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

半球电磁炉lw-20电路图(半球电磁炉电路板实物图)

半球电磁炉lw-20电路图(半球电磁炉电路板实物图)

更新时间:2022-03-29 06:47:27
引言

5月22日有一则军事新闻,虽然不大,但是也引发的一些联想,有报道称:智利海军的“布兰科.恩卡拉达号”护卫舰(FF–15)不远万里横跨太平洋,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拉塞尔”前驱逐舰(DDG–59)在东海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提及智利稍对国际事物有了解看官们都知道,智利基本是以农业和矿业开采的国家,在我们印象当中就是:智利车厘子、红酒、铜盆,铜壶…一类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他们不算是工业化国家,怎么可能建造大型战舰?

其实,这艘可以横跨太平洋的护卫舰是智利在2005年从荷兰购进的二手舰,它的前身是荷兰海军卡尔.杜尔曼级护卫舰的5号舰“赫尔斯特号”(F832),由于荷兰海军开始装备更大型的“七省级”护卫舰(6000吨级别),就将旧舰转卖给了智利海军,欧洲国家海军都有将旧舰转售给南美海军的传统,比如:意大利的“狼级”、“西北风级”,英国的23型…退役之后都转售南美,荷兰也不例外,智利海军就同时装备了荷兰和英国的护卫舰。

那么,荷兰的护卫舰性能到底如何呢?

研制背景

从领土面积来说,荷兰在欧洲也是小国,总面积4.15万平方公里(约法国的十分之一),人口不足1700万,虽然说领土面积小,但荷兰不只是有:郁金香、木鞋、飞利浦小家电…拦海大坝,他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工业强国和航海大国,早在17世纪就称霸过一段时间的世界海洋,要不然郑成功为啥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他们驱逐了?连印尼都当了荷兰300多年的殖民地。

由于很早就进入到风帆大航海时代,荷兰所谓的“商船队”(经常劫掠)在全世界寻找黄金、宝石、香料…等高价值物品,同时还将东方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昂贵的大宗商品带回了欧洲,由于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喜欢这些物件,每到荷兰商船队返航抵港后就去码头等待,直接购买自己心仪的东西…因此荷兰在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进入到17世纪末英法这样更大的“海洋型国家”的兴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霸主”开始让位,海洋势力开始重新洗牌…但荷兰依然是比较强势的“海洋型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荷兰与英国仅隔了一道海峡,受其影响也较早进入到了蒸汽机时代(当时荷兰与英国关系还行,英国没有蚕食荷兰州殖民地)…进入到近现代之后,荷兰的工业能力虽然比美苏、英法德意大利、日本…这样领土面积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产能低,但在钢铁冶金、造船和石油(英荷壳牌)等工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所以荷兰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二战期间几艘在太平洋战场上参战的荷兰潜艇,大量的击沉过日本舰船)设计与建造方面还是有很高的建树的。

二战之后,由于东西方的严重军事对峙,西欧诸多国家面临了比以前的德国威胁更大的军事威胁,只能是“抱大腿”和“抱团”取暖,荷兰也随大流成了“北约创始国”,由于荷兰有很高的工业基础,加之还处于英吉利海峡的咽喉,北约分配给荷兰海军的任务就是配合美军航母战斗群,在其中充当“中层防空”任务,所以荷兰战后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以“防空舰”为主。

既然是任务在身,武器装备就要与时俱进,那么卡尔.达尔曼级护卫舰的性能怎么样?

卡尔.达尔曼级的基本性能和特别之处

“卡尔.达尔曼级”也称M级,是荷兰在1990年代初研制的3300吨级别的新型防空护卫舰,在设计时参考了“马岛海战”期间英国战舰的舰体结构,认为“谢菲尔德级”被一枚中型反舰导弹击沉了,实在是安全性太差!

所以在建造M级的时候使用了防护等级更高的钢板和球扁钢(肋骨)强化了舰体结构,并且上层建筑也完全由钢板建造,而不在使用1980年代流行的铝合金,有了这些提高的措施之后,M级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沉能力都比1990年代以前的北约战舰有了显著性的提高。

“L级”在舰尾安装了一座单臂式“标准I型”中程区域舰空导弹,还在舰桥前安装了一座八联装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使得这型排水量3000吨的护卫舰同时具备了中近两层防空能力,但由于是机械转动式发射器,不但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发射速度也比较慢。

在1980年代中后期之前,荷兰已经有了一型在当时比较先进的“雅克布.范.赫姆斯科克级”防空护卫舰(太绕口了,简称“L”级),但荷兰海军并不满足,因为该舰在防空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1980年代垂直导弹发射器技术不成熟,通常采用“机械转动倾斜发射器”,但这种发射器在对抗多角度、多线路来袭的飞行器的过程中再次装弹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拦截的空档,而就是这3~5钟的时间可能就会被反舰导弹击中…所以在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先进国家的战舰都安装了垂直导弹发射器,从理论上来说“垂发”的发射速度是1秒钟1枚导弹,只要是火控雷达跟得上,火力通道够用,拦截多枚导弹或者多架飞机的能力是有的。

但M级护卫舰排水量仅3300吨,布置垂直发射器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像大型战舰那样安装在前主炮和舰桥之间的位置,需要穿透多层甲板,会大大的降低舰体的结构,本来设计的时候要求它比较结实,这样一来反倒是前功尽弃了,为了提高发射速度和不像让舰体结构力学降低,M级巧妙的将垂直发射器安装在了舰尾反潜直升机库的右侧。

“M级”右舰舷处以2个为一组,布置了8组16个MK48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器(为了防止海浪冲刷到发射器主体,在外面安装了一大块挡浪板)这样不但避免了穿透甲板安装,还节省了很多的空间/面积。

更主要的是这样布置发射器避免了“热发射”时导弹排焰/排烟的危险性的问题,“热发射”是导弹直接在发射器内点火,需要将发动机尾焰向上排出(见上图)垂直发射器组,否则尾焰所产生的高温有可能危及到临近的发射器里面的导弹,要是将导弹引爆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M级”是将“海麻雀导弹”的垂直发射器外挂在直升机平台的侧壁上,发射器的排焰管道直接裸露在外,导弹发射之后尾焰被直接排出在舰舷以外,基本上挨不到临近的发射器,也就极大的降低了风险。

视频后半段左侧是“M级”发射“海麻雀”,导弹的尾焰被排出舰舷之外与右侧“七省级”发射“先进海麻雀”尾焰向上排出形成了对比,理论上来说“M级”这种方式更安全。

“海麻雀”属于中近程点防御舰空导弹,最大射程20公里,速度3马赫,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发射之后先由STIR1.8舰载火控雷达进行目标制导,最后几公里距离由导弹自身雷达进行跟踪,对于中近程舰空导弹来说“半主动主动雷制导”似乎是比“全主动雷达制导”好一些,毕竟舰载雷达功率大探测距离和精确性要比导弹自带雷达好的多,而“麻雀”这类由空–空导弹衍生品它的雷达天线只有碟子那么大,探测距离和精确度在远距离情况下要差很多。

反舰方面,“M级”在烟囱和直升机库之间交叉安装了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鱼叉”反舰导弹是麦道公司1970年代末研制的中型反舰导弹,目前仍然在服役,最新改进型射程到达200公里,由于导弹体积不大可由舰艇、潜艇、飞机携带发射,装备通用能力非常好。

“M级”护卫舰发射“鱼叉”导弹打击浮标。

西方国家(北约)对于反舰导弹的研发工作远不如苏联那样的重视,主要原因就是制导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椭圆形的,是有曲面的,我们在船上用肉眼看到海平面最尽头较天际线,这个距离是很短的也就20公里左右,而舰载雷达在桅杆的最高处它的探测距离也只有50公里,再远目标就处于地球的曲面以下了,所以50公里就是“视距内距离”,超过50公里叫做“超视距”(视距外)。

美军的“鱼叉”反舰导弹使用了快50年了,当年“战斧”反舰型都已经研制出来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装备,基本上只有“鱼叉”一个型号的反舰导弹。

在1990年代之前由于导弹中继装备很差,弹与发射平台的信号传输又不佳,导弹发射出视距内距离后击中目标的概率很低,甚至是它在飞行途中的状态是否正常都不知道,而且战场环境在电磁波是纷乱而复杂的,导弹在飞行100多公里后最终成功击中目标的可能性很低…也正是发射到“视距外”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西方国家在反舰导弹这个方面研制是比较滞后的,并不是说研制不了导弹的本身,而是弹与发射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平台对导弹的监控问题,受技术水平的限制精准度不让人满意。

当然现在随着技术的提高,这个问题解决的不错,将来“军用5G”会让平台、中继装备与导弹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更加的顺畅,同时信号通道的带宽容量更大。

布置在“M级”直升机平台上的“守门员”近防炮,不到一秒钟的试射就打出去几十发炮弹(最低射速)。

为了更加有效的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M级”直升机库左侧安装了一“守门员”近防系统,负责战舰后半球的最后防御。

“守门员”系统是西方国家研制的射速最快和威力最大的近防炮,它采用七管30毫米“加特林射击”方式,最高射速4200/分钟,最大射程3000米,这个射速可有效拦截当时的亚音速反舰导弹,而且30毫米穿甲弹可以击穿10毫米厚钢板,能有效的破坏导弹的内部设备,被击中之后导弹就会失控。

“守门员”近防炮为双雷达体制:X波段为搜索雷达(右侧像管状物的那个);KU波段为火控雷达(左侧像铆钉帽的那个),同时还配备了白光/夜视被动红外跟踪头,一旦雷达故障可以转为光电跟踪模式,两种跟踪体制配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近防炮的可靠性,“守门员”的主体就是A10攻击机所用的GBU–8型七管加特林“火神炮”,备弹1000发,理论上可连续拦截3枚反舰导弹,它必要的时候确实可以发射贫铀弹。

“守门员”近防炮进行实弹拦截训练,成功的拦截了一枚掠海来袭“飞鱼”反舰导弹(未炸药装战斗部)。

总体来说“守门员”近防炮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拦截一枚亚音速反舰导弹,并且拦截概率较高,据说前几年还用“守门员”拦截一枚模拟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靶弹(2.2马赫),拦截效果还不错,在2000米外靶弹被击落。

但,近些年随着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反舰导弹型号越来越多,六管和七管近防炮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增加炮管数量虽然能提高拦截概率,但仍不能满足拦截多枚间隔时间极短的反舰导弹要求,而使用像“拉姆”或者我军“红旗10”这样多联装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在全面的发展当中。

“M级”护卫舰也具备较强的反潜能力,配置了一架英国“山猫”反潜直升机,出具备搜潜/反潜之外,它还具备挂载“海上大鸥”轻型反舰导弹的能力,可以打击敌方的导弹艇、鱼雷艇等小型高速目标,并且“山猫”还可以给“鱼叉”反舰导弹提高中继弹道修正服务,可以让反舰导弹具备全程精确攻击能力。

通过粗略对“M级”护卫舰的简单介绍,就会大致了解它是1990年代初北约国家当中比较先进的护卫舰,在设计上有很高的巧妙性和前瞻性,在排水量不大的条件下防空、反舰、反潜能力都具备了,并且比较均衡,作战能力与比它大1000多吨的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不相上下,这证明了荷兰人在造舰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结语

图片上“M级”主桅杆上的SMART–S E/F频率对空/对海雷达和紧挨着机库的LW–08 D波段远程对空搜索雷达都是“荷兰信号公司”的产品,“M级”几乎所有的雷达系统、电子设备和电磁干扰系统都是荷兰自己制造的,所以荷兰不只是小家电闻名遐迩,军用电子设备也有一席之地。

荷兰这个国家就是因为工业化时间很早,变得小而精致,虽然不能与当今的工业大国拼产能,但它的工业体系有其独到之处,专门在一些高精尖项目上有所把握,比如说“光刻机”,虽然不能完全制造全部的零部件或者子系统,但是在设计核心方面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在工业方面属于“小型巨人化”国家。

最新的“七省级”远洋护卫舰和“海象级”常规潜艇,都是荷兰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仅凭这两个海军装备就甩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海军,也说明了荷兰工业的实力,只有性能好的装备在世界军火市场上才有人去买,所以荷兰的“M级”二手护卫舰才能卖到比利时和智利,并且新型的“西格玛级”隐身轻型护卫舰也是国际军火市场上比较畅销的装备。

印尼海军的“西格玛级”轻型护卫舰,据说越南也看好了。

从荷兰的军舰制造能力引申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国家不论国土面积大小,必须要实现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发达国家,才能成为第一层级的国家。

反观智利的国土面积和资源储备比荷兰多了不知多少倍,但是智利没有工业化,反而去比它小很多的国家去购买二手舰,将卖初级产品赚来的钱去买工业制成品,这个代价有点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