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吃啥,一直是许多人好奇的事儿,祖国的首都,美食应当数不胜数,可是放眼看去,细细想来,却是屈指可数,本文就来盘一盘,地道的老北京人,最好的那“几口儿”。如果你去北京,别在王府井吃全国都能吃的到的东西了,一定要去尝一尝地道的北京味儿。
爆肚爆肚源于老北京的轿夫文化,大多数由回民经营。清代乾隆以来,逐渐成为北京人民喜爱的美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例外好食爆肚。梨园名家梅兰芳、马连良,等均乐在其中。
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爆肚时常是秋天吃的。
爆肚的讲究除了季节,更有爆肚的部位,会吃的老北京人,把爆肚分为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儿、食信儿、葫芦、大草牙。牛爆肚则简单一些,牛百叶和牛肚仁。
地道的北京老饕,讲究吃“散丹”所谓的散丹,是羊肚中最好吃的一部分,尾壁粒粒如丹,故名散丹。在电视剧《大宅门》中,祖孙两人吃着街头散丹的场景,一连吃了十五盘,反映了爆肚在北京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面茶老北京人喝面茶,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需要掌握好“功夫”吸溜吃光,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麻酱爆肚也好,面茶也好,其口感都离不开麻酱。
麻酱其实是“芝麻酱”这个“芝”字早就被说话省事儿的北京人省略了。
过去老北京人吃的麻酱很少有纯芝麻酱,因为芝麻的苦味儿较重,因此讲究“二八酱”。所谓二八酱,就是百分之二十的花生与百分之八十的芝麻调和而成。据说现在更多是“五五酱”,芝麻的苦味儿淡了,口感甜了,但是芝麻的香气也就淡了。
譬如北京流行的涮羊肉,就需要蘸着麻酱,马未都先生说王世襄老人过去吃麻酱先调,蘸上一块子,一定会再加减一些,不可能一次调光。这是真正懂吃的行家!
北京人号称是万物皆可麻酱,甚至有麻酱的威化饼干。
十三绝十三绝,是老北京人喜欢的风味小吃,绝大多数是零食、点心性质,除了之前提到的面茶,还有:
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糖耳朵撒子麻花炒肝蛤蟆吐蜜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门丁肉饼门丁肉饼因为形状很像城门上的门钉故名,对老北京而言,更有着门丁兴旺的含义。
卤煮&苏造肉地道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卤煮这道菜。
它需要把火烧、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吃。
卤煮据说起源于一道宫廷名菜——苏造肉。苏造肉是高配版的卤煮,据说起源于苏州,在电视剧《延禧宫略》中也有所展现:
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
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炸灌肠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有些老北京人就好这味。此菜据说明代嘉靖年间已然流传开来。
现在大多数卫生许多,这个味道逐渐消失了。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把肠的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
一般而言炸出后,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老北京人一定要趁烫吃。
六必居看古装剧《大明王朝》大家一定对严嵩题写六必居招牌有印象。
严嵩是否题写过无从考证,但是它和炸灌肠,是同龄人,更难得的是,六必居是一个四百多年的老字号。
田中角荣来中国时,点名要吃六必居酱菜。
六必居有十二种传统产品,它们是: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甜酱八宝瓜、甜酱黄瓜、甜酱甜露、甜酱姜芽、甜酱什香菜、甜酱小酱萝卜、甜酱瓜、白糖蒜、稀黄酱、铺淋酱油。这些产品色泽鲜亮,酱味浓郁,脆嫩清香,咸甜适度。
王致和说了六必居,就不得不提另一家老字号,王致和。都是下粥的菜。
王致和创始于康熙年间,也有300多年历史。
王致和的臭豆腐,在全国还是算挺有名的。
芥末墩那么多菜,吃的实在太油腻,那就可以考虑这一道开胃菜——芥末墩。
满族人非常爱吃芥末墩。
芥末墩堪称是凉菜的首席。是典型的开胃菜。清爽、利口、解腻。非常好吃。
快过年的时候,很多讲究北京味儿的家庭主妇都要做芥末墩儿。
豆汁儿、麻豆腐麻豆腐和豆汁儿同出一家因此单独列出来
豆汁儿许多人应该是领略过那种味道的
麻豆腐也好不到哪里去
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看你会不会喝一碗豆汁儿,笔者需要提示的是地道的北京人东西未必适合所有人。因此在吃时,还是谨慎些,笔者口味偏江浙沪,吃甜食毫无压力,偶尔觉得有点油腻,就怕北京菜过于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