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经典电视剧诞生了。这是一部虚构历史作品,讲的是刘墉一生三起三落,以及与贪官和珅斗争一生的故事。剧中那些演技精湛的老戏骨,轻松征服了各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时至如今,还有很多人对这部作品津津乐道。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因为其信息量巨大,有人看到了官场之道,有人看到了帝王心术,有人看到了繁华落幕后的满眼凄凉。而我身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博主,最喜欢看的,便是剧中出现的种种美食了。
剧中名气最大的食物,莫过于荔浦芋头。在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广西荔浦芋头名扬天下,其销量也迎来了一个新巅峰。如果当年有“网红小吃”这个说法,那么当年的荔浦芋头,无疑便是当年网红小吃界当之无愧的冠军。
在这部剧里出现的各类美食中,荔浦芋头不过是一道开胃小菜而已。在进献中秋贺礼后,乾隆留下刘墉、和珅一同用膳,其宴席奢华富庶,造价不低。看看两位一品大员的吃相,就知道他们平时的生活水平,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和珅家里的伙食标准,比起乾隆皇帝,那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不仅食材颇为昂贵,而且吃饭特别摆谱,必须要让手下的丫鬟喂食。于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们,便给和大人钦定了一个“身残志坚”的称号。
每一个美好的故事,都要迎来谢幕的一刻。当嘉庆皇帝即位后,和珅被逮捕入狱,万贯家财一朝散尽,昔日的威风不复存在。而早已辞官的刘墉,则带着食盒去探监。此时此刻,和珅拿着刘墉送来的煎饼卷大葱,吃得是津津有味,心里却是百感交集。如果当初能收敛三分,日后又焉能落得这样的结局?
这道煎饼卷大葱,是来自刘墉老家山东的一道特色美食。虽然这种食物价格低廉,但却广受欢迎。它的背后,藏着一段漫长的、让人垂涎三尺的历史。
(一)不是每一种大葱都来自章丘
多数大葱的味道都比较辛辣。一旦入口,葱的辣味会钻透鼻孔,一路辣到眼眶里,让人流泪不止。如果将这种大葱当蔬菜来吃,恐怕一般人还真的很难接受。
如果你品尝过山东的大葱,或许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山东一带的汉庭酒店,经常会在自助早餐里,提供切成细丝的大葱。这里的大葱虽有辣味,却也带有一种清甜的味道。如果将这种大葱卷到煎饼里,则更是风味十足。
而久负盛名的章丘大葱,无疑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早在1530年,《章丘县志》中便记载了关于当地大葱的种种资料。根据专家考证,这种大葱的历史,可以回溯到3000年前。在这3000年的历史中,人们主动选择更加粗壮,口感更好的大葱留存下去,进而渐渐改变了它的性状,最终造就了独特的章丘大葱。
对植物的主动选择,是农耕民族驯化植物的关键步骤,也是改善作物的必经之路。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后,生于野外的植物变得面目全非,最终,它们变成了我们常见的农作物。而章丘大葱,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除了煎饼卷大葱之外,大葱还是鲁菜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配料。譬如知名的葱烧海参,便以滚热的重油煸葱,当我们煸出葱油之后,再倒入海参。成品菜肴的味道浓郁醇厚,既有海参的鲜美,又有大葱的厚重。
如果说葱烧海参里的大葱,是浓妆艳抹的当红明星;煎饼卷大葱中的大葱,便是洗净铅华的小家碧玉。两者各有不同,但却各有各的风流蕴藉,细细想来,却是难分高下。
(二)煎饼是个传说
每个地方的人,总喜欢为当地的小吃,附会一些名人的故事和传说,煎饼自然也不例外。而同为山东人的诸葛亮,自然而然便扛起了这面“大旗”。
根据民间的传说,诸葛亮在刚刚跟随刘备时,刘备的实力仍然很弱,根本无法与曹军抗衡。在败亡的路上,刘备军想要埋锅造饭,却发现锅灶和粮食都丢在路上,只剩下了少许玉米面。情急之下,诸葛亮让伙夫把玉米面调成面糊,然后将铜锣放在火上,用木棍把玉米摊成片,最后煎出了香喷喷的薄饼。士兵们就用这薄饼填饱了肚子,然后一鼓作气杀出了重围。这款救命的恩物,便是后来的煎饼。
这个故事看似很美好,实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实际上,直到明朝时期,玉米才被传入中国。而在三国时期,人们根本没见过玉米,更不要提用玉米面烙煎饼了。
实际上,煎饼不过是贫苦人民“粗粮细作”的方式之一。每一种能用来度日的粮食,都有可能被转化成面糊。将这种面糊发酵烙熟后,便是一张抗饿、耐放的煎饼。
这种便捷的加工过程,证明煎饼其实就是一种方便食品。与一度流行的方便面、汉堡等食物相比,它们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然而,煎饼居然还有过一段“贵族”经历。而这段经历,却又和“唐僧”们有着很深的关系。
(三)唐代煎饼的溯源
在没有玉米的唐代,人们将粟(小米)作为煎饼的材料。因为小米非常抗旱,而且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所以时至如今,小米仍然在北方的粮食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用来摊煎饼的“鏊子”,是一款重要的工具。关于鏊子的最早记录,可以一路追溯到唐朝。唐代张鷟(zhuó)的小说集《朝野佥载》里,便有“熟鏊上猢狲”这么句话。所谓猢狲,自然便是面糊的别称。把面糊摊在被烧热的鏊子上,便是烙制煎饼的标准流程。
除了早期的工具鏊子之外,唐人还发明了饼铛。《太平广记》中有这么一段详细的故事描述:“厨中有主庖青衣,就铛作食。”鉴于唐朝的面食工艺如此发达,如果用饼铛随手烙几个煎饼,想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唐朝是煎饼的高光时刻。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就会发现煎饼有多受欢迎:“陵州龙兴寺僧惠恪,不拘戒律,力举石臼。好客,往来多依之。常夜会寺僧十余,设煎饼。”由此可见,不仅普通人常吃煎饼,连寺庙里的僧人请客时,都对煎饼非常重视。这款食物,已经到了“僧俗共赏”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些“唐僧”们,把煎饼吃出了创意、吃出了特色、也吃出了花样。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调料品种太过稀缺。所以寺庙中的僧侣勇于创新,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煎饼吃法。有些僧侣用煎饼蘸糖吃,有的僧侣将牛奶混到煎饼里。而《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这部经书里,便记录了一种绿豆煎饼的配方。比起如今的天津煎饼,这款唐代煎饼更像是一种糕点——它并非由水调节而成,而是由葡萄甜汁调制而成。
如果未来出现了煎饼“甜党”和煎饼“咸党”,请不要惊讶——因为早在千年之前,甜煎饼就已经出现了。
(四)煎饼卷大葱
历经漫长的岁月后,煎饼剥离了糕点的身份,最终转化为亲民的方便食物。其材料也渐渐变得多样,而且更接地气。当煎饼与大葱结合到一起时,不知不觉间,便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且莫说是剧中人,连身在屏幕外的观众看来,都会一时间食指大动,甚至心向往之。
但很少有人知道,煎饼和大葱这两种看似平凡无比的事物,背后却都绵延着上千年的历史。其中有着文化的变迁,有着农耕民族的辛劳,更有着一股百折不挠的坚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这一款看似不起眼的小吃,都藏着一段悠长的历史。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瑰宝,便是那些在岁月中斑驳的身影,它们就埋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不起眼的事物当中。
只待最为敏锐的目光,前来发现它们。
(完)
(渭水徐公,一个热爱看书和旅行的历史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参考资料: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李保田等
山东一绝:煎饼卷大葱,高峰,《农家参谋》
最草根名吃:煎饼卷大葱,南晨,《文史博览》
唐代煎饼新探,李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