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丰台修理冰箱上门电话(北京上门维修冰箱的电话)

丰台修理冰箱上门电话(北京上门维修冰箱的电话)

更新时间:2022-03-08 12:48:55

这是疫情后的第三个春节,“你回家过年吗”成为近日来我们办公室最常说的话,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部预计,这个春节全国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日均2950万人次。而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了29.8亿人次。消失的18亿人次背后,都有一个想家的故事。

哈尔滨的赵大爷在高铁站里短暂见到了从北京回来的孙女们。孙女们被直接劝返回京,否则只要出站,就得集中隔离14天。隔着廊桥,赵大爷把零食扔给孩子们,这可能是这个春节他们最近的一次“团聚”。

银川的一个女孩,因为回家要居家隔离7天,她打算和姐姐一起在北京过年,一开始遭到妈妈的嫌弃,“说如果我隔离会耽误她事情“,但后来妈妈得到准信女儿不回家了,在电话那头说着说着就哭了。

浙江宁波的一位网友曾像大多数人一样担心过年不能回家。某个早上,他接到宁波防疫办电话,对话那头说:“我看到你的机票信息,记得要做48小时核酸,路上做好防护,欢迎回家过年。”

疫情这两年,故乡离我们已经不只是空间上的绝对距离,一句“欢迎回家”可以让故乡变得真切,一句“恶意返乡”则会让故乡变得陌生,当是否回家不能由我们自主决定,漂泊感就更加游离,萦绕心头,不能释怀。

隔着各种各样的防疫政策,大家的回乡里塞满了担忧、荒诞、期待、欣喜,历经波折和虚惊一场。回家的路很长,也可能很难。无论在哪儿过年,回不回家,最后都希望大家“新年快乐”。以下是我们征集到的来自编辑部和编辑部朋友们的返乡故事。

策划 | 每日人物编辑部

“欢迎回家”

返乡难度:(有被暖到型)

@阿鸡

家乡:浙江金华

在编辑部的选题会上,当我讲到自己返乡应该毫无阻碍时,对上了同事们羡慕的目光。没错,我就是那个被“欢迎回家”的浙江人。

我也曾和同事们一样对能否回家感到不安,并且做了最坏的打算:留在北京过年。直到数日前,回家的日子临近,我给老家的防疫办打了一通电话,询问起北京返乡的要求。那是一个傍晚,接电话的是位讲话温吞的男士。大概是接了好几通电话,他反应有些迟缓。

“请问我从北京朝阳区回家有什么政策要求吗?”我问。

“你带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就行。”隔了几秒,他才回答。

“没有了吗?”我有些难以置信,继续追问。

“哦,你得是绿码啊。”他似乎才想起来。

“那肯定,这就行了?”

“只要你码是绿的,那就是安全的。对了,记得要去掌上武义app上报备。”

我立马搜索起app,忘记了回答,电话两头安静了下来。几秒后,似乎是为了缓解沉默,电话那头突然飘来一句:“就这些了,路上注意安全,欢迎回家。”依然是温吞的语气,没太多起伏的语调,却一下扫除了我先前所有的担心。

写下这段故事的这天已经是1月26日,因为害怕政策有些变化,我又一次拨通了老家防疫办的电话。这次接电话的是个语速飞快的男士,整通电话打了不到一分钟,对方听说我来自北京朝阳区,只说了短短数字:“只要你是绿码,有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就可以了。”

我放心地挂了电话,耳边传来“嘟嘟嘟”的声响,但好像每一声似乎都在说“欢迎回家”。

@一只栗子

家乡:黑龙江牡丹江

我特别想回家,从十一假期开始,我就特别想回家。

我是牡丹江人,在咸阳工作。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去做一份新的工作。公司里有很多当地人,平时大家说话,说嗨了就都用起方言。每当这时,我一个东北人,啥也听不懂,只觉得特别想家。我本来打算十一假期回家的,但先是咸阳附近西安这边疫情反复,紧接着又是老家附近的哈尔滨有确诊病例,我只能退了回家的机票。

1月20日,是咸阳恢复正常生活的第一天,公司开始正常办公,出租车正式上路,菜场正式营业。而距离我上一次回家,已经过了半年多,我脚上还穿着春秋的单鞋,想对家人说的话也已经攒了小半年。于是我立马买了当晚11点多的高铁票,决定回家。

这是一段很长的回家路——我要从咸阳坐火车去兰州,再从兰州坐飞机落地哈尔滨,最后从哈尔滨坐火车回牡丹江。

20日的后半夜,咸阳飘起了雪。去车站的路上,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妈妈跟自己的孩子说:“你快看,鹅毛大雪!” 当时空中下着一些小雪花,作为一个临近雪乡的东北人,我就想:“等着我明天到了家,才能见到什么是真正的鹅毛大雪。”

但是,在我第二天早上8点多到达兰州的时候,我收到了下午去哈尔滨航班取消的短信。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坐在兰州火车站里,看着人群来来往往,就觉得特别焦躁、特别疲倦。但我一定要回家,我又看了看航班,晚上6点还有一班飞往哈尔滨的航班,不过要经停锡林浩特,要回家没办法,我立马改签了。

因为改签,我在兰州机场的时间一下子变成了8个小时,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电影《建国大业》,我连着看了两遍。其实我内心很不安:想着会不会像上个十一一样疫情突发,我被困在兰州,咸阳也回不去了,哈尔滨也去不了了。

一直担心到晚上5点多,我顺利登机后,才再一次感到回家的兴奋。飞机上,我还遇到了一位花臂大哥——一个纯纯正正的东北人,会热络地搭话,说起话来是一嘴我熟悉的大碴子味。我们从聊过年,聊到他的生意,聊了一路。后来,我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听见了东北话。一位机场大巴司机检查行李箱时,对着人家南方姑娘说:“你这行李箱不用贴牌,好硬(好认)!” 一个东北小伙把自己身份证上交之后,看见我的还攥在手里,连问:“这身份证咋搁你手里?咋没人给你收?”

等到上了去牡丹江的火车时,已经是22日半夜两点多。可能因为不再担心回不了家,我一觉睡得非常踏实。1月22日一早,快到站前,我被列车员摇醒了。我看了看窗外,是我熟悉的那个东北,那个雪,白茫茫的一片。

车到站,车门打开后,干燥的冷空气吹来,真是一股熟悉的、该死的寒冷。出了站,我看见了我妈,半年没见我,她喊出的第一句话是:“你咋穿了秋天的鞋子回来?”然后我爸问:“先回家,还是吃早饭?”那时,我心里非常暖。

▲ 到达牡丹江老家后看到的白茫茫雪景。图 / 受访者提供

“回家了,但没完全回”

返乡难度:(历经波折、结局还算圆满型)

@小船

家乡:河北秦皇岛

这趟春节回家,我一度觉得自己回了,又好像没回。

我是海淀出现确诊病例的第二天回家的。车票是很早就买好了,一直提心吊胆到1月15号,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微博、高德、支付宝忽然同时弹出消息:海淀确诊1例阳性病例。

我立马给老家的疾控中心、火车站打了好几个电话,得到“不会劝返、无需集中隔离”的答案时松了一口气。整个15号晚上,我都在倒计时:现在是晚上8点,我是16号下午2点到秦皇岛,18个小时,返乡政策应该来不及变吧?

好在,第二天出站畅通无阻,只查验了核酸证明和行程卡。可回家刚放好行李,社区电话就来了,那头说我还是要居家隔离14天,要求一人一户隔离,没有执行条件的话,去酒店集中隔离。

当时,我爸妈还在外面,接到电话时急急忙忙赶回来收拾东西。但最终,爸妈没到,社区的人先带着门磁到了,我爸妈就这样被隔离在了自家门外。

其实,我妈是期待隔离的。她一度盘算,隔离后就可以不用上班了。她甚至给社区打电话,表明自己接过站,也需要隔离。不过,社区拒绝了她。于是,那天下午4点多,我妈满脸笑容地结束值班回家准备隔离,4点半,又苦着脸回去上班了。

而我开始了为期14天的独居生活。独居开始,我才知道我对这个从小住到大的“家”有多么不熟悉:分不清生食菜板和熟食菜板,不知道新装的升降衣架怎么用,不知道卫生纸被放在哪个橱柜……开始两天,我甚至没发现鱼缸里有鱼,直到被家人提醒喂食才知道,我不是这个家唯一的生命体。

独居的几天,回家这件事也失去了意义。对我来说,过年回家最大的动力就是见见爸妈,陪陪老人。但是还没来得及去姥爷家串门,就被隔离在家,连爸妈也搬出去住了。我的奶奶不是一个擅长使用新技术的人,她是在知道我要被隔离之后才学会的视频通话。开始隔离的第一天,我和她隔着屏幕短暂地聊了几句。以前在北京时,我们通个电话,她就很满足,可如今我在家了,还要隔着手机,她觉得别扭。

所幸,1月26日,我接到了“解除隔离,改为健康监测”的通知。在家里见到爸妈那一刻,我终于有了“回家”的真实感。

@李易

家乡:黑龙江大庆

回家这件事,不仅需要运气,还得和时间赛跑。

临到年底了,北京有了疫情,我就很担心不能回家,因为我碰巧住在海淀区出现病例的马连洼街道。1月23号,我给老家街道打电话咨询,他们听说我是北京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明确告诉我需要7天居家隔离,一人一户,我给用于隔离的那套房子所在街道打电话,也得到了相同的答案,都是区一级防疫部门定下的规矩。

隔离是必须的,我一寻思,那就赶紧回家,正好初一解封。我公司领导听说了,也给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员工批了居家办公,我就立马买了机票,24号去做核酸,25号飞大庆。

巧的是,就在我赶飞机途中,我看到黑龙江防疫指挥部公布了最新防控措施,我属于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区抵返人员,只需要7天居家健康监测,不用隔离。我就很开心,路上就给街道打电话,但他们说并没收到上级指示政策有变化。期望落空了,但我还是得回。

我有点不甘心,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我又给大庆市长热线打电话,对方说按照所在区防疫办的政策执行,我接着就给区里打电话,但是打不通。忐忑不安地上了飞机,几个小时后,我顺利落地,回到家乡心情也好了一些。登记完,做了核酸,就被我爸接回了要隔离的那套房子里。

当晚,打给区防疫办的电话接通了,那边承认,确实是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但他们实行的“居家监测”,就是一人一户贴封条,做四次核酸。第二天,街道的人上门贴了封条,我就一个人待在空空的房子里。以前有句话说“上班像坐牢”,当时我觉得,在隔离的家里工作才是真的坐牢。

这种感觉挺难熬的,我坐不住,又找出了黑龙江省级防疫部门的电话,想问问不是说“坚持全省‘一盘棋’,不得随意加码、层层加码”“前期规定的管控措施与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吗,但省里的回应却是“具体问题找市里解决”。

省说市里管,市又说区里管,区里说“居家监测”就是这样,街道的人只能照办,我无奈了,彻底打消了解除隔离的念头,只想安安稳稳度过这7天,祈求中间不要出什么事情,增加隔离天数。

我隔离的房子平时是没人住的,在我回家之前,我妈已经在这里给我准备了饺子,有冻好的,也有煮好的,让我第二天起来煎,冰箱里还有羊肉卷、丸子、火锅底料、火锅蘸料、一些速食,桌子上有我爱吃的各种零食,牙刷毛巾都是新的,煤气、热水都开着,还是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爸这几天总会送一些好吃的,我拿绳子吊上来,比如柿子炖牛肉。本来他们囤了不少好食材,想年夜饭吃,但按时间,我要在这个离我爸妈只有几公里远的地方,一个人度过除夕,和大半天初一,心里挺不是滋味。转头一想,比起那些被劝返的人、回不了家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

▲ 图 /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截图

“不确定性让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返乡难度:(观望、不停地观望型)

@通兰

家乡:甘肃兰州

回家这件事,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包围着。北京刚开始有确诊的时候,我还不是特别慌。后来有人陆续回家,他们就开始说各个地方政策一刀切,突然让我特别慌。每天都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换各种关键词去搜,“回兰州”“北京回兰州”,刷最新的消息。那个时候兰州的政策写得非常模糊,就会有很多还没回去的人在那里各种问,“机场会不会把你带走?”“回家是什么政策?”所有人都很慌。

后来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个人发了个二维码,说是回兰州的加个微信群,我就扫码进了群。那个群名叫做“兰州还能回去吗?”,大概有四十多人。群里所有人都在给社区打电话,给地方的疾控、卫健委、防疫中心打电话,但是很多人打一天根本就打不通。有时候好不容易接通,同一个社区的两个工作人员说的也都不一样。有的人张口就是要隔离,但有的人说“不清楚”。然后你再问他,他就说“你也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我发现群里基本都是四个地方的人,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的。这几个地方都带星,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弄。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个人心里都很慌。后来我们在小群讨论讨论着,突然有个人跑进来说那边有个大群,叫大家都去那个大群讨论,就扔了一个二维码。

大群叫“兰州返乡群”,大概有300多人。那个讨论的热烈程度,你一个小时不看,就是999条信息,根本就看不过来,但是也没什么有效的信息,基本都是在问“你给社区打电话他怎么说?”“你哪天的机票?”之类的,所有人都像没头苍蝇,充满了回家的焦急感。有的人说他今年是第三年没回家过年了,还有的人说“我们在外面挣一年的钱,不就是为了过年回家吗?”“只要不枪毙我就回”,都是非常非常强烈的回家的渴望。

我们进群之后所有人都是没有姓名的,都会把备注改为出发地到目的地。比如“北京通州到兰州城关区”,全都是这样的,没有名字,没有个体,只有他乡和家乡。昨天深圳摘星的时候,群里刷了200多条庆祝的消息。然后所有备注名里有北京的人就很沉默,表示非常羡慕。上海的五味杂陈,觉得上海本来也可以摘星的,但是又发现了一例,延期摘星了。

还有人非常担心要去北京西站坐车的话,西站在丰台,到底算不算到过丰台呢?有人说四个小时之内都不会留下行程,但我有个同学,她妈妈带着她女儿回四川,只是去西客站坐的火车,非说他们去了丰台,回家好几天后,突然被拉去集中隔离了。

也有人在问,那家住在顺义,工作在丰台怎么算呢?我身份证上的地址在丰台,但我已经好多好多年不在那里住了,这样的话又怎么算呢?我准备让我在北京的社区给我开一张地方居住证明,再带着我的房产证一起回去。

我公司在朝阳,家在通州,这两天来公司上班,我手机都开飞行模式。那天说沈阳有个确诊的,是从通州过去的,我都崩溃了,后来发现他一直住在车上,等于还是跟冷库有关。

反正就是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睁开眼之后情况又变成什么样,政策又变成什么样了。因为有些地方一刀切,群里大家都想了很多办法,甚至都说我们可以买一套热搜,谁知道怎么买,大家都抢着出钱。全部都在说“这个钱我出”,“挣钱就是为了回家过年,这个钱我出”。最后虽然没有买,但也想办法在各种地方留言,希望能按照政策严格执行。大家现在给社区打电话都全程录音。

还有一种不确定性,我回去了,通州发生病例了,那我怎么办,还要隔离吗?我们群里还有一个人,他是20号回的兰州,刚开始报备社区说是居家监测就好了,让他三天做两次核酸,也没有限制他出行。结果一天之后,社区又来了,说让他居家隔离,就是一人一室一卫的要求。他没法弄,他说那我走可以吗?社区说可以,他又买了一张机票回北京了。这两天政策细化,他又买了28号的票回去。

这种不确定性让所有人都人心惶惶,不只是你,你的家人也跟着你人心惶惶。比如我妈以前总是说让我买早一点的飞机票,不要弄得太晚回来,最好是当天的第一班。但那天我妈给我发微信说,你这次回来买晚上的飞机票,咱们天黑,不要太招摇。

你只要想回家,跟你相关的家里人都是非常非常紧张的。我们群里还有一个人说,他的舅舅听说他要从北京回兰州过年,他是顺义的,根本都没有病例,他舅舅昨天晚上就抓紧去他家提前拜了一个早年,这样的话过年就不用再来了,就好像害怕他把病毒带过去影响大家。

大家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没回去的担心隔离,已经回去的也担心哪天社区突然找上门拉走。群里就有人说:“我们只是想回家过年,我们也没干坏事啊。”

▲ 图 / 《生活大爆炸》截图

@西西

家乡:河南郑州

我家在郑州,本来我已经放弃回家了。元旦之后郑州一直是疫情很严重的地区。天天在家庭群里看家里人“第七次全民核酸”“第八次全民核酸”的消息,我觉得这回去也回不来北京。而且家里很多地方都在封控,回去可能还不如在北京自由。

后来北京开始有确诊,到带上星号,我更没想过回家这件事。身边人每次见面都在讨论,能不能回家,怎么回家?还有人做了几手准备,说提前七天回去,隔离的话也能保证隔离完过上年。看着她们焦虑,我都没什么反应,放弃带来了最大的确定性。为此,我还慷慨地跟要回家的同事换了值班,立志奋斗到最后一刻。

结果,值班的第一天,同乡的同事就告诉我郑州的几个区中风险解除了,给社区打电话说能回去,只要三天两次核酸就行。春节过完回北京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我家是低风险的区。瞬间我就坐不住了,稿子也不想写了,就开始让我妈给社区打电话问,也让朋友去问在防疫办的熟人,得到的答案都是可以回,但这只是现在的政策,等回去的前一天再打电话问问。我当场就定了回家的高铁票。

做出回家这个决定后,我也开始加入焦虑的人群。之前也没在意,北京怎么老有新增。每天早上醒来手机的一些新闻客户端就会自动推送北京新的确诊人数,点开详情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每次看到朝阳区都恨不得嗝屁过去。打车都不敢打拼车了,特怕不小心绕到哪个管控区去。

在这种形势下,我爸妈也不想让我回去,生怕我回去隔离,一天一个电话让我别回家了。我妈不仅给我寄了香肠和肉,还恐吓我,“你一下高铁就会被救护车拉走的,别回来了”。这些加重了我原本的焦虑,每次电话里我们都要大吵一架,后来再给我打电话我索性就不接了。给我发微信,我说你要是劝我别回家趁早打住。拗不过我,我爸妈甚至做好了隔离的准备,在我回家的前一天,我妈已经去超市囤菜了。

@吴文

家乡:湖北钟祥

湖北的政策是这样的,专门有个表,会把各地的中高风险地区汇总起来,就很容易看出来你在不在管控区,不在的话,就是可以正常回的,无非就是做核酸和健康监测。

这种网格化的管理从2020年疫情之后湖北就有了。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湖北的情况要好很多,我们家在钟祥,最新的政策甚至说行程卡带星的,就算没有48小时核酸证明,也可以现场做,做完就要放行。地方上也明令不让一刀切,不让扩大隔离范畴。实在要隔离的话,也不能收费。可见经历过疫情大考后,防控能力还是有很大提升的,相关的政策都要精准灵活很多。

所以我现在就关心那张表。因为表格每天都在变,所以我也特别紧张。我们家的物业群里,有个网格管理员,他就是专门管这个事的,每天都会在群里更新。我住在朝阳区,之前朝阳区也在那个表格里,现在不在了。所以我每天都在关注政策,还让我妈每天去社区问看有没有人已经回去了,什么情况。我还专门加了网格员的微信,把所有要用到的材料都提交给了他。

但即使这样,也还有些不确定性的。为了回家,我专门提前预约了两次核酸,我怕当天的结果出不来。我最近下班也不敢去任何地方,吃饭什么的都很谨慎。因为担心感冒,游泳我也不去了。

身边不断有人给你发各种各样的消息,办公室也每天都在讨论哪哪哪又怎么样了,就总会带来一些不适感。所以我每天都在做正念,进行呼吸训练。也不是说多焦虑,就是每天都在牵挂着这个事。

我们家的政策虽然说的很明确,但不到最后一刻,我还是不敢下这个结论。

▲ 图 / 《舌尖上的新年》截图

“爸妈成为了我回家的阻碍”

返乡难度:(“基本”就地过年型)

@徐琳

家乡:河北秦皇岛

我住在北京的丰台区,我家没有中风险,但是最近几个中风险的地区都在我边上,基本就是方圆一公里、五百米这样。今天有确诊的那个小区,我天天在那楼下吃饭。我最近去买菜,就能看到菜市场有很多人穿着防护服,警察在那拉上了警戒线。

我本来说春节去婆婆家过,但是婆婆家在村里,虽然政策是说低风险地区持有48小时核酸可以进村,但是我从丰台回去,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怕给别人添乱。

我自己的家也回不去。我家在秦皇岛的村子里,那边的政策是只要有一例以上病例的区或者县都是14天隔离。隔离的话还要一人一户,不然就集中隔离。村里也回不去了,去年的时候我就没回去,大队的干部直接找我妈做思想工作,说“闺女离家也挺近的,过年就克服一下呗”。我发现我爸我妈就特别听话。

今年村里倒是还没有人来说,但是村里边有一些大婶大妈的就各种阴阳怪气,跟我爸妈说:“你看你闺女都这样了还能回来呀?”我妈就说:“不知道!”

现在,家人也是回家的一个阻碍了。我表姐在武汉,也是一个病例都没有,秦皇岛也一个没有,但是她爸妈就一直给她打电话让她不要回来。我妈也是,说让我别回去了给我寄点吃的什么的。我说丰台寄不了,她说到时候东西都给我留着,别回来了。

本来我还有一个房子在我们镇里。我以为小区会松一点,结果问了小区,也是说14天隔离。我们小区有一个群,群里有人就是北京回去的,被要求14天居家隔离,做三次核酸。这条路也走不通。

我在石家庄还有一套房子,这是我的最后一步了。这个房子因为是刚搬进去,我还是很期待回去住一下的。我想着我要是能回去的话,我可以尽量不出门,就在房间里待着。

我真的非常想回去,一个是特别想住一住我的新房子,我还一次没住过呢。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姨妈和我姨夫65岁过年要大办一场,所有的亲戚都会到,有很多我好多年没见的亲人都会来,我就很想见见他们。

我今年本来很开心,其实丰台出一个病例的时候我都觉得我还能回去。万柳园小区升中风险的时候我就感觉够呛了。那之后我天天看我的健康宝,一天看很多次,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健康宝。每天还都在看老家和北京的疫情发布会。但是希望就是越来越渺茫,每天新增的基本都在丰台这边。

就在今天,丰台的管控又升级了,我彻底放弃了。

@小奶牛

家乡:辽宁铁岭

我记得电话那头说:“别回来了,回来也要被隔离。”

多天来,我回家的期待破灭了。这一年,30岁的我辞掉了工作,在家里待了大半年,爸妈一度很担心,到了年底对我说“过年了,你还是回家看看吧”。不过不久前,我终于找到了新工作,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生活算是走上了正轨。

我想把自己变得更好的这一面展现给爸妈。10月之后,我坚持减肥,掉了30斤。我还坚持自己做饭,学会了做意大利面,滑蛋虾仁等等。虽然都是简单的家常菜,但那是铁岭人的饭桌上不会有的菜色。我想着,过年回家这几天,给父母做几个菜。

▲ 图 /受访者提供

然而,这些“我想”在给铁岭防疫办打完电话后,都无法实现了。过去几天,几乎每个上午,我都在刷返乡政策的消息,一开始说得宽松,不让”一刀切”,不让“层层加码”,“绿码就能回”。我还加了社区相关人员的微信,报备完信息之后,对方说:“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会通知你的。”

后来确诊病例一个又一个冒出,一会儿是北京,一会儿是沈阳,离我家和我老家都挺近。1月24日这天,我所在的朝阳区南磨房街道出现了确诊病例。

于是,一切都开始变了。最先改变的是返乡政策,铁岭是“只要直辖市所在街道有病例的回来都要集中隔离”。然后是我爸妈的态度,他们说:“要不别回来了,吃的给你邮过来。”毕竟在爸妈心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紧接着,回铁岭的朋友们有的问了社区要“集中隔离14天”,有的说“居家隔离14天”。

26日给铁岭防疫办打完电话后,我其实就做了“留京过年”的打算:上一些关于游戏引擎的网课,在学习中过年,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之后我妈又问了社区那边,果然政策和防疫办同步了。她还说:“6楼有个前两天从上海回来的孩子,现在已经被拉去集中隔离了……”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