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八卦兔的读者,怕漏过新文,欢迎“设为星标”
兔子近期观察后台读者留言,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初入表坑,或想买人生第一块表的读者都是小心翼翼询问,最后不忘说一句:“兔姐,我是小白,什么都不懂……”
好像买表不太懂,是一件不容易启齿的事。作为硬奢,手表的购买门槛确实比包和衣服更高——因为它的购买频率相对低,很多人害怕买错。
往往这样的领域,常常会树立所谓的权威,只是互联网以我们不可预计的速度,打破了种种桎梏——一小部分人建立的规则,未必有效了。
今天,兔子就给新入坑的各位,梳理简单的选表逻辑。
什么叫“懂表”?我问了很多读者,包括买了大几十块、单价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的,他们都一头雾水看着我。因为“懂”这个词没有标准——要熟知历史背景还是能拆卸安装一块表又或对古董市场了如指掌?
至少我一定不敢说“懂”,只能说因为热爱,我一天天更了解手表和你们而已。
之前有一篇文章,读者的留言被大家的点赞置顶了。
在早几十年,钟表领域基本确实也是“行家说了算”。即便是我自己刚入行时,第一反应也是:1,要找藏家分享故事和经验。2,要找书了解手表知识。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最初的心态。
但随着自己花钱买第一块表开始,我的看法就在不断修正。首先,藏家群体太小,小到不足以影响大众消费者,且他们的购买思路也难以效仿(比如古董表在一些新人眼里等同于废铜烂铁,因为他们还没接受被小圈子设定的价值)。第二,更多了解来自实践,比如亲自买表戴表,花钱时的各种比较,以表鉴友时激起的火花,可能比单纯的书本知识让人成长更快。
当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查阅书本还是很必要的,但也不是90%的消费者会做的事
所以我想,新人先抛开权威影响,买表第一原则还是,根据财力和个人需求,在品牌知名度和颜值上,找到平衡点。
比如在5万左右价位中,大部分新人可把主力选择集中在欧米茄、万国、百年灵、沛纳海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中。
但选择可超前些,尽量避开大众款,比如万国的青铜大飞,百年灵的航空计时,沛纳海选特殊盘面或颜色,比如这块PAM00424
10万价格,大众选择类似劳力士、宝珀、积家等。在保证知名度的前提下,别太死板,选择有特色的款,比如积家大师系列比较传统,我个人更推荐翻转。
10万内劳力士太多爆款,棕黑圈GMT基本持平,而这块宝珀6654是今年的新款
如果喜欢德味,格拉苏蒂原创可考虑潜水表SeaQ或复古系列。
这分别是SeaQ1969和六零年代大日历腕表
至于30万以上预算的大多不是新人,该是受过一些打击,早已见过风雨。
我至今遇到起点最高的新人,除了第一块是AP的皇家橡树离岸型外,他直接在百达翡丽拿下了他个人的毕业款——一块5270和一块星空6102。
当然因此,他也拥有不止一块鹦鹉螺的名额,先让5712和5270合个影
他的态度很简单(当然也很谦虚):“我不懂表,就想从高知名度的品牌中选喜欢的好表,最好大家都知道它好。”
我欣赏这样的坦率,比扭捏着强调自己“有品位有见识有文化”要实在得多。
不得不说,对新人而言,品牌知名度是难以逾越的一道槛,无论哪个价位。
可能有人问,兔姐怎么不介绍5万内的表款,比如主力一两万的?
买表新人中,出手最保守的就在这个区间,一两万基本是比拼品牌和款式知名度。比如浪琴,我推崇的经典复刻销售一般,但看似普通的名匠系列是跑量大户。
所以此处,我只建议不说服。毕竟消费有规律,总有人需要自行体会来进阶。
我推荐的Oris和宇联总体而言略小众,但一些有买表经验的消费者却非常喜欢
新人也很容易被带进技术流的沟里,比如嫌弃1万多元的表用统芯,却不知这个价位,好看稳定做工细致就够了——自产芯贵常常是因为它没有规模效应成本高而已,且不见得比统芯稳定。
懂不懂技术其次,懂自己才是关键,比如买表先明确需求:1,是社交工具标注身份;2,想保值;3,喜欢机械感和技术;4,单纯当配饰等。别觉得不好意思,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
所以我常和销售朋友说,多了解顾客内心需求针对推荐,机芯等技术问题起初不必侃侃而谈(待有兴趣再循序渐进)。其次,与其自我吹嘘,不如告知实际使用需注意的问题,别让人有虚高的期待。
因为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他定会自己深入探索,但一旦期望破灭,对未来持续消费的打击会很大。
比如前阵子看到新闻,某顾客一块20多万的萧邦(30米防水)戴着毫无顾忌洗手(估计还是热水),导致起雾修了2次,他只认为:“为什么这么贵的表质量却这样?”
从迫切性来说,这才是真正需要消费者“懂”的东西——机械产品不是因为贵,就无所不能。
奢侈品擅长讲故事,但任何所谓的奢侈品随时间推移,都会发展成“大众消费品”(想想电视机、冰箱和自行车),光芒会消散,我们该了解真实的它,平淡心对之。
拿一位读者的话来说:“第一次表带磨了心疼死,后来,烧饭时表经常随手一放,想戴的时候才想起去找它,也不在乎是不是哪儿坑洼了,我居然变成了这样(当然兔子不建议大家学习,表还是该收好,毕竟在很多读者家里,这恐怕是它最后的尊严了)……”
所以我常看到动辙买几十万大表的人,可能不在乎走时,也不在意细微问题,但省吃俭用买表的,常常巴不得拿显微镜看瑕疵——因为我们对它的期待完全不同。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每天吃大米,谁会研究水稻种植技术?只有当疫情发展担心粮食紧缺时,大家才会关注顺道抢几包。手表也可如此看待,各处停工会影响供货和价格,这才是想买表的人可能会关心的问题。
在我看来,每个人该有自己专业主攻的领域,至于大部分消费,当然能找到研究乐趣(比如古董表领域,比如机芯功能),但不必以自己的标准强制他人,或以此划分三六九等。
在买东西这事上,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但互相分享我还是很赞同的。要相信,唯有“自己觉得好看”不会背叛你。
八卦兔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转载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