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东芝冰箱国内生产厂在哪里(东芝冰箱国内哪个厂代工的)

东芝冰箱国内生产厂在哪里(东芝冰箱国内哪个厂代工的)

更新时间:2022-03-08 13:16:44
01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多么熟悉的声音,走过了多少的风和雨。

然而,这句广告语的标的物——东芝公司,却已是物是人非。

今天,一个重大消息传来:熬了十几年的东芝终于撑不住了,开始变卖家产准备分家。

这不,空调业务 “ 东芝开利 ” 就以 1000 亿日元的价格被挂牌出售,准备卖给美国开利。

这家美国开利,大家可能不认识,但听听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就有印象了。

2005年,就是这家美国开利,跑到中国想收购格力电器,结果被董明珠挡回去了。当时为了这事,董明珠还费了很大功夫,到省里直接请示了。

美国开利收购不到中国企业,17年之后,倒是把日本东芝给收购了,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不只是变卖分支业务,东芝还把辉煌了半个世纪的电子设备业务分家分了出去,计划让设备部门独立上市,试图通过另立门户的方式,瘦身自救。

这个决定,可不得了,等于往全球企业界,投了一个大炸弹。

你可能不知道,东芝的电子设备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曾经,东芝在电子产品领域,可是与三星齐名的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芝都是半导体和笔记本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地位等同当今的苹果。

八十年代取代了磁盘的闪存技术,也是东芝率先开发出来的。

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半导体市场,东芝独占 50%,以这个地位来看,只有三星可以称得上是它的对手。

然而,短短几年,曾经的商业巨头、日本骄傲东芝,却走到了分家自保、卖身续命的地步,不仅卖了一大堆业务,连自己最拿手的半导体,都要分出去了。

这真是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时代啊。

原本这几年,对于企业的无常兴衰,我已司空见惯,但是,这次东芝的分家自保、卖身续命,仍让人心头一震。

东芝,一个147年的公司,已经日薄西山、大厦将倾。

02

说起东芝,中国人不会陌生。

这曾经是一个多牛掰的公司啊。作为曾经家喻户晓的牌子,东芝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是日本制造的象征。

明治维新,是东芝崛起的起点。当时以做钟表起家的东芝,从生产灯泡开始壮大后,日本第一台国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饭煲等等都是由东芝开始生产的。

特别在显示技术领域,东芝更是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的科技潮流。

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IHS),因品质过硬,备受市场喜爱追捧。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雇了18万员工、声名赫赫的巨无霸公司,如今却到了要分家卖身的地步了。

东芝究竟是怎么混的,居然搞到濒临崩盘的地步?

从直接原因看,是战略方向出问题了,不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是墨守成规,一条路走到黑。

东芝经营危机的开端,来自于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比原定价格高了将近3倍。

东芝之所以这么大手笔投入,目的是拿到美国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

没想到,2011年日本爆发了福岛核电站问题,发生泄露的福岛核电站为东芝建造,至此也彻底震碎了东芝的核电梦。

福岛核电站事件后,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

原本雄武万丈要在核能上大赚其钱,福岛事件一出,东芝核电站部门反而成了自己的包袱。

然而,和日本大部分企业一样,面临危机,东芝却墨守成规。即使本想赚钱的核能领域开始亏钱,但几位社长还是坚持继续核能事业,知道亏损越来越大,不可弥补。

为了财务大窟窿,东芝开始砸锅卖铁,填补亏损的空缺,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东芝电梯子公司卖给了投资家,白色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电视业务卖给了海信,电脑业务卖给了夏普......

如今的东芝,空有当年的巨无霸骨架,却早已被彻底掏空。

去年4月,英国私募企业CVC资本,更是对东芝发起的收购要约,就等着东芝咽气,搜刮它最后的王牌。

看着分分钟被国际资本蚕食殆尽,东芝只能牙齿咬碎和血吞,分家重组,断臂求生,死马当活马医。

窥一斑可见全豹,东芝的问题,在于过分重视战术上的精益求精,但缺乏主动寻求新领域的突破性思维,对行业方向的前瞻性把握。

其实,像东芝一样,日本企业倒不缺认真敬业的匠人精神,但他们往往只关注“把事情做对”,却忘了”做对的事情”,只盯着眼前的事情,并不关心未来。

记得有一个中国企业老总感叹过:日本企业的人员素质都很高,也很敬业,但由于每个人都用一辈子熬到自己位置,董事会里全是白头老翁。

当领导的全习惯了听上面的意见,到自己拿主意的时候都特别谨慎,日本企业从上到下,就想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怕出错、怕担责,对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却不闻不问。

这种文化,一度让日本制造做到精益求精,但一旦大潮流转向、大变革来临,原来庞大而外表强悍的恐龙企业,就可能因为反应迟钝、调整缓慢而被淘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面对危机,恰恰是东芝的迟钝和行动缓慢,让东芝跌落了时代的顶峰。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导致最后一败涂地,这或是东芝崩盘给我们的一个大教训。

03

当然,导致东芝衰落,另外一个根本而致命的因素,是美国的遏制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及其强有力的竞争。

1、“成也美国败也美国”,这句话用来形容东芝并不过分,得益于美国而发家的东芝,却因对美国构成挑战,而被美国制裁。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科技、经济飞速发展,日本的家电、半导体和汽车产业,一度超过美国。我们熟知的Intel、AMD等美国企业距离被日本淘汰只差那么一点点。

而美国怎么可能允许在自己控制下的日本“咸鱼翻身”呢?

于是,美国决定双管齐下,打垮日本顶尖企业。

一手是制裁。

1983年,苏联从东芝购进数控机床部件,从而让苏联潜艇和航母推进器技术突飞猛进,使美国海军首次丧失对苏联潜艇的水声探测优势。

美国得知了东芝对俄罗斯出售零件后,赶紧抓住机会,对日本东芝进行制裁,禁止东芝机械3年内对美出口,控股的东芝公司则禁止其3年内向美国政府出售产品。

另一手是打压,限制日本的高科技发展。

《日美半导体协定》 、“301调查”接连出台,不允许日本发展高科技行业,给日本方兴未艾的半导体产业定制镣铐,逼迫日本转型发展原料、零配件行业,永远做一个“打工仔”。

签了这份协议,以后日本的所有科技公司都别想继续倾销电子产品了,不只是美国市场不允许,全世界市场都不允许。

想卖货,那就严格遵守美国的 “ 公平定价 ”。

把独霸市场的日本半导体罚出场,美国的科技公司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要是没有这一出,现在哪还有硅谷什么事。同样也是因为这次机会,三星哐哐砸钱迅速取代了日本的市场占位,成为世界第一。

2、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东芝的不幸,源于美国蛮横无理的打压;那么,21世纪以来,东芝的进一步颓败,源于中国制造在各行业的崛起,把他们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十年前,有人说日立电视多好、松下电视多高清,而中国连个电视机都造不出来,于是现在市面上看不到多少日本电视了,中国电视机行业迅速崛起挤垮了日本电视机市场。

十年前,有人说日本的东芝电脑用着逼格多高,中国连个电脑品牌都没有,现在的市面上的东芝电脑堪称熊猫,联想现在已经成为pc端龙头老大,并购了美国的IBM。日本pc行业衰落!

十年前,有人说日本的索尼、夏普比国内的手机就是好,中国只能造个山寨机,再看今天的日本市场,华为、vivo、小米等手机力压日本厂商。

十年前,有人说三洋的洗衣机比国产的好用,国内连造洗衣机的技术都没,海尔洗衣机不仅销往全球,还造出了专门洗土豆的洗衣机。日本媒体更是称海尔是日本家电行业的掘墓人。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可以蔑视日本企业,要看到,即使日本企业这些年流年不利,但总体看,日本还在工业前沿的十几个领域稳居前三名,在科技界连续十九年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得主。

所以,就像段永平说过的那样:日本这个民族,太爱搞形式主义,创造力相对于老美也弱很多,但它的纪律性条理性和精细型都非常恐怖。

这个民族一旦有了压力的时候,确实有点可怕,所以当面对日本企业直接竞争时,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的精神。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来讲,日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借鉴日本企业的经验。

要永远记得,我们没有什么骄傲松懈的资本,不能临渊羡鱼,动不动就像搞什么金融套利,搞房地产炒房。

我们还是要记住日本的教训,始终保持忧患和死亡意识,必须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扎扎实实地加强科技创新,升级企业管理,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让中国制造越来越强。

这才是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出路。

因为,在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你不自立自强,不自我革新,不自我变革,就只能等着别人来革你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