两难问题。
由此看来,与全国其它大城市一样,夜市都存在着有需求、存量大、有隐患、监管难等问题,但通过政府部门用心思下大力气,难题还是能逐个破解的。
一个夜市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取舍问题,而是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法律框架下,如何让它规范与提升的综合命题。摊贩要生存,城管要执法,食品要安全。一个是城市的“里子”,一个是城市的“面子”,一个是城市的“帽子”,如何取舍?这是对政府城市管理水平、市民幸福指数及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一个综合考量。
2015年7月陕西省颁布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并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对食品摊贩采取登记备案及“两定”管理模式,并对城管(市容)及食药(市场)部门的职能做了详细分工。要求城管(市容)部门记录经营者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经营范围等信息,确定其经营地点、经营时间,制发食品摊贩登记卡,区域要与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设区的市城区中、小学校校门外道路两侧一百米范围内,县(市)城区中、小学校校门外道路两侧五十米范围内不得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
要求食药(市场)监管部门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要求食品摊贩持有效健康证明向城管(市容)部门申请登记备案,就看取得食品摊贩登记卡,即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摊贩要具有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食品制作和销售的亭、棚、车、台以及密闭的废弃物收集设施;接触食品的器具、工作台面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销售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应当具有防雨、防尘、防蝇等设施;餐具按照规定清洗、消毒,因条件限制不具备清洗、消毒条件的,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一次性餐饮具或者采用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保持生熟隔离,防止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切配、制作、盛装食品的刀、案、容器等设施设备应当及时清洗、消毒。
为此,西安市也制定了相应配套的实施办法,近日开展为期百天的清理取缔各类非法占道经营夜市的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各城区设置立了47个夜市烧烤集中经营区,在向夜市规范化管理上又迈进了一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城管(市容)负责夜市准入,但对饮食行业不太熟悉,而且流动摊贩的取缔任务很重;食药(市场)监管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但精力不足,两者也未能及时相互补台,对接不畅。
夜市的存在,从市场角度看表明现时期市民有需求;从民生的角度看,每一个摊子的肩上都扛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事业、梦想、创业;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风景、地标文化和风土民俗。南方城市夜生活发达,可以有酒吧、咖啡屋、茶秀特色街区;作为具有几千历史、上千种风味特色小吃的西安,完全有必要规划建设或规范出一些特色小吃夜间集散区域。这样既可以发扬光大传统美食,又有利于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同时用大都市特有豪气与包容给外来人员带来温暖与亲切,也会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到西安观光旅游。
既然这么多人把夜市当作美好的事情去做,作为政府部门就应努力让它们真正的美好起来。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由人物、时间、地点、过程和结尾这几个主要元素组成,夜市作为社会的一个反映面也不例外。综前所述,提出几个方面的设想。
一、人物,即摊贩从业者: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智慧监管,不再放任。
与其对流通摊贩放任自流还不如从“人”这一根本要素抓起。夜市之所以难以管理,与从业人员复杂、流动性强、无“合法”身份、监管无法无据有很大关系。目前各地主管部门放下“身段”,打破固有理念,对摊贩信息进行登记备案,给之以“合法”身份,是城市治理理念上的一大突破。通过从个人健康证明入手,从食品来源、操作过程与环境抓起,让摊贩合理、合法的经营,既可以减轻城市管理压力、缓解管理矛盾,更利于强化治安、食安等监管工作。建议:一是由城管(市容)部门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录入,在制发食品摊贩登记卡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给每一个摊贩设立一个二维码,将其个人信息及食品原材料来源、消毒餐具来源等关键资料全部纳入,让消费者看消费时可以通过扫码明白消费、理性选择,也便于监督投诉;同时可以付费,避免或减少一手钱一手食品的交叉污染机会。二是摊贩信息与食药(市场)、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共享。各部门根据备案信息,依照职能可以事先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食品安全操作、治安防范等基本知识,持食品摊贩登记卡与健康证上岗。三是各部门要对从业人员中的“谋利”与“谋生”行为进行区别,对大学生、退转军人自主择业,低保户、再就业人员的“谋生”大力扶持,优先发卡入市。四是对不服从管理、多次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特别是以“谋利”为目的的摊贩予以退市,不得再从事此项活动。
二、时间,地点: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疏的顺畅,堵的合理。
有没有“房子”(即固定经营区域)一直是摊贩取得合法手续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是提升许可难、状态持续难、取缔难的根本原因,又是“赞同存在方”与“要求取缔方”矛盾的焦点。摊贩要找人群密集的路边街口,也就是交通发达的地方或是“自家门口”,想摆到什么时候就摆到什么时候。老百姓既想就近享受美食,又想要整洁的环境、安静的夜晚和干净卫生的食品,但又会对占道经营、半夜噪声扰民反感。
夜市经营区域划分及经营时点的长短涉及各方利益,摊贩生存需要依托市场,如果简单地为了城市“干净”而避重就轻地选择偏远地段,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现象,也会造成非法经营重来。这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小事情要会管,利益面前要敢管,是非面前必须管,政府的“有形之手”就要果断而出。首先要对现有夜市及摊贩的状况进行充分了解,掌握目前存在的现状、类别与数量,分类区别对待,然后根据其经营特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及行为做出必要限制,在设备上做出规范,使摊贩的赢利建立在保证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的自觉上,各种矛盾才能得到缓解。
一是对夏季夜市出店占道经营较多的区域、街道,提前介入,适时介入。夏“病”冬治,通过现在的摸底调查,对一些大量出现占道经营又屡禁不止的地方从冬季淡弱期就开始加强宣传引导,采取绿化或市政工程措施进行围禁;小“病”早治,对部分地区零星占道经营摊贩要及时引导规范,不要等到形成规模,再取缔难;夜“病”昼治,对一些街道小规模出店占道经营整治后面反复的地方,要在夜市形成前提早进行警戒,制止形成事实。
二是针对城区空间狭小,不可能设置规模性夜市经营区域的现实,对一些已成规模且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市民交通出行、污染环境噪音扰民的大型夜市可考虑迁出城区,并以原地址名字命名夜市场所,这样既能保持原有名气又便于引导市民游客去消费。
三是选择城区内停工停产的老旧厂区、建筑工地以及白天经营水果蔬菜类的市场内,错时经营进行夜市,这样既可以提高市场的利用率,也解决市民就近消费的需求。同时严格按标准配备供水洗消、垃圾收集处置及安全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对规范性夜市实行“六定管理”,即定区域、定时间、定标准、定品种、定责任、定考核。
四是鼓励沿街规模型酒店、饭馆,利用门前慢道(不含盲道)、台阶上面自发开办夜市项目或招商引入特色摊贩加入经营。对挂靠摊贩鼓励提倡“炉在内,人在外”以及“操作在内,消费在外”的经营模式,无论是对减少油烟还是食品安全“透明操作”,既不失为一个好的经营方法,形成一条城市夜生活的风景线。
五是对三类以下背街小巷及城区小拐角、小广场、小门店等小范围开办的夜市摊贩,不但要有摊贩登记卡还要签订责任书。做到“三有”,即有食品加工基本设施、有垃圾回收设备、有炉具环保洁化设施。
六是夏季“夜市”最大的消费品就是啤酒、饮料,政府部门可采取相应扶持政策,鼓励啤酒、饮料企业设置啤酒广场,分流部分摊饭入市广场内,并采取企业自我管理形式管理。
三、过程,即夜市规范后的常态化管理:加强监管,丰富手段,设施保障,行业自治。
一是加强对夜市食材、一次性餐具的抽检,特别是加大对夜市边使用的数量较大的食材品种和风险性较高的食材品种的抽检,及时公告检验结果,并及时通报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结果。
二是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与频次,特别是对无摊贩登记卡经营食品,超时、超范围经营等行为及时进行处置。
三是政府对规范性夜市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配套相适应的移动水车、垃圾回收车、移动卫生间、食品原材料及消毒餐具配送车,通过这些固化整治成果。
四是相关部门可组织指导摊贩成立各自的行业协会(同乡会),就共同经营品种制定简易行业规范、安全操作程序便于合法经营。各个行业可以根据经营品种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摊位车辆,做到干净整齐划一,也可统一服饰、标志,以丰富夜市环境氛围。各夜市可实行“市长制”,通过摊贩集体推选“市长”,进行自主管理;行业可以实行“行长制”,积极配合部门工作。
五是相关部门的服务措施跟进,通过上门体检、给夜市引入新的经营品种、定期举办现场安全知识抽奖等活动来吸引人气,维护并繁荣规范性夜市的生意,从而达到政府好监管、摊贩好买卖的双赢。通过开展创建夜市示范街和示范区域等活动,改造提升经营环境,牵引城区夜市整体规范化进程。
六是各个媒体,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生活板块,都要口径一致积极宣传推广规范性夜市,引导消费者去选择消费。不能再出现美食栏目只报道生意不顾环境卫生、娱乐栏目只报道美食不注意有无政府监管的现象。
随着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投入的加大,今后除部分历史街区、民俗传统文化街区的饮食摊群点需完善规范保留外,星罗棋布的大小夜市最终都要走进硬件设备齐全、设置规范合理、环境干净整洁的室内夜市。在对夜市既要兼顾城市面子,又要吃好市民肚子、挣好摊贩票子的朴素管理理念基础上,最终回归到把健康安全还给“吃货”,把干净清洁还给城市,把文化传统还给市民的根本上来。
陕西西安 刘军永
作者简介:
刘军永,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66年9月出生。参加工作后先后任西安市莲湖区卫生防疫站站长,区卫生局副局长兼卫生监督所所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主管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食品、保健品及化妆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监督。曾任莲湖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纪委书记,分管城市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市区早、夜市规范化管理指导、专项整治及各类重大活动应急保障、舆情应对及信息发布。现为全国食品安全信息监察专员、陕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陕西省爱卫办创卫专家库专家。曾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先进管理者、全国食品安全普法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省青年突击手标兵、省卫生监督先进工作者,西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市食品安全监管先进工作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莲湖区十大杰出青年等30余项荣誉称号。先后在《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食安网》《健康报》《中国医学导报》等媒体发表《小餐饮食品安全现况调查分析》《流动饮食摊贩卫生问题及管理初探》《关注食安舆情“三要”与“三不要”》《民族食品企业身体里要有强壮的法律筋骨鲜活的道德血液》等文章3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