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王玮皓
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激战正酣,男子比赛将在2月9日正式开战,记者来到冰壶的比赛地“冰立方”探访,这里也是人人熟知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作为一座“双奥场馆”,“冰立方”蕴藏了大量黑科技,这里并不是想象中冷得滴水成冰,坐在看台上甚至棉衣都不用穿,它是怎么做到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游泳、跳水等水上项目的场地。随着北京冬奥会到来,“水立方”华丽转变为“冰立方”。“冰立方”由此成为了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可交替运行的双奥场馆,更是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会场馆。
2月9日,记者走进“冰立方”看到,原来的泳池已经变成了冰壶的赛道,而“水立方”是怎么被冻成“冰立方”的?难道是把泳池里的水冻成平整光滑的冰面就行?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由于冰壶比赛对冰面要求极高,每平方米赛道在承受150kg重量的情况下,冰面变形不能超过1毫米。这就需要在泳池里搭建8层骨架支撑冰面,包括可转换钢结构、混凝土预制板、PE膜、挤塑保温板、 PE膜、土工布层(无纺布)、蜂窝支架、制冰排管。再经过浇水制冰等环节,约20天方才能完成“水冰转换”。
可转换的钢结构,是冰壶赛道最基础的一层,必须要做到稳健又牢固。它是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栓,确保钢架坚固结实。另外,钢架上还装有传感器,稍有一点震动或不稳都能监测到。
之后在钢架上,铺设1500块混凝土预制板,落差不超过3毫米,确保平整。再往上,还需要做到,防水、保温、防潮、防滑。最上面一层,就是600根制冰排管,制冰排管相当于毛细血管一样与动脉静脉相连。而室外制冷机组就是“心脏”,将载冷剂通过管道循环输送至制冰场,保证赛场制冰顺利进行。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制冰过程。冰壶赛道呈现出乳白色,而非透明,因为制冰排管的上方通过层层浇水,形成大约5-6厘米的底冰,然后在底冰上面封一层白色底漆,这也就是冰面呈白色的原因。在底漆上,铺设赛事景观和logo,之后再浇水,形成大约2cm左右的面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冰面,而整个过程至少需要浇50-60次的水。
传统冰壶场馆,为了确保冰面质量,整个场馆的环境温度都在10度以下,观众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观赛,那“冰立方”是不是冷得像在冰箱里一样?当然不是,记者坐在看台上第一件事就是把棉衣脱掉,因为是在太暖和了,此时看台周围的室温至少在15℃以上,再看赛场上的运动员,有的甚至还穿着短袖。冰立方如何做到兼顾冰面和看台温度,实现冬奥舒适观赛?
据了解,为了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观赛群众不寒冷,赛场温度也进行了分区控制——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8.5℃,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在10℃,相对湿度不超过30%,看台温度16℃至18℃。改造后的比赛大厅在不同点位设置了2000个传感器,感知着比赛大厅的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除了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最终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
未来,国家游泳中心可以实现“水立方”和“冰立方”之间自由切换,在不同的季节为民众提供不同的服务。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屈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