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人和回收冰箱上门电话(附近上门回收冰箱)

人和回收冰箱上门电话(附近上门回收冰箱)

更新时间:2021-12-22 21:52:31

苏文正在挑选底片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程露)法国人托马斯·苏文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收藏陌生人的记忆。

过去9年,他从北京郊区的废品回收站收集、整理、扫描了至少85万张底片。

1985年,家用照相机大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05年,数码相机开始普及,胶片机逐渐消失。

一位女性与电视机合影

苏文收集的这些被遗弃的底片记录了20年间北京普通家庭的生活体验:女人在家中最显赫的电器——冰箱或电视机旁摆造型;儿童坐在第一家麦当劳餐厅门前与“麦当劳叔叔”合影;新娘为参加婚礼的宾客点烟……本将被湮灭的记忆因此获得重生。苏文为这个记忆“宝矿”起名为“北京银矿”。

35岁的苏文正潜心准备一本以北京世界公园照片为内容的新书。“我手里的照片3%到5%是在世界公园拍的。这个地方在90年代对北京人很重要。”

游客在世界公园留影

1993年开园的世界公园,包含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等在内的全世界100多处微缩景点。

“当时很多中国人还没有去国外旅游的习惯和经济条件。政府建造世界公园,可能是想让人们慢慢了解旅游和国外的一些情况。”苏文说。

基于“北京银矿”,苏文已出版5本图片集,在海内外举办多场展览。在一个飞奔向前的时代,他希望这些普通人的照片,能让人们看到过去,以及中国的共同点而非特殊性。

很多外国人看完照片后告诉他,中国人和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这些照片让他们想到自己的家和小时候的生活。

1999年,苏文第一次来到北京。2003年,他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习工商管理,毕业后为英国一家档案馆在中国收藏当代摄影照片。

有一次,他通过网站寻找老照片,结果频繁出现一个叫小马的人。小马是一名废品收购商,专门收集包括医院X光片、光盘、底片在内的垃圾,通过提取硝酸银赚钱。

散落在地上的底片

他到小马的回收站,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购买底片,将这些布满灰尘的“宝贝”装进麻袋,拖到位于北京胡同里的工作室,再从中细细挑选、扫描、分类编号。这些差点儿被溶化的素材,最终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图片库。

“北京银矿”不是寻人图片库。在苏文看来,讲述陌生人的故事意义不大。但当把若干相同主题的私人照片放在一起时,它们则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能让人看到历史的一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生活开始变得宽裕。相机慢慢进入少数家庭,但照相仍是昂贵的消遣。人们只用相机记录重要时刻,比如孩子降生、结婚或者生日。

新生儿正在量体重

上世纪90年代初,相机进一步普及。人们在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冰箱或电话旁摆拍。玛丽莲·梦露、麦当劳这些西方元素也更多地出现在照片里。

“冰箱在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就和冰箱60年代进入法国家庭一样,人们十分得意,想要和冰箱合影。”他说。

有人质疑苏文使用这些照片未征得主人同意。他解释说自己探索的并非照片中的人,而是冰箱、电视机或墙上的海报。“我曾考虑过很长时间,但觉得这些底片是无价之宝,我有责任与大家分享。”

儿童与麦当劳叔叔合影

苏文公开了“北京银矿”中约1000张照片。他说自己很少选择同一人的两张照片,也会把握“度”,遵循尊重原则。

改革开放后开始关注影像传播法律问题的摄影人曾璜认为,“北京银矿”从创意、视觉符号选择和组构,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巨变,都是一个很好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

“作品涉及的法律问题应该允许展开讨论。艺术家也应该考虑到作品所涉及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不过,当代艺术是允许‘挪用’的。”曾璜说。

苏文坦言自己没有计划专门寻找照片的拍摄者或主人公,因为找到的可能性不大。项目开始以来,有五六个人看到了自己或认识的人的照片。每当这时,苏文非常愿意联系当事人,并把胶卷中未公开的照片发给他们。

苏文与徐臻及家人合影

在所有回收的照片中,有一张很特别:一个男人侧卧在溪水中的一块大石头上。“简单、自然,构图好,还有一点幽默感。”苏文这样评价。

他带这张照片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展览。在香港,主办方把照片上的人物做成贴纸,苏文的笔记本电脑上至今还贴着一张。

有一天,一名女性托人联系苏文,说照片中的人是她父亲徐臻,还发来了其父近照。当苏文再次回到北京,和徐臻及其家人一起吃烤鸭,还成为了朋友。这段奇缘正在被美国一家公司拍成视频。

“我不是照片的作者,但我是项目的作者。”苏文说,“用一种浪漫的说法,我从2009年开始‘收养’这些没有人要的照片。我救了它们并和它们一起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感觉它们已经是我的孩子了。”(实习生张一诺参与采访)

(文中图片由托马斯·苏文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