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山大玉海
现藏于北海公园玉瓮亭的渎山大玉海,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一件古代传世玉器,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清乾隆帝则题诗建亭并四次修琢加工。然而,传世700余年来,因相关史料记载很少,其玉料来源何处、玉瓮容量多大、用玉有何特点等均成为待解之谜。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领衔的课题组,历时五年研究近日终于揭开了北海公园渎山大玉海的谜底:其材质为独山玉,开采方法为露天开采,能盛水722升,其制作工艺为蒙元时期风格同时继承了宋金传统。
渎山大玉海与原配石座复合效果图
于平介绍,从2016年4月开始,课题组对渎山大玉海开展了现场无损科学检测,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高像素微距相机等对大玉海的化学元素、矿物学材质以及款式和纹饰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和辨析。课题组首次准确测出渎山大玉海的质量为1053至1178千克,更新了此前3500千克的估算数据;首次计算出它的容积为0.722立方米,能盛水722升,腹部壁厚约12厘米;确定其材质为独山玉,通过与在河南南阳独山采集的样品进行系统比对,确认其材料产地为河南南阳,开采方法为露天开采。
渎山大玉海规格的科学测量
同时,专家们还利用采集到的高清影像资料,结合对历史文献、档案的研究,对渎山大玉海上雕刻的13种动物纹饰的命名、构图特点、雕刻工艺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识别出其纹饰中蒙元时期和乾隆时期的不同印迹与工艺特征,“从纹饰题材及艺术风格来看,渎山大玉海不仅是皇家宫廷礼仪用品,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它更是蒙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雕艺术珍品,可排除将其定为宋金遗物的观点。”于平解释,这件器物在题材纹饰、布局构图、雕刻技艺、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蒙元时期对宋金时期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从造型与功能来看,又明显带有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民族特质。
开展了现场无损科学检测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厘清了清代乾隆帝对渎山大玉海四次修琢加工、御制诗文的镌刻时间、所配底座与原底座配石瓮等情况。研究人员还对北京法源寺渎山大玉海蒙元时期原配石座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该石座与北海公园渎山大玉海同为御制佳作,是同等重要的文物瑰宝。
据悉,汇集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渎山大玉海科技检测与研究》,近日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编辑:王雯淼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