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蒋,去拿点大白菜,咱们今晚涮羊肉!”
“好嘞!”听到台长李丰屹的吩咐,刚从值班岗位下来的值机员蒋保旺鱼跃而起,奔出门去跑向距房子约50米外的一处空地,揭开被薄雪覆盖的菜窖盖。
进入三月,本已回暖的东北大地突然下起雪来。气温骤降之下,拿出自己储存的头年秋白菜,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可谓快哉。而这要得益于蒋保旺眼前的这个菜窖——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导航台三个战士,自己筹备、挖建,用于储存蔬菜的天然“保鲜库”。
打开菜窖盖,蒋保旺并不急于下到窖里去,而是在地面上等待“换气”,因为地窖相对封闭,内部蔬菜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占空气比大,这种“缺氧”状态中,人如果立即下去会有窒息危险。
此刻呈现在蒋保旺面前的是一个深坑,探头一看大概有两三米高,里面升腾的“热气”与外面的冷空气形成强烈对比。
菜窖,可以说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以前,没有生鲜超市随时供给,没有冰箱时刻保鲜,东北农村园子里的蔬菜罢园后,想要吃新鲜蔬菜就只能挨过寒冷且漫长的冬季,等到来年春暖花开。那么,对于如今这个冷链运输十分发达,冰箱普及的时代,导航台的院子里为何会出现一口菜窖呢?
原来,这个导航台是距离旅部较远、仅有三名战士驻守的小台站。在空军部队,像这样的小台站多到数不清——他们远离城市分散驻扎在田间地头,地位并不显山露水,作用也很少为外人熟知。但他们被称为“神鹰之眼”,为战鹰提供导航信息,一旦运转异常、发射接收波频消失,战鹰即便再勇猛也很难精准飞行,更别说命中目标。所以,这些台站就是微小却重要的存在。
独立驻防就需要进行自我保障。在李丰屹他们看来,如果连吃喝问题都要旅里操心,那还怎么能让组织相信他们能保障好飞行?于是,三人决定自力更生,坚决不当旅里的“帮扶对象”!
刚好导航台有块空地,三人商量决定将它开垦成菜园子。他们既当战斗员又当炊事员,既是战友又是家人。春种、夏长、秋收,园子里红绿交错,分外可人。可是,到了冬季怎么办呢?东北的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菜园子里长不出菜,冰箱里存不下菜。供给难题又上演了!
“我们打口菜窖吧!”去年夏季一过,李丰屹就琢磨在地上挖一个菜窖。因为在他的老家,几乎家家都有菜窖。
这个想法报到连里后,立刻得到肯定。机关听说此事后,专门派人前去考察,准备出资帮建一个菜窖。然而,李丰屹他们却连连拒绝:说了要自力更生,就真的要自力更生。三人决定要挑战独自完成这项任务。
原来,李丰屹他们早就开始搜集挖建菜窖的资料,而且还到附近居民家的菜窖实地考察学习,已然心中有谱成竹在胸。
去年9月,他们三人开始实施挖菜窖工程!在学习和保障飞行训练之余,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工地”上。然而,建菜窖不仅仅只需要一个“灵光乍现”和一膀子力气,还有很多实际操作问题:深处的泥土如何运出?菜窖如何加固?搭建的木料从哪里来?
难题虽然接踵而来,但只要他们坐在一块讨论,或者向周边居民请教,很快就能找到解决方法:挖出来的土装袋后直接堆在坑沿上,既不用运出也实施加固;在坑上方搭的长木料,就从附近林场淘汰的木材里挑选,既不浪费资源还省得打磨……
历时一个半月,一个长5米、宽4米、高2.5米的菜窖终于成型,它不仅外观规矩、内部方正,而且防水、加固各项安全措施都很到位。机关人员看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还为他们配上储物架、电灯、温度计等设施。
李丰屹他们将自己此前园子里收获的白菜、土豆、地瓜、胡萝卜,统统搬进菜窖,码放在架子上存储。战士们还特意腌制了家乡泡菜,存放在菜窖里。菜窖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左右,蔬菜不会继续生长,也不会腐烂,还能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新鲜,真是“完美之选”。
每当做饭需要蔬菜时,战士蒋保旺和龚明举二人总会自告奋勇去菜窖。对于来自南方的他们而言,菜窖是个奇特的存在,不仅因为从小未见过,还因为“这是亲手挖建的,很有成就感”。
每次取完菜,他们并不着急上去,而是在窖里溜达一圈,检查温度有没有变化,土豆有没有长芽,白菜叶子有没有变蔫,等等。
“这些菜,不但保障了我们一个漫长的冬季,现在看来接续到菜园子里出新菜也不是不可能啊!”空闲时,台长李丰屹算了一笔账,建起这个地窖,他们只花了用于购买编织袋、钢钉和铁丝的300多块钱,而有了这些储备蔬菜,省下的可不止千八百块。当然,最主要的是这口菜窖可不单单是菜窖那么简单,它可是台站官兵自力更生的最好体现。
文章作者:张友晴 刘若男
图片作者:冯东东
【微信号:skdjwz】
主 办: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1128期
本期编审:刘小兵
责任编辑:李俊林
文字统筹:刘若男
投稿邮箱:skwxgzh@163.com
分享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