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壁挂炉>

农村普及天然气壁挂炉(政府发的农村天然气壁挂炉优缺点)

农村普及天然气壁挂炉(政府发的农村天然气壁挂炉优缺点)

更新时间:2022-01-21 15:25:07

燃气下乡,说来其实并非新鲜事物。2021年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燃气下乡。不同于此前针对北方局部区域的“气代煤”,燃气下乡等细化政策的推行,也将进一步扩大燃气在乡镇农村市场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随着南方采暖需求的日益高涨,也为燃气壁挂炉采暖在乡镇市场带来了发展可行性。

其中,在国家煤改气政策的推动过程中,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也因为其便捷、环保、舒适诸多优点,逐渐成为了人们冬日供暖的新选择。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否为壁挂炉行业在南方农村采暖市场带来发展新风口?

01

燃气下乡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同时在城市燃气市场格局已经初步成型的情况下,农村燃气市场将成为下一个燃气行业的必争之地,而与此同时,也或将给壁挂炉下沉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如果说前期“煤改气”政策是打头阵的“冲锋队”,为乡镇市场的开发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而燃气下乡等细化政策的出台,就是进一步扎实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不难发现,京、津、冀等地推行“煤改气”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燃气普及率进一步提升,采暖设备及末端价格的走低,以及消费者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都极大程度促进“煤改气”市场更为有序地发展。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伟表示,相比于北方“煤改气”而言,南方的燃气管网铺设更加密集,在南方采暖需求日益高涨下,不少前期集中于北方“煤改气”市场的国产品牌也在纷纷南下,在市场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万家乐壁挂炉零售运营总监张彦松预测,“煤改气”政策红利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壁挂炉厂商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南方家庭对舒适家居的迫切需求上,南方壁挂炉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随着燃气下乡等利好举措的不断实施和发展,行业或将会迎来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而在这其中,国产品牌将会成为南方农村采暖市场的主力军。

相比于国产壁挂炉品牌,外资品牌在南方市场深耕多年,但更多的则聚焦于中高端市场,因而对于燃气下乡的关注度并不高,一如近几年北方采暖市场大火的“煤改气”,都已国产品牌为主。据某外资品牌壁挂炉相关负责人透露,不可否认,燃气下乡将进一步推动壁挂炉在南方农村采暖市场的发展,但这也仅限于国产品牌,相比而言,作为外资品牌,价格上并不占优势,而且从南方乡镇市场的消费力、消费需求也与其目前着眼中高端客户的价格、产品以及品牌的定位并不匹配,但这也不表示在未来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会进军该市场。

02

机遇伴随着挑战

采暖在北方是刚需,壁挂炉同样也是北方采暖市场的清洁能源改造的主力军之一,但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消退,市场发展空间还剩多少犹未可知。而在南方市场,采暖大都还停留在改善性需求上,尤其是在分户式采暖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南方农村采暖市场的发展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滞后性,并没有成为消费者生活的必需品。

除了渠道发展之外,价格也是壁挂炉在南方采暖市场竞争中一大挑战。虽然燃气下乡让燃气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在乡镇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壁挂炉的使用条件,并且在上游供应尚未成规模之前,产品成本与维护成本之高让用户难以承受,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价格低廉的电采暖、小太阳等小型采暖产品。因此壁挂炉企业,无论是在对南方市场的战略调整上,还是对南方乡镇市场的规划上都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

03

多管齐下提升企业竞争力

农村地区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气网正逐渐成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气下乡最有利于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零售市场,且更有利于行业整体和小代理商的发展。”李伟阐述道,“目前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观察政策动向,积极走出去配合燃气公司或者地方小代理商。这便要求企业不断培养并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赢战’市场。

在李伟看来,考虑到地区差异特点普遍存在,本次燃气下乡的形式会更加灵活,可能包含管网供气、储气罐站等多种形式,这也就对燃气壁挂炉产品提出了更多要求,企业要想借此契机获得发展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去开发适合的产品,并配套相关服务。

燃气下乡只是一个信号,对于未来如何更好的开拓南方乡镇农村采暖市场,行业人士表示:“虽然当下南方进口品牌常年占据主要市场,但近年来国产品牌逐步崛起,部分品牌的产品表现甚至还优于进口品牌,尤其是在热水性能和零配件价格方面,因而在农村采暖市场的发展上,国产品牌依旧会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因而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综上,壁挂炉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是持续向好的,但就渠道是否真正下沉到乡镇农村市场,是否有足够性价比的产品以及服务与之相匹配等等,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于厂商而言,能否借着燃气下乡等政策的“东风”乘风而起,还需要更多的考量与抉择。

,